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筑“海上绿色长城”? 汕头市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建设,实施“向大海要森林”工程
▲汕头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稳定增加,成“鸟的天堂”。
红树林成汕头市一道迷人风景线。
“红树生海底,绿叶连天边。”当前,汕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入攻坚新阶段。记者近日来走马汕头海岸湿地发现,随着汕头市不断加大力度推进红树林的保护和建设,一处处连接成片的红树林更是郁郁葱葱、群鸟翱翔,成为一道道亮丽迷人的风景线。
作为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湾、河口潮间带滩涂上特有的植物群落,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底森林”、“海岸卫士”、“海水淡化器”等美称,因此,保护与建设红树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汕头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围城项目建设,特别是按照国家、省加强红树林建设的部署要求,打响由多方面力量、多手段组合的保护建设红树林“全民战役”。汕头市通过大力实施“向大海要森林”工程,努力构筑“海上绿色长城”,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助力汕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同时,为汕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注入了新的生态活力!
现状扫描
大打“组合拳”筑牢红树林“保护墙”
汕头地处韩江、榕江和练江三江出海口,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属南亚热带海洋气候,海岸线长达289公里,湿地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发展红树林有其独特的意义。那么,这些年来,汕头市是如何大打“组合拳”,筑牢红树林“保护墙”,吹响“向大海要森林”集结号的呢?
“其实早在20多年前,汕头市就围绕如何发展汕头特色林业的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汕头历史上曾有大片的红树林分布,但经多次人为破坏,仅有零星保存下来。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和与专家交流,充分认识到红树林对防风防浪、保护海堤、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赤潮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市自然资源局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地管理科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充分的讨论和酝酿,汕头市于1998年1月提出了在全市恢复和发展红树林的设想,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同年5月份,汕头市首先在澄海开始引种试种。当地1998年从福建引进秋茄小面积试种成功,1999年至2000年又从湛江引进海桑、无瓣海桑种植成功后开始大面积种植,之后又陆续从海南、湛江等地引进拉关木、红海榄、桐花等品种进行试种,丰富红树林品种,优化红树林结构,红树林建设初具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汕头市进而提出了“向大海要森林”的总体构想。
随着对红树林生物学特性及育苗、造林技术的逐步认识与掌握,根据汕头的实际情况,2003年11月,汕头市委托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完成了《汕头市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恢复与重建工程总体规划(2004—2007年)》。其中,西南区包括潮阳区和潮南区,主要分布于榕江出海口一带;中心区包括濠江区、龙湖区、金平区,尚有较大面积的红树林宜林滩涂;北部区则主要分布于澄海区的盐鸿、东里、莲上、莲下、溪南等乡镇。
尤其是近年来,汕头市大力推进内海湾湿地保护性开发,市自然资源局落实措施,加大牛田洋湿地红树林种植力度,并攻克了广东省内在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的关键技术。记者近日专程前往现场采访了解到,牛田洋红树林种植项目从去年8月开始种植,项目建设范围从牛田洋1号闸口东至7号闸口潮汕环线揭阳交界处,总长约11公里;项目规划56块种植块,种植桐花、秋茄、无瓣海桑、老鼠簕等红树林树苗约17.8万株,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去年10月份完成种植后,进入两年管护期。目前,该项目西边的红树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形成一片海上的“绿色家园”,吸引各种鹭鸟前来歇息、安家和孵雏;项目东边靠近礐石大桥的红树林带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成活率更是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而在牛田洋红树林项目种植的深水区,这里的红树林由于经常遭受大风和海浪的袭击,导致部分红树林种植块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红树林树苗的生长,施工单位已及时进行补种及水土保护,努力打造汕头滨海城市生态景观带,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与此同时,汕头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与建设,经常深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市人大常委会还多次组织在汕的全国、省人大代表开展以红树林建设为专题的视察活动。有关部门也将发展红树林列入全市海域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其中,为了保护龙湖区外砂河口已种植的500亩红树林,汕头市增加“东延经济带”的投资预算,规划建设高架桥,保留了红树林,并将该区域规划建设为红树林公园;特别是位于濠江区苏埃湾的天然红树林,被规划为国内首个GEF国际湿地示范区——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区域,建设成为城市红树林湿地公园。
日前,记者走进苏埃湾红树林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据悉,苏埃湾红树林是一片天然次生红树林,树种以桐花树为主,间有秋茄、木榄、黄槿、老鼠勒、假茉莉等,是广东省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分布最北、保存较为完整的天然次生桐花树林,聚集了大量鱼、虾、螃蟹、贝壳,每年都吸引大批候鸟在此停歇、觅食,是候鸟及其它鸟类理想的栖息地。更为令人高兴的是,汕头境内有不少国际濒危物种和国际公约协定保护越冬鸟类物种,以及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省重点保护动物和部分珍稀植物物种,这些野生动植物在苏埃湾红树林也有分布。保护好该区域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促进汕头市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安全均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为加强保护红树林、湿地自然资源,汕头市早在2001年便设立了汕头市湿地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管理站。近年来,汕头市继续努力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多方筹集资金,进一步开展红树林保护工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各区域已种植的红树林保护区均设立界碑和红树林保护的标示牌。其中,濠江区苏埃湾天然红树林湿地已架设铁丝网约2500米,筑建瞭望台15平方米,修筑道路2000米。同时,加强巡查保护工作。针对红树林、湿地比较分散的实际,汕头市实行分区管理,明确各自保护范围和责任;各区林业部门配备了护林员,加强对红树林、湿地的巡查力度,坚决制止毁林、捕鸟和捕鱼破坏红树林行为,有效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汕头市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稳步恢复、生物多样性稳定增加,提升了以湿地资源为区位特色的汕头生态林业建设水平。”据市自然资源局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地管理科负责人称,不久前,中南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和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对汕头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汕头市红树林总面积已超过235公顷,生态环境越变越美!如今,无论是在金平区牛田洋、濠江区苏埃湾,还是澄海区和潮阳区等地的滩涂红树林,更是经常可看到飞鸟翔集的壮观景象,令人流连忘返。
