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汕大学子余学谦为粤东红色文创注入新活力 用创意讲好红色故事

汕头日报 2019-08-27 01:31

余学谦

“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以来,码头车站货栈纵横;樯帆蔽日,津港通溟。一地繁华肇始……”最近,经过海安街道辖区南海横路的市民可以发现,在太古码头的旧址上,原本因废弃而显得脏乱的老房子外墙,不仅变得整洁有序,而且还画上了极具汕头特色的港口墙绘,并配上简介文字,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90后小伙子余学谦和他的团队正在推进的一个老城区文创项目。他们针对老城区不同道路,挖掘其中的不同文化亮点,利用墙绘和装置,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板、绿植、防腐木景观结合祥云等一些传统符号,对路口进行美化,让老城老街焕发新貌新活力。

今年25岁的余学谦是惠州人,大学就读于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开始创业,毕业后留在了汕头,融入汕头这个“大家庭”,他的创业故事很有代表性。

大学二年级,余学谦被分在公共艺术专业,开始学习各类画种的理论,并进行基本创作。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余学谦和几个同学尝试负责包括墙体设计、空间策划、定制绘画等工作。他们在鮀浦蓬州村创办了胶走巷1号艺廊工作室,策划了两场展览,举办了一场论坛,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也活跃了当地艺术氛围。当时,他们以工作室项目参加广东省创青春创业比赛,喜获铜奖。到了大三,余学谦进入学生会工作,忙碌了起来,结束了没有进行商业化操作的工作室。

2017年,汕头创文如火如荼,正读大四的余学谦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当时,老师和师兄师姐都建议他留下来创业,因为汕头创文对这一方面人才需求非常大,而且余学谦专业对口成绩优异。在汕大创业学院和师兄师姐的帮扶下,余学谦成立了子曰文化工作室,开始涉足文创工作。

从潮阳光明村开始,余学谦以“弟子规”墙绘迈出了第一步,接着东方街道凤园、西港公园,再到潮南区红场镇、潮阳区新地村、澄海区永新村……都留下了余学谦和伙伴们创作的身影。由他们亲笔画下的墙绘作品,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城市文明、红色文化、“贤德”文化、民风民俗等主题,使一面面墙壁成为会“说话”的正能量传播者。几年来,子曰工作室参与的墙绘创作达上万平方米,遍布粤东地区。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余学谦突然发现,虽然顺风顺水,但路却是越走越窄,因为很多人提到他们,都说是“画墙绘的”,他想改变这种看法,他们的工作范畴还可以更宽,可以跟其它艺术装置、景观相融合。比如旧城区文创,街道有一些旧的报箱、邮箱,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订在一面墙上,旁边再做一些小的装饰,和本地历史有了联结点,同时成为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的展示点。像这样的点子,余学谦信手拈来。

除了老城区文创,他的另一个方向是做红色文创,今年余学谦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青年红色之旅,发现全国近400间大学的创业团队,居然没有一个在做红色文创,大都是农村文化、传统文化、科技类的,他看到了商机。同时,他发现,目前很多红色文创主题,仍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像一些海报,和很多年前一样,蓝天白云、天安门、红旗永远是标配、模板,千篇一律,很容易让人审美疲劳。”

现在,余学谦的11人设计团队正在加紧开发红色文创产品,他们精心设计,力图让主旋律宣传年轻化,融入茶具、文具等产品,用文化感、创意感给予产品“生命”,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情感精神则成为产品的“灵魂”。通过这些产品讲好红色故事,推广红色文化。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新闻推荐

潮南探索“党建+”融合引导村级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党建引领点明灯社会组织亮起来

潮南区村级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专题培训班的学员到一线观摩学习。潮南区召开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场会。峡山街道莲青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