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 人间正道是沧桑

汕头日报 2019-08-31 00:47

密林文艺研究社旧址

大衙红色渡口纪念亭

如龙革命树

■ 沈琼华 文/图

眼前风物景观并不仅仅只是简单供后人瞻仰追思的红色革命遗址,而是饱蘸着厚重历史情怀与青春奉献热血的历史人文景观

有时候,旅行是一场触及灵魂深处的修行。以汕头市龙湖区红色革命遗址为切入点,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文学作品集《思源》编创团队成立,作为成员的我,蓦然惊觉,对日日生活和工作着的这方热土过往的革命故事与历史遗迹却知之甚少,这让我惭愧。于是,在榴花正烈、灼灼其华的鸣蜩时节,背上挎包,手执相机,寻踪而去,开始一场思源的红色之旅。

乡间闾里,走走停停,用脚步细细丈量每一方寸间的青草砖瓦石板路。如龙革命树碧血无痕,壮怀激烈;大衙红色渡口风雨如晦,豪情依然;曲尺巷林玉城旧居一灯如豆,运筹帷幄;密林文艺研究社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杨俊如修建潮汕轻便铁路起始点汕樟路口的凝神驻足,解放战争时期敌后武工队活动场所鸥汀证果寺中的休憩静思,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络点旧址养正小学里的慨叹,大衙地下民兵活动场所旧址沈楚湘家中的感怀……走过的地方愈多,对这片土地触摸理解得愈深,愈发现,眼前的风物景观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供后人瞻仰追思的红色革命遗址,而是饱蘸着厚重历史情怀与青春奉献热血的历史人文景观。胸间欲歌欲哭,笔下可写可弹,似乎一落笔便可浪遏飞舟,吞吐千年,但是纸上敲打出来的却是至简至朴至素的文字。

如龙乡有棵百年“革命树”

到这里的时候,正是薄暮微澜,淡日拢云,霞光隐隐醉了天涯。一株古榕参天,耸立在汕汾路与嵩山路交汇处如龙居委的西南方,华冠如盖,苍翠挺拔,遮云蔽日,挥洒清凉。这棵逾百年的大榕树被称为“如龙革命树”。

如龙居委的前身叫官埭尾村,是目前汕头市中心城区唯一的革命老区,老区的革命斗争便是从这棵古榕树开始。1931年,潮汕地下党组织东江特委指派纪岳贞等5位同志回到家乡汕头市官埭尾村领导开展革命运动,建立了远近闻名的“官埭尾苏维埃”。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开始了,没收地主米店,将粮食分给贫苦农民,枪毙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为人民除害,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潮汕人民纷纷投入反帝、反封建,打倒地主、土豪劣绅的斗争中,队伍不断壮大。

当年这棵老榕树地处乡野偏僻隐蔽,四周大片荒垅长满茂密的芦荟,这棵树下被选择作为地下党革命活动据点。革命斗争取得一系列胜利,轰动了整个潮汕平原。国民党惊恐万分,即刻调集一个营和澄海伪警卫队合共四百余人围剿官埭尾村,游击队员和村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多次击退敌人进攻,但终因敌众我寡,游击队被迫突围转移,全村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当时的主要负责人由于叛徒出卖,在巷战中壮烈牺牲。三十多名同志先后被捕,在“革命树”下英勇就义,老榕树下洒满革命烈士的鲜血。为缅怀革命先烈,人民群众用两位烈士纪经如、纪喜龙的名字,将官埭尾村更名为如龙乡,也就是现在的如龙居委。

连接水陆的重要交通站大衙红色渡口

初到大衙渡口是一个周末夜晚。与先生驱车沿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一路寻去。夜幕苍茫,我们在一湾堤坝停下车,打开汽车远光灯,光影之下,“大衙渡口——广东省红色军事文化遗产”红色牌记赫然堤坝上。循堤旁道路步行过去,眼前豁然开朗,古渡月影,水天长阔,一亭寂然,庄严独立。

大衙渡,古渡口也。位于龙湖区外砂镇西北部大衙村,韩江西溪在此分成外砂、新津、梅溪三条河流,大衙由此获得“绿色半岛”的美称。大衙村系古驿道沿途村落,村西面庙头洲留存渡口,古称大牙渡,渡口对岸停靠地是潮安赐茶通官路,因而大衙渡亦是古官渡。