问题透视
功能稳定的红树林 群落结构尚未形成
近年来,汕头市红树林保护和营造工作虽然取得较好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与海洋养殖争滩涂,管护难度大。”市自然资源局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地管理科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红树林开始初植时,由于潮汐关系,沿岸滩涂水浮莲和海上垃圾物冲击红树林幼苗,导致造林成活率不高或苗木生长不良;捕鱼作业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也给红树林的继续营造和保护管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受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红树林幼林被毁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其次是造林经费紧缺。”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汕头市种植的红树林主要是在沿海滩涂浅水地段,下来要进一步开展的中深水地段造林施工难度大,成本高,资金投入量大。同时,若要在其他造林困难地段营造红树林,则需要增加工程措施,增加资金投入,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再次,汕头市功能稳定的红树林群落结构尚未形成。”据该负责人介绍,近些年来,汕头市主要种植了无瓣海桑和海桑这两个“先锋树种”,根据广东省及其他地方的经验,大面积单一树种造林,容易发生病虫害等不良的生态后果。
发展前瞻
攻坚克难全力筑建 海上“绿色屏障”
如今,红树林的保护及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汕头市接下来又将如何“放大招”呢?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汕头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将持续发力,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全力以赴筑建海上“绿色屏障”。
在加快红树林科技攻关上,汕头市将根据不同潮间带滩涂地理条件,进一步开展多树种造林试验研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不同潮间带选择适生树种造林。同时,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提高造林技术,总结出适合汕头市困难地段的造林方法,在全市红树林的适生地区建成分布比较均匀、结构比较合理、生态功能比较齐全的红树林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林分质量较差和红树林造林困难地带的造林种植力度。
在强化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上,汕头市将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有效保护红树林湿地,逐步建设类型齐全、功能稳定、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管护到位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加大管护力度,特别是加强已造幼林的管理和保护,避免人为因素破坏,确保造林成效。同时,依法打击破坏红树林的行为,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坚决制止各种破坏红树林的行为。据悉,为更好管护牛田洋红树林,有关单位已在红树林项目的植块周边树立“禁止入内捕鱼捕鸟和禁止破坏红树林”的警示牌,并建立完善日常的巡逻制度,确保红树林带正常生长。
此外,汕头市有关部门将争取各级资金投入,继续推进外砂河口红树林公园和苏埃湾红树林公园建设。同时,加大红树林保护与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保护与建设红树林的自觉性,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让汕头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新闻链接
湿地资源成汕头创森新名片
汕头市已建成湿地和自然保护区4个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生存着大量珍稀动植物,具有美化环境、净化水质、孕育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功能,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近些年来,汕头市启动实施汕头湿地国际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强湿地红树林和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汕头市海岸湿地成为国内首个湿地国际示范区,如今更成了汕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一张名片。
近日,记者来到澄海区溪南镇韩江义丰溪出海口堤岸上,一道以无瓣海桑、海桑、秋茄、红海榄、拉关木为群落优势树种的红树林生态景观展现在眼前,而且不时有白鹭从湿地中展翅跃起,在天空中嬉戏追逐,别有一番风情。“在种植红树林之前,这片村庄连只小鸟都很难看到。”澄海区自然资源局营林组组长王秋雄说,这片红树林是汕头市最早人工种植的红树林湿地,经过20年的生长,这些树木已经长到10多米高。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鸟的天堂”,湿地红树林也为这里营造了鸟语花香的生态景观。
据悉,从1998年5月开始至今,汕头市积极实施“向大海要森林”计划,先后引进了无瓣海桑、海桑、木榄、红海榄等多个树种,完成红树林人工造林作业面积数百公顷,全市共有红树植物20多种。早期营造的无瓣海桑、海桑平均高达7米以上,现已郁闭成林,与大面积的芦苇、水葱等湿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给成千上万的鸟类、鱼虾、蟹、贝类等提供了栖息、觅食、繁衍的生息场所,对保护汕头海堤,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汕头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汕头市已建成湿地和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1.2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6.1%。联合国环境署“南中国海”项目区域工作组多次在汕头召开会议,对汕头湿地保护和红树林恢复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汕头市将继续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恢复工作,以海岸湿地为着力点,打造以湿地资源为区位特色的创森新名片。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黄泽春(署名除外)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袁笙
新闻推荐
卤味界“三巨头”PK:绝味、煌上煌净利润增逾两成 周黑鸭增长显“疲态”
8月27日晚,周黑鸭发布2019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24亿元,相比于2018年同期的3.32亿元有较大幅度下滑。《每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