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总长不足500米的澄海东里鱼行街却开着4家鱼行和十几家鱼寮,每天船往鱼来,“倚叠如山” 鱼行街上煮鱼饭
当年鱼行街运鱼饭上潮州就是从这里出发
■ 林广穆 文/图
过去东里流行一句话:“鱼行街上煮鱼饭。”说的是东里的鱼行街到处在煮鱼饭。
东里鱼行街总长不足500米,但在清光绪年间至整个民国时期这里却开着4家鱼行和十几家鱼寮,其旧址在现在澄海区东里镇老大桥头至原风球柱。4家鱼行分别是“万发”“协兴”“福利”“发盛”。
东里最早的鱼行是万发,由清末在汕头开青果行的南砂乡春泉内林姓二房人开创。协兴鱼行由樟林郑厝人开办,其实,在东里万发鱼行开设之前协兴鱼行已经在樟林存在了,它原在樟林独家经营,生意兴隆,但随着樟林港的没落,船只来往稀少,生意日淡,才迁徙到东里经营。福利鱼行由名叫卵头的人开创,他原在万发鱼行报价称秤,后来自己开枝发叶,另立山头。发盛是鱼行街最晚开设的鱼行,以股份制成立的,总共有20位股东,著名文学家秦牧的爷爷和父亲及大伯各参一股,他们家族是发盛鱼行的最大股东,他们家门前那条巷被人称为“鱼行巷”。
所谓鱼行,即是买卖鱼鲜的佣行。它提供场地让渔民摆卖海鲜,然后收取佣金。开鱼行要实力雄厚,往往要多人合股运营。因为各家鱼寮买货都是赊账,就是小小鱼贩凌晨买货也要等他们卖完货后下午才结账,要是下午买货就要等到第二天凌晨才结算。但渔民卖鱼之后要离开,鱼行一定要付现金还他们。所以资金经常捉襟见肘,左支右绌。福利鱼行资金最雄厚,发展到后来有56位股东,但有时还是周转不灵。
那时东里4家鱼行每天的鱼虾吞吐量很大,福建的崇武、东山,饶平的柘林、汫洲,陆丰的甲子,惠来的神泉,潮阳的海门、达濠,以及附近的南澳和本地的南砂桁槽等地渔民,都经常到东里的鱼行街来贩卖海鲜。船往鱼来,“倚叠如山”,到处弥散着鱼腥味。每天凌晨4时未到,各家鱼行已灯火通明,把整条鱼行街照得如同白昼。4时开始,各家鱼行吹起响螺,意味着一天的交易开始。随着鱼行人员的一声报价,应买声此起彼落,很是热闹。
东里鱼行街十几家鱼寮清一色是南砂乡林姓人开办,大浪淘沙,到临解放时剩下春合、忠发、利发、成发、川盛、强盛、应合、祥记、合兴、合盛等10家。鱼寮天天都要向鱼行成批买鱼,回来之后就分门别类,比较新鲜高档的就现买现卖给鱼贩。可晒干的就晾成虾脯鱼干,有些就腌成咸鱼。剩下的就煮成鱼饭运往府城(现在的潮州市区)贩卖。
说起东里鱼寮运鱼饭上府城,不得不提到南砂人。那时,汽车轮船尚未在东里涌现,鱼寮上府城的货物全由南砂人划着溪口船(一种两头尖而翘起的小木船,载重一吨半左右),溯江而上运往目的地。每天十几条(海产旺季时有二三十条)装满水产品的溪口船从东里港出发,逆流而上,浩浩荡荡,何等壮观!开船一般都在下午,一条船只有两人两桨,无论江流多么湍急,第二天凌晨4时之前一定要划到潮州,否则赶不上早市,货物销不出去,损失就严重了。幸好,这些划船高手从未延误时间。
说来也巧,由于溪口船与龙舟体型相似,若划溪口船能得心应手,撑龙舟舵也能左右逢源。因此,好些南砂人既是划溪口船高手,又是撑龙舟舵能手,比如乌轮吞便是。可能有人还记得,1964年的端午节,澄海举办全县龙舟赛,设在东里溪的赛区,经过淘汰之后,由大围村与明德乡两队争夺冠军。本来,两乡的龙舟实力相当,不相上下。但大围的撑舵人乌轮吞比明德的撑舵人林文雄技胜一筹,最终出奇制胜。赛前,明德与大围两村都到南砂乡请“舵”,因大围人捷足先登,乌轮吞被他们请去,为大围村夺冠立下汗马功劳。
虽然东里鱼寮在鱼行街煮鱼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煮鱼饭却不是他们首创,早于他们几十年已有人发明这道工艺了,他便是南砂乡虎狮巷人林训瑞。林训瑞自幼聪明过人,听觉特别灵敏,能听到1公里内深海范围鱼群的声音,他20岁就到渔船当“长年”(即渔船里面的师傅,拋网起网全由其指挥)。后来自立门户,在道光末期经营两条牵罾船。有时到深海捕捞赶不上卖鱼时间,以前怕鱼鲜放久变质,都是将鱼腌成咸鱼。但咸鱼卖不到好价钱,林训瑞便想出了这道煮鱼饭的工艺,既较耐久放,又能卖到好价钱。
新闻推荐
□黄春馥文/摄澄海千树园,闹中取静,旁伴清湖,背靠山林,里面不时有绿水潺潺迂回盘绕,是个养心的好去处。许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