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政策赋能, 华侨试验区未来将更具吸引力”

南方日报 2020-07-16 06:24

今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实施《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集中推出24条“重磅”政策,为汕头华侨试验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

此次《意见》涵盖广、力度大、措施实。不难看出,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不仅是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华侨试验区战略定位、批复精神的具体举措,更是对汕头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更大期望。

那么,该如何用好这“24条”,助力汕头华侨试验区的发展?日前,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意见》的出台,不仅是汕头华侨试验区的一大利好,更是汕头市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汕头深化改革开放,建成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和粤东明珠尤为重要。

文/图杨立轩

“24条”助力汕头高质量发展

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长期研究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在他看来,《意见》的“24条”,可以视为自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汕头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来,省委、省政府给予汕头市的涉及领域最广、力度最大的政策支持。

据了解,“24条”政策措施共涵盖八大方面,包括简政放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创建区域人才发展高地、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强化土地管理和用地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加强组织领导等。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赋予了汕头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地级市管理权限和部分省政府管理权限,可以先行复制推广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各项改革措施。

“从文字上看,"24条"是给汕头华侨试验区的政策,但其背后涉及的是整个汕头市的发展。”对于“24条”的解读,陈鸿宇有自己的见解。

他指出,汕头华侨试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侨”和“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战略平台,规划范围有480平方公里,包括龙湖、澄海、濠江、南澳等区县,以及综合保税区、广澳港区等主要发展平台,换句话说,华侨试验区是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意见》明确指出,落实“24条”的责任主体是汕头市,八个方面的每一条,从简政放权到产业转型,再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都不可能尽在东海岸新城、或仅在汕头华侨试验区内独立完成,而是涉及到汕头市各区县镇街,涉及到汕头市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这就意味着,“24条”的统筹协调主体是汕头市政府,相关权能赋予华侨试验区管委会。而“24条”的全面贯彻落实,必须集全市之力,各区县、各部门通力合作,广大群众和海内外潮人华人共同参与,才能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

“因此,汕头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就在于汕头华侨试验区整个主战场、主引擎首先实现高质量发展。”陈鸿宇认为,“24条”的政策倾斜,为汕头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力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提供了强力的支撑。

简政放权实为扩权赋能

有了政策支撑,还需先行探索,才能真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而探索的路径,最需要的就是扩权赋能。

在《意见》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被列为政策第一部分,共有5条,包括依法赋予华侨试验区管委会享有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华侨试验区管委会省级经济管理职权、华侨试验区管委会与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建立直报制度、省调整由广东自贸区等管理机构实施的省级管理权限事项及“绿色通道”适用于华侨试验区、以清单形式赋予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及其工作机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等。

“明确简政放权,实际上是省委、省政府对汕头华侨试验区的扩权赋能。”在陈鸿宇看来,华侨试验区成立5年来,区域集聚辐射功能效应还不突出,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大,主要是由于上下左右间的权责关系不清,体制机制尚未理顺。此次《意见》明确简政放权,通过调整权责关系,极大地提升华侨试验区和汕头市地带发展能级。

其中,省政府同意将广东省自贸试验区的相关权限区赋予汕头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可以更便捷地借鉴复制自贸区探索经验,陈鸿宇认为,这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汕头市推进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更全面地与国际规则接轨,建设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

陈鸿宇指出,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既然称为“试验区”,就不是传统意义的产业园区或经济功能区。这就要求汕头华侨试验区保持先行先试的探索潜质,深化改革,大胆创新。通过省市政府的简政放权,为汕头市和华侨试验区扩权赋能,目的也在于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服务效率,打造优良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扫除体制和机制上的阻碍,走一条有利于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新路。

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

汕头华侨试验区要实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的,除了扩权赋能之外,还需资金、项目和各方面的资源支持。《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

《意见》提出,支持加快建设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广澳港疏港铁路项目,将汕头港打造成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港。加快推进在广澳港区规划建设粤电汕头LNG项目,并统筹推进南澳联络线项目工作。

与此同时,支持华侨试验区构建多层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探索吸引华侨华人资本参与华侨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有效模式和支持政策。对华侨试验区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其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并优先支持申报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计划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在陈鸿宇看来,这些政策支持同样“干货”满满。首先是更加明确了汕头深水港作为国家重要的综合性枢纽大港的定位,广澳港三期工程真正落地。其次,给予华侨试验区的投融资机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和华侨华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允许发行企业债券等政策支持,也非常符合汕头民间资本和华侨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使汕头华侨试验区的招商引资更有优势,更具吸引力。

陈鸿宇强调,百年商埠是汕头市的固有优势,“24条”要求把文章做在“现代”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他认为,这是对汕头推动服务业和整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的更高要求。国家目前已经批准汕头建设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数字经济产业示范市,本次《意见》要求华侨试验区与这一系列国家级平台融合发展,这就要求汕头市和华侨试验区利用政策叠加优势,统筹各类资源协同发展。

以“侨”和“文化”为发展方向

汕头华侨试验区是全国唯一兼具“侨”和“文化”内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侨”和“文化”将是发展的重点方向。

此次《意见》就提出了要打造区域人才发展高地,注重吸收华侨华人人才和技术,加快集聚爱国奉献华侨华人人才,支持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服务等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激励高层次人才在汕头华侨试验区创新创业,促进高层次科技成果转化。

陈鸿宇认为,汕头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粤东的科教文卫中心,此前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已落户汕头。此次《意见》对华侨试验区充分发挥全球华侨华人的资源优势,实施人才战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指出。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将人才政策落地,吸引海内外人才为汕头发展尽心尽力。

“国内外人才的工作、子女、居住、税务等问题,都将考验着汕头华侨试验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陈鸿宇指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探索较早,汕头市可向其借鉴学习。《意见》同意华侨试验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这个转化中心要与省级实验室、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科研资源融合,服务本地产业创新转型,也要服务粤东和省内外。

《意见》鼓励华侨华人资本和社会力量兴办新型研发机构,还要支持以“侨”引才,进一步拓宽港澳专业人士在华侨试验区执业范围,探索与港澳在服务贸易相关的人才培养、资格互认、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合作。

陈鸿宇表示,要着眼于华侨试验区以“侨”和“文化”为纽带,建设一批华侨华人文化产业示范项目,一方面充分用好潮汕地区老字号、方言、侨批等丰富华侨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还要用活用足政策,通过“支持设立华侨华人文化创意产品(含生产设计)交易市场”“支持侨资影视文化企业集团注册落户华侨试验区”“支持建设潮汕、客家方言教育培训中心”“支持规划建设华侨文化资源展示平台”等举措,推动华侨华人文化产业落户试验区,形成新型文旅产业集群。

“汕头市是著名侨乡,如何打好侨牌,是一个精心设计、统筹组织。”陈鸿宇提出,明年举行的亚青会就是一次难得国际交流机会。《意见》支持在华侨试验区举行国际论坛,可以尝试在汕头举行常设性的一年一次的全球华侨华人高层论坛,逐步形成如博鳌论坛、福布斯论坛一样的影响力,搭建起祖国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桥梁,使汕头华侨试验区成为凝聚全世界华侨华人精神的寓所。

新闻推荐

推出三级联动机制,借助“四化”实现“群众点单” 南澳有效活化党群服务阵地

服务项目全部在网上可“扫码点单”。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近日,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居民石东梅发现,在南澳办事处片区内的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