大衙渡口,早在大革命时期便是中共地下党的重要交通站,传为周恩来亲自建立的红色交通线中的重要节点。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澄南游击队、平原武工队的联络点和接应点,许多地下革命同志在此乘船到凤凰山等革命根据地,为潮汕地区的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在奇袭鸥汀警察所、伏击日伪密侦队长方顺的锄奸行动和接应卓积基学警中队起义等活动中,大衙渡口起了很大作用。

汽笛声鸣,灯影迷离,有渡船靠岸,载着几位客人过来,又再渡一批乡民离去。我在夜色中孑然而立,耳畔依稀当年烽火岁月的枪声与呐喊声,古渡的血仍在烧,心仍在跳。据中共党史载,1945年8月上旬,我敌后游击队获悉日伪密侦队长方顺将往庵埠日寇宪兵司令部述职,遂派四战士伏于大衙堤顶。方顺带四密侦队员携枪六条前来搭渡,我游击战士闪现,叱其缴械,方等见势不妙,弃舟下水逃命。游击战士穷追不舍,将方等两贼毙于水中,另两匪负伤逃逸。大衙地下民兵多次利用渡口,护送地下革命工作者过境。大衙渡因之获誉“红色渡口”。

传播革命火种的摇篮密林文艺研究社

一个赫赫炎炎、流金铄石的周日上午,我们一行来到传播革命火种、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昔日革命摇篮密林文艺研究社旧址。

旧址位于鸥汀街道鸥下社区马西巷6号,这是一处潮式民居,2003年成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民居横包两间房是当年密林文艺研究社创办人之一林之原(原名林祖荫,又名林野寂)和夫人陈曙光一家的居所。由大门走入,小小院落绿意正好,抬头是“密林文艺研究社旧址”匾额,为已故著名潮汕籍书画家赖少其先生所书。

1925年,鸥汀进步学生林之原与同乡好友、同学袁似瑶和蔡健夫一起成立了“青年学友会”,定期集会纵谈时局,交流知识,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此即“密林文艺研究社”前身。随后,林之原离开潮汕,外出求学。1927年,他到天津读中学,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接触到更新的进步思想和文化,学成回乡后将“青年学友会”改组为“春笋文艺社”。1929年,林之原和袁似瑶到上海艺术学院读书,接触了先进的思想,他们积极参加上海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思想有了更大进步,对革命有了更深的认识。1930年1月,林之原回到家乡,将“春笋文艺社”改组为“密林文艺研究社”,以团结进步青年、学习和研究革命文学、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并由社员捐助会费,不定期出版文艺刊物《密林》。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宣传民主自由,揭露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现实,在众多青年中传播。

其时,进步青年在《密林》杂志发表文章,锋芒直指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掀起的革命思潮引发国民党反动派恐慌,密林文艺研究社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林之原、袁似瑶、蔡健夫等人借教书机会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33年被国民党抓捕,这便是潮汕轰动一时的“密林事件”。1936年林之原获释。1942年至1946年,林之原在东江纵队任军政干校教育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统战、外交等工作,做出很大贡献。旧址墙壁上悬挂的《东江纵队之歌》,作者正是林之原。

密林文艺研究社是潮汕地区成立时间较早,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的团体,许多密林社成员后来成为革命家、外交家、教育家、诗人,在潮汕地区传播革命火种,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毕生力量。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笔下浮光掠影,胸中已走过千山万水。那些战火狼烟里挺拔的力量,那些腥风血雨中不灭的灵魂,透过盛世繁华岁月的烟尘,我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的眼睛,那么清澈而透亮;能够听到他们的笑声,那么鲜活而生动;能够见到他们的神情,那么坚定而无畏。这些镌写在共和国丰碑上的名字,雕刻进民族脊梁里的精神,是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感恩岁月,努力拼搏的巨大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技能培训助就业 澄海区举行“潮菜师傅”培训班

本报讯(记者魏盼生)8月12日,粤菜师傅(潮菜)工程乡村实训基地揭牌暨第二期“潮菜师傅”专项技能培训班在澄海区盐鸿镇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