潜心技术创新,勇做时代弄潮儿 记广工大“微机器人与多机器人系统”专家杨宜民
■人物
杨宜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机器人》和《控制理论与应用》EI索引杂志编委,广东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承担并完成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攻关及市科技计划等纵向项目共20多项,横向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科技著作6部,个人传记《儒渔人生》,获国家专利6项;曾任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1999-2013)。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教厅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项;南粤优秀教师特等奖;南粤杰出教师奖。
“以非功利的目的,做有意义的事业,赢取学术尊严与荣耀”,这是杨宜民教授对科研的态度。1969年,杨宜民从广东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以下简称广工大)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2016年退休。期间,他不顾癌症病痛,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心无旁骛,潜心机器人系统研究,为广工大机器人专业发展不遗余力。
不惧挑战,机器人研究创佳绩
大学毕业刚留校时,杨宜民被邀请到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从事“新舞台设备”的研发工作2年,运用所学的自动化技术控制舞台灯光。他认为“虽然那时是不收费的,但觉得学有所用,很高兴。”“更重要的是,我们获得别人的尊重,感到很光荣。也许是这种"虚荣心"激励我要在科研道路走下去。”1975年12月,他带着学生到韶关齿轮厂实习,气温近零摄氏度,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资金,只能艰苦奋斗”的条件下,他们用“双手浸泡在冰水里磨玻璃以制作光栅传感器”。
“我喜欢刺激,愿意接受挑战”,正是这样不甘平凡的性格让杨宜民在机器人研究方面屡创佳绩。上世纪60年代,作为在校学生的杨宜民成功研制出数种应用晶闸管的机床自动化系统、10公斤单晶炉自动控制系统、晶闸管调光装置等,并得到实际的应用。上世纪70年代初,杨宜民与东北大学李克洪老师合作编写国内第一本《数控资料汇编》,1973年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6年杨宜民就到日本从事“微驱动器与微机器人”的研究工作,是我国从事此领域研究的第一人,取得的“二坐标一体化微型驱动器”、“FZ系列仿生型直线驱动器”、“No.1三坐标微型机器人”和“新型泳动微型机器人”等几个研究成果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2年初,受国家863高科技计划专家组的派遣,他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团长率团参加在德国举行的“第一届MEMS国际会议”。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杨宜民投入到“多机器人系统”研究工作,是我国第一批从事此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其团队所研制的机器人足球比赛系统代表广工大参加国内外比赛,取得多项世界冠军,全国冠军、亚军、季军等优异成绩,享誉国内机器人学术界。
重“名”不重利,学成归国做奉献
杨宜民表示,“没有钱干革命不现实,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应该以事业为重。”大学毕业后的杨宜民经济条件并不好,但英语笔译能力比较好,为此他经常为别人翻译英文科技材料“捞外快”,“这样我就可以赚多一倍工资了。”但当他经济好转时,他曾脱产两年专心学习日语,这为他去日本当访问学者奠定了很好的语言基础。
杨宜民曾两次受国家教委的派遗,分别以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到日本筑波大学、东京大学从事“微机器人”学术研究3年。出国前夕,1986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表示学成之后必定回来报效祖国。在日本研修期间,他刻苦地从事学术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研修期满后,他拒绝日本公司的高薪聘请,1988年年底,按时回国。杨宜民表示自己是一个重诚信、爱名誉的人,应说到做到。“虽然留在日本工作,当时就可以年薪几十万人民币,但我是一名党员,答应了祖国要回来,我就要信守诺言。”杨宜民归国时,他还带回日本筑波大学松岛皓三教授赠送的电子计算机、压电元件、传感器和放大器等价值100多万日元物品,并以这些物品作为基础,创建了广工大机器人研究室。
杨宜民承担、完成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1991年,他被省高教厅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博士生导师,之后作为“机械电子工程”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带头人为广工大拿到两个博士授权点作出了贡献。
言传身教,培育众英才
从教48年,杨宜民除了给专科生和本科生上课、带他们毕业设计外,还培养硕士毕业生100多名,博士毕业生30多名。如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国家建设重要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杨宜民常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作人格的塑造者,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留校任教后,杨宜民为学生讲授“晶闸管原理与应用”课。1974年,他为学生新开设“数控原理”课;上世纪90年代为硕士生、博士生新开设“机器人学”与“自动化概论”两门课,并自编“自动化概论”教材。这些课程都因为紧跟时代、社会发展趋势,能解决实际问题,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他要求机器人研究所的师生们牢记毛泽东主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教导,使得研究所成为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战斗集体。创建研究所之后,他便没有了星期六、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概念,课堂、研究所、家三点一线,是他大部分时间的行动轨迹。2001年10月,杨宜民被查出患结肠癌,做了1/3结肠切除手术,而他坦然面对生死,非常乐观,没有把病痛放在心上,有时开玩笑说是不是“医生搞错了”。身体稍微恢复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课、科研、参加学术会议,一样都没有拉下。正是杨宜民的言传身教,研究所的师生们都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取得优秀成绩,同时个人也得到快速成长。
2012年,杨宜民出版了自传《儒渔人生——一个教书先生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他这样深情说道:“1993年,我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9年,被评为南粤杰出教师,这是国家和人民对自己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鼓舞和鞭策。近20年来,一直铭记在心,并力求做一名名副其实的模范教师。于是动笔写了此书,期望我们的下一代知道与了解父辈、祖辈与老师们的学习认真刻苦、工作积极勤奋、对人宽而对己严、坦荡处事、清白做人、健康、略带潇洒而又平凡的人生。他们若能从中得到一些教益,则我愿足矣!而对于我,则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过古稀、须发皆白的杨宜民现是广东省老教授协会理事,广东工业大学老教授协会副主任,广工大研究生处关工委副主任,还兼任广州科技应用学院的机器人应用研究所所长。杨宜民总是重复这样的一句话:我是国家培养的一名教师,只要国家有需要、有要求,我就还会在教育科研道路上奋斗下去,尽己所能,发挥光和热。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立足粤北实际讲好韶关故事推出更多精品 《南叶》文学杂志出刊总第300期
本报讯日前,由韶关日报社主管主办的粤北本土文学期刊《南叶》杂志出刊总第300期。杂志社近期将以此为契机,邀请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