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潮汕地名 其蕴含的丰富历史人文信息耐人寻味
石丁村
菊池村
菊池村
■ 陈为峰 文/图
地名如人名,起名初衷是为方便称呼。当初命名之时,往往参照地理、物产、传说以及历史而定。时过境迁,今人看一些地名,会觉得一头雾水,不得其解。下面以汕头市一些村名为例,深入探究,揭示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
以物产而名
澄海区隆都镇的溢洋村,该村地势低洼,沟塘密布,昔年百姓有养鸭传统,几乎所有的水域都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鸭子,故称鸭洋村,后才改为“溢洋村”。龙湖区新溪糖埔村是因为昔年每逢榨蔗季节人们在这里搭建土糖寮而得名。澄海坝头百二两村,原称福坪,后因有村民种出一个特大的地瓜,重7.5斤,折合16两制的旧秤刚好120两。村民引以为荣,到处炫耀,还把村庄改名为“百二两”。而澄海区盐鸿镇的盐灶村村名的由来更充满传奇色彩。传说清雍正五年(1570),村人李嵩德中进士,晋见皇帝时,诉说村民多垒灶煮盐为业,故雍正皇帝赐名“盐灶村”。
以环境而命名
澄海区东里镇石头坑村,位于北溪大桥南端西部,因村庄三面环山,山间布满石头和坑沟,故名。而同镇的明德村,原名狗舌尖,创乡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昔年东里河流到村前又分成义丰溪和头冲河,明德村的西头因长期受河水冲刷,变得越来越尖细,远远看去,宛若狗舌尖鱼的头,故名。而上华镇有个具有千年历史名叫菊池村的古村落,则是因村前的水池四周长满野菊花,金秋十月,五颜六色的菊花倒映在水池里,就像菊花从水中长出来一般,故名。东里镇月窟村村名的由来也有故事,清乾隆年间,福建莆田刘姓人氏谋生于此,他们在闽时擅长养鸭,来到新居,仍操旧业,于是择地挖窟以供鸭辈繁殖生息。由于窟呈新月形,外乡人管它叫“月窟”。刘姓族人也接受这个名字,并以它作为村名。
澄海区莲华镇隆城村,原称龙眼城,有人以为该村因龙眼树多而得名。其实非也。据张卓伦先生编著的《隆城古韵》记载,龙眼城约建于公元900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而该村在北溪堤畔种植龙眼树则是上世纪60年代之事。也就是说,北溪堤畔未出现龙眼树之前,隆城就叫龙眼城了。又据隆城张氏族谱记载:“龙眼城的创基祖为张道宗,字真传,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涵头乡人,李唐时为殿前正将武功三大夫,唐僖宗乾符五年(878)与黄巢战于黄梅,伤其左足。公缘体疾,因择龙眼城而居,随籍海阳县”。可见这里所指的“龙眼”,不是水果,而是一块宜居的风水宝地。
因自然灾害而易名
澄海区盐鸿镇鸿沟村,原名环山。相传唐末因地震,村旁海滩裂开一条大海沟,常有鸿雁汇聚,故易名鸿沟。
澄海区东里镇石丁村,原名敬业里。壬戌年(1922)“八·二”风灾是澄海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置县以来一次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可怜建成才7年的敬业里,风灾过后,整个村庄只剩下几根石丁(石柱子),故易名为石丁。
因历史事件而易名
澄海区东里镇头冲村,原名头充。因其地原属清嘉庆年间樟林“二林案” 主犯的田地,后被清政府没收充公,故名。汕头龙湖区的内充公和外充公两个地名也是缘于类似原因而得名。头充村的后人把“充”改为“冲”。
因历史人物而命名
澄海区樟林古港观一村,这个村名,如果不解释,则难以理解其义。1950年,樟林分为4个行政村,并分别以“新光、仁荣、生礼、观平”名之。这4个村名的头4个字和后4个字连缀起来便为“新人(仁)生观,光荣礼平”,以此纪念樟林籍烈士周礼平。其时观一村与南社、头冲村合称观平村,而现在的观一村当时属观平村一片,故取名“观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蔡晓丹)旧楼加装电梯是一项民生工程,澄海区通过推进“联合审查+用能报装”的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办理加装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