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林那北眼中的汕头 “温暖又有烟火气的城”
本报记者陈珊娜文/摄
眼睛闪着晶亮的光,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头戴草编遮阳小礼帽,衣领上别着太阳眼镜,从容走在人群中……这就是“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采风团”莅汕时,著名作家林那北给我的第一印象,她时尚、精致,独特的气质中带点酷。我感觉她有点王菲。
林那北是《中篇小说选刊》社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这是她第一次来汕头。我有幸跟访的这一天,是采风团在汕行程的第二天。此时的汕头,对于初来乍到的作家来说,仍是不完整的拼图,而林那北或许也没找到那块拨动她心弦的图块。
作家的A面B面
在参观亚青会体育场馆中的跳水馆时,平均年龄不低于50的作家们,展现了活泼好玩的一面。作家荆歌坐上高高的救生观望凳,模仿教练。另外有些作家走上跳水台,做出各种夸张的跳水预备动作,引发阵阵哄笑。这时,林那北和另一名作家也踩上泳池边运动员起跳的预备台,只见她膝盖微曲,上身前倾,挥动起双臂。“完美!”“有范儿!”旁边的人一边点赞一边忙掏出手机拍下精彩的一幕。据说小时候的林那北像男孩子一样好动,在学校里几乎参加过所有的运动队,练过体操、田径、篮球。但她参加训练并不刻苦,仅仅只是为了有时间玩和有机会玩。
来到汕头刑释帮教基地的阳光驿站参观,路过墙面宣传栏时,看到一句宣传标语,林那北忍不住走过去捂住标语后的句号说:“给我们编辑看到,一定要把这个去掉。”同样做过多年编辑工作的我,忍不住对这种纠错本能会心一笑,同时也惊讶于她目光的敏锐。我想,她对待工作一定非常认真严谨吧,有可能还近乎偏执。从网上了解到,林那北任过七年中学教师,后编地方志,1981年开始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创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其后参加了福建省作协,还任杂志社记者、编辑,再到现在的工作、职务。在荆歌《我的同学林那北》一文中,他就评价林那北“面对写作,面对工作,她却是绝对的认真。”我的想法得到了佐证,同时内心亦油然而生一种敬佩。
一路同行,一个个小细节窜出一个鲜活生动的作家形象,她依然时尚、精致、气质独特,但不再王菲,多了些烟火味。
捕捉汕头的市井百态
途中,我们聊到了汕头的美食,我还在细数品种,林那北却说,汕头人吃得非常精,这是一种关注人本身需求非常好的方式。喜欢美食,不影响别人,挺好的。她的话,没有过多修饰,然直指内核。让我想起小林漫画中的一帧配文:“美食:在各种求而不得的欲望中,唯食欲最能轻易实现。”
加了林那北的微信,我喜欢看她的朋友圈,在她的镜头中,她会带着你浏览人间市井百态。10月22日,她发了一张图,附字“汕头街头,两个看手机的男女”。照片中,在一片阴凉的树荫下,停在路边的摩托车上,一名男子躺在狭小椅座上,跷着腿看手机,旁边踩着单车的女子也停下掏出手机掠动屏幕。过几天,朋友圈出现了躺在车轮前“装大爷”的小狗;还有在停车场支起桌子打扑克的中年大妈们;又有高铁站奋笔疾书写作业的小学生,而母亲在一旁咬指帮不上忙……
林那北有一双极具穿透力的眼睛,她在静静地观察、打量,人、事、社会,各种生活的皱褶,所以我们才能通过她的笔触真切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冷暖清浊,生活的艰辛隽永。或许可以期待,某一天在她的作品中,会发现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
拨动心弦的“拼图”
林那北绝对是高产高质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剑问》、长篇散文《屋角的农事》等二十五部著作及九卷本《林那北文集》,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部分作品入选多种权威年选。曾看到过一段这样的评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出生、九十年代前后在小说创作领域崭露头角的女作家中,林那北或许是创作个性最不鲜明的一位,她既没有陈染的"美丽而忧伤至极"的自画像式的独白,也没有林白对女性个人经验极端化的描述。林那北不蓄意追求故事的传奇性,不专攻叙事技巧,不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也并不刻意用批判性来凸显作品的深度,然而这种平淡质朴,恰恰构成了她作品的异数。” 我想她的这种“异数”,有没有可能是受她一种嗜好所“晕染”?那就是早年编地方志的工作影响着她,让她对历史,特别是家族史、地方史充满兴趣。这才有了后来的《我的唐山》、《娥眉》、电视纪录片《三坊七巷》脚本等。
“挺有烟火气的地方,整座城弥漫一种温暖湿润的气质。”汕头行结束,林那北这样描述汕头,对老百姓而言,“安居乐业”是一个美好的的词语,而汕头正是以丰沛的美食、宜人的气候和秀丽的景色完美演绎这个词。她还撰文《把岛泡咸》,把南澳岛的历史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那么,汕头那块最拨动她心弦的“拼图”,是不是就在南澳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立)本月27日,汕头市国际象棋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在帝豪酒店举行,社会各界国象爱好者汇聚一堂,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