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汕头港建设同步,老港口人温伟军带领技术人员致力设备技改攻关 让港口作业更高效更安全

汕头日报 2020-09-27 00:56

30年来老港口人温伟军奋战在码头作业一线。 本报记者 袁笙 摄

汕头港一直是国家沿海主要港口,也被国家列为“一带一路”重点建设港口,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关键节点。特别是2017年,央企招商局集团增资扩股汕头港,央企与地方国企强强联合,百年央企与百载商埠再续前缘,为汕头港注入新的强大活力,港口建设加快推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作为30年来坚持奋战在码头作业一线的老港口人,现为汕头招商局港口集团集装箱服务分公司副经理的温伟军对此感受殊深,他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单从码头作业形式来说,从以前的人力肩挑手扛,到现在的大型集装箱岸桥作业,港口装卸设备变大变先进了,汕头港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勇于创新攻克难关

“1990年,我从汕头一技机械维修专业毕业后,便来到汕头港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港口设备管理工作。”温伟军回忆着对记者说,一进入汕头港,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港口工人的作业场景,可以说是苦、脏、累。当时作为一名港口设备维修人员,他接触到的最大设备是码头门机,最大起重量是15吨。“装卸作业是人机配合为主,要是碰到作业水泥等散包货种,门机起吊前必须人工打码,由于粉尘加上汗水,工人用不了一个工班的时间,就认不出张三李四来。”温伟军告诉记者,到了1993年,汕头港的集装箱化作业开始发展起来,大大改善了作业环境,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从那个时候起,他接手管理汕头港当时最大的集装箱吊运设备——40吨门机,并千方百计对这台大型设备容易出现故障的地方进行改造,较好地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性能及生产效率。

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型设备,而且大部分是进口设备,温伟军始终坚持深入作业一线,勇于创新,想方设法攻克各种技术难关,全力以赴为港口的生产和建设保驾护航。他带领技术人员致力于设备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改进维修工艺,最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其中,他研制的“自动开锁夹纸器”,有效地解决了原有装卸器械易造成卷纸货损和作业不安全的问题;他还研制出一套“自卸式货叉”,专门用于集装箱拆箱业务,高效实用,使码头工人的工作量减少一半以上;由他主导设计的“堆高机吊具灯光改造”项目,提高了夜间集装箱锁止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特别是经过不断试验,温伟军研究设计了快速集装箱防台风桥锁,这种桥锁造价便宜,而且轻巧牢固,操作方便,可以在台风来临之时迅速锁好集装箱,为防台风锁好集装箱赢得更多时间。据悉,这种已经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快速集装箱防台风桥锁,除了在汕头港使用之外,还受到深圳、漳州等港口的青睐,纷纷推广使用。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以来,由“省劳模”温伟军带头组织成立的“劳模创新团队”围绕港口生产这一中心,针对安全、环保、技改、增效等问题进行立项攻关,相继发明了“皮带机无线控制急停系统”、“一种涡流控制系统”等,并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更好地助推港口建设发展。

港口建设步入黄金期

“近年来,汕头港建设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近日冒着高温酷暑来到汕头招商港口珠池港区采访时,只见这里排列整齐有序的集装箱货柜堆积如山,颇为壮观,正在现场忙碌的温伟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汕头港发展再次迎来重大发展契机,他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港口建设中去。

“我刚参加工作时,汕头港作业区主要是西堤的5000吨级老港区。当时恰好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大发展时期,港池里满满都是待卸的货船,但由于受到港区和设备条件限制,难以满足货主的要求。”温伟军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汕头港建设也进入黄金期,随着珠池港区万吨级泊位建成,汕头港口功能逐步完善,码头吞吐能力大幅提升,港口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去年7月,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工程首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建成投入试运营,这也是粤东地区首个启用的10万吨级专业集装箱码头,结束了汕头港没有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的历史,提升了汕头港对大型班轮的服务能力,为使汕头港成为粤东地区中心港口迈出了关键一步,极大地提升了汕头经济特区的对外形象。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汕头港已启动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建设前期工作,规划建设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一个7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结构按靠泊15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广澳港区一体化运作实现跨越性升级,将进一步助推汕头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本报记者 黄泽春

新闻推荐

反复晒压历经二十六天,贮存年份越久越香 老菜脯“炼成记”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用萝卜制作腌制食品的传统,潮汕的老菜脯为什么能在这些腌制品中脱颖而出?非遗传承人王文成认为,这是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