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鸡岛上写春秋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
1976年初,经上级批准,电白县博贺镇筹备成立知识青年农场(简称知青场),并准备在放鸡岛设立分场,任命植树造林劳模梁惠华为总场长。
挺进放鸡岛
1976年2月27日,第一批队员进驻“三八林带”场(知青场总部),第二批队员于1976年9月进驻放鸡岛。
放鸡岛位于博贺镇西南面9海里之远,从博贺港坐船去放鸡岛,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9月20日中午时分,博贺渔港码头人头攒动,博贺镇知青场首批进驻放鸡岛的知青们准备出发了!镇党委、镇政府领导来了,居委会干部来了,很多居民家属也来了。靠近码头上有一艘80匹马力机帆船,乘载着30多名知青,还有日常生活用品、树木、木板、南竹、帆布等物资。送行的人站在码头,跟机帆船上的知青挥手告别:“建设好海岛,为博贺争光!”、“祝大家一帆风顺!”
时值秋夏之交,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海上,蓝天白云,白帆点点,海鸥追逐;远处海面,莲头岭、龟岭、放鸡岛成“三岭一线”浮现在南海海面,蔚为壮观。
这批知青都是居民子女,虽然生活在海边,但没乘过船出海,很多人出现晕船现象,有的队员反应十分厉害,不停呕吐。
船,经过近一个钟头行驶,徐徐靠近放鸡岛北面岭脚,当踏上海滩上柔软的细沙时,大家心情十分激动,欢呼雀跃。首次进岛,由镇武装部蔡忠卫部长带队,大家抬着物件,跟着蔡部长,登上杂草丛生的岛屿。
大家怀着一颗火热的心而来,谁知越登高心越凉。满岭都是石头,没有松土没有房屋,满眼都是一二米高的野草,大风刮来,杂草发出啸啸怪叫。这种环境,怎能生活,又怎能开垦种地?
放鸡岛的高度,博贺人不说多少米,而是用一环二环三环去形容。一环在岛东面鸡冠石一带,二环在半山腰,三环在灯塔下。进岛队员经过近个钟头艰难攀爬,终于在二三环之间半山腰找到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蔡部长说,今晚就在这里安营扎寨。
用石头砌起“安乐窝”
上岛的知青面临着几大困难:住宿难、用水难、吃饭难、耕作难、看病难。
上岛当晚,大家开始搭帐篷。岭土十分坚硬,队员们不顾劳累,凭着一双手、一把铁锤,一点一块的凿出几个小腿样窟窿,然后用南竹作支架,用帐篷盖顶,搭好了知青场第一间“房屋”。
茅寮,是用岭草夹成毛丝搭屋的。知青们不会夹毛丝,就请当地的农民上岛教。年轻人头脑灵活,看着农民操作,半天时间便学会,他们只用了二三天时间就搭好茅寮。但茅寮毛丝太疏,只能遮太阳,不能挡雨,茅寮周围也是用毛丝扎着,男女队员只用毛丝隔开睡。
有了临时住地,开始砌石屋,这是一项十分艰巨十分危险的作业。在陆地建屋,有土砖火砖,容易搬运材料,砌墙方便。但是在放鸡岛,满眼大石头,怎么办?困难吓不倒博贺知青们,没有火砖就用石头代替,没有小石块,就用爆破的办法取材料。
放鸡岛首任知青队长张国(已故)、副队长陈明,带领着三十多名队员,开始了艰难的建房屋大会战。
运输船从陆地运来水泥、石灰,但没法靠近海岸,知青们就从大海上抬、杠、挑,把水泥、石灰从岭脚运到山上。一天下来,队员们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一样,浑身酸痛。队员王德军挑沙扛石,肩头脱了几层皮,现在还落下后遗症。队员邓月华从岭顶担石下半山腰,脚下被石头绊倒,从岭顶向岭下翻滚一二十米,幸被一大石头挡住,生命虽然没危险,但身上脸上都受伤。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博贺知青终于在放鸡岛上建起首间近五百平方米的石屋。看到自己亲手建起来的“安乐窝”,场友们欣喜若狂,高兴得相拥而泣。
放鸡岛上洒汗水
放鸡岛四面环海,岛上空气都是咸的,海风刮来,皮肤都咸腻腻,队员们用水十分不便。为解决用水问题,副场长周步祺带领李周、李志华组成蓄水工程小队。
蓄水池要加深,要砌池壁,这些都需要爆破石头。为了完成爆石任务,李周跟李志华等人商量,采取雷管、麦乳精空罐自制“炸药”。经过一二个月的艰苦劳动,终于建好一个约二米深、二三十平方米宽的蓄水池。蓄水池建好后,队员们生活用水方便多了,同时也满足了浇淋农作物的需要。
民以食为先,风平浪静时,队员们能做到一日三餐,一旦遇上台风就糟糕了。放鸡岛由于濒近南海,每年岛上有几次台风登陆。每当台风登陆,大家躲在石屋里,心惊胆战,担心石屋挡不住台风,瞬间会崩塌倒下。台风过后,蔬菜全被摧毁不能吃用。狂风恶浪,交通船不敢出海,岛上大米吃光怎么办?迫于无奈,队员们只好到南澳(放鸡岛南面)爆鱼打鱼、捞紫菜充饥。
放鸡岛属石矿坚硬土质,基本没有办法开垦成片农田。队员们利用山岭低畦地方开垦土地。他们用铁钎撬、用铁锤砸,手掌都磨起了血泡,硬是砸出一小块耕地来。但要靠几十名青年开垦出大片耕地、种植大批树木相当困难。为此,博贺镇政府号召镇内各机关单位,进岛开垦耕地、种植树木,然后交由知青管理。后来知青们利用这些耕地种上蔬菜、木薯、番薯等农作物。
人不是钢板一块,是生命个体,感冒生病、意外受伤,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出现。在放鸡岛上得病或工伤,治疗起来十分艰难。
陈花(女,已故)是驻岛卫生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参加集体劳动。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对在劳动中受伤的队员,陈花先用碘酒帮他们消毒,然后用红药水涂抹。对那些伤得比较严重的,只能抹了红药水再用纱布包扎着,如果有重伤员或重病号,通过广播员邓月华或严华清与总场联系,由总场紧急派船前来接送伤者回港治疗。从博贺港到放鸡岛来回二三个小时,往往拖延了治疗时间。
博贺知青前后进驻放鸡岛的有一百多人,在岛上度过了几个春秋,他们无法欣赏诗人“万丈光芒染海风,波涛汹涌四时同”的雄姿,而是起早摸黑干革命,为了国家的号召、为了祖国的事业而辛勤耕耘。这就是博贺知青,这就是七十年代年轻人的担当!
人间真情永相伴
从1976年成立知青场,到2012年1月大型联谊会,时隔36年。这次聚会,成了知青们加强联系、增进情感的纽带。
聚会期间,队员们互相诉说着几十年的思念、谈论分别后的生活。他们忘不了放鸡岛的一草一木,他们重返放鸡岛场部,回忆昔日火热的劳动场面,憬憧未来的美好生活。
博贺知青们的峥嵘岁月、光辉历程,将载入史册,值得人们永远记取!
新闻推荐
近日,大鹏新区组织人大代表举行治水提质中期检查活动,对新区水污染治理工程和污水管网建设情况专项视察调研,督促加强水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