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县与韩山师范学院合作开展村史编撰课题 “高校智慧”融入乡村振兴

南方日报 2019-04-25 06:18

南光村有围海造盐的传统。受访者供图

渔民公馆遗址,不久之后,村史馆将在这里落成。

张伟炜摄

课题组深入到每一个乡村实地走访。

受访者供图

吴贵利介绍村史馆的设计细节。张伟炜摄

韩山师范学院师生走访村里老人。受访者供图

一个村子,经历了风霜的侵蚀、世事的变迁、岁月的洗礼,如何用一种形式或载体展示它的悲欢岁月,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汕头市南澳县给出的答案是:建村史馆。

日前,汕头市南澳县相继“出炉”山顶渔村、南光村、中柱村、后花园村、六都村等5个乡村的“村史馆策划书与村史资料汇编”初稿,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阐述,为村史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背后,离不开来自韩山师范学院的“高校智慧”——2018年3月,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与南澳县政府合作开展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学院项目组以6名博士、教授为主力,共20多人,进驻南澳县5个乡村,深入实地走访,为村史馆建设全面收集材料、开展深度调研,并向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建议。经过一年多的田野调查,该课题已于2019年4月结题。

以高校智慧助力打造乡村文化精品,让乡村振兴“不走寻常路”,这种“南澳探索”不仅为高校主动参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创造了平台,也为地方对接高校、获取科学建议搭建了桥梁。

统筹/杨可

采写/叶彤张伟炜

建村史馆将让乡村文明更加丰沛

“南光村有围海造盐的历史,食用盐是南光村最好的土特产。1988年开始,村民因盐业生产需要而聚集建造楼房居住,从而形成自然村。”南光村党支部书记杨素刁向记者介绍。

杨素刁说,2015年以前,该村以传统海水制盐为主导产业,原盐由国家收购,分配形式以村集体分工为主,也有少数人下海捕鱼、发展海水养殖、餐饮业、建筑业等。但如今,村里的盐田基本已经荒废,仅剩余两户人家还在制盐。

杨素刁是土生土长的南光村人,父母就是以制盐为生。小时候,在读书之余,她都会跟随父母下盐田。这使她懂得个中艰辛滋味。

“虽然南光村的盐业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但盐是该村的特色和传统产业。关于"盐"的记忆,是村里人的共同记忆。”项目总负责人陈海忠博士说,“通过建设村史馆,就可以把这份共同记忆留存下来。”

对此,杨素刁认为很有必要:“让老一辈能寻找到过去的记忆,年轻人能感受到先辈的辛劳付出,从而传承勤劳质朴的伟大精神。”

在陈海忠看来,高校有责任而且有条件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他认为,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而高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建村史馆不仅能让当地百姓感受到村子的文明风貌,村民也会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进行古今对话,让乡村的文明更加丰沛。”原广州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徐俊忠说。

课题组成员与岛上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实际上,南光村的例子正体现了课题组选择所调研乡村的思路——特色鲜明、历史厚重。又如山顶渔村,作为一个纯渔业农村,山顶渔村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尤为突出。

但课题组成员毕竟不是本村人,如何才能真真正正了解村史,为建设村史馆做好基础工作?

陈海忠告诉记者,为了挖掘逐渐被遗忘的乡村历史,课题组的博士和教授们带着学生,在查找历史档案的基础上,深入到每一个乡村实地走访,与岛上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点一滴地搜集资料。记者了解到,在南光村调研时,需要下盐田实地考察。由于盐田荒废,地里比较滑,一位老师因此还扭到了脚。尽管如此,老师仍坚持带着学生实地调研。

除此之外,课题组还采取“口述历史”的方式,丰富材料来源。

负责红色渔村村史撰写的温建钦博士向记者介绍,课题组成员通过与村委的相关工作人员交谈中了解到,经历过1930年渔民暴动的人仍有一部分在世,而他们正是最好的口述历史的对象。“他们的口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历史性,能够为我们认识了解渔民暴动等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温建钦说。

实施学校和地方合作教育模式

此次调研除了以博士、教授为主力,还让在读大学生参与其中。

韩山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愈中表示,乡村振兴靠人才,而培养人才靠教育。作为高校研究单位,与南澳县政府合作的同时,也实施学校和地方合作教育模式,让高校学子在更全面更深入更生动接触乡村的过程中,了解乡村发展需求,评估自己是否适合在乡村工作。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我对历史学科又有了新的认识。”韩师在读学生李奕洵告诉记者,对于学历史有什么作用,自己以前一直觉得很迷茫,参与此次课题之后清晰了许多。“通过乡村调研、做口述、搜集村史等实践方式,我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的自豪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读万卷书"同"行万里路"有效结合起来。”李奕洵说。

■延伸

修旧如旧融入特色和风情

让村史馆建设更“接地气”

课题组的调研结束后,建设村史馆的项目正式提上日程。

其中,山顶渔村村史馆的建设走在了前列。该村的村史馆将于5月份动工,计划在9月份完成展馆的主体修缮,10月份开始布置展馆,争取今年年底完成。

山顶渔村拥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1930年,在这里发生的南澳渔民暴动是中共革命史上重要的案例之一,也是东江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在中共广东东江特委的领导下,澄海工农革命军一部和南澳县渔民共300多人,一举攻占南澳县城,打响了东江革命史上渔民暴动的第一枪。

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吴贵利看来,革命遗址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山顶渔村将对该革命遗址进行保护、修复和还原,打造红色革命村史馆。

实际上,在专业学者、设计师的把脉支招下,建设村史馆并非难事。如何让村史馆和村民产生血脉联系,成为乡风文明的代表,才是村史馆的使命所在。

山顶渔村的村史馆对此尤为注重。从吴贵利向记者展示的效果图中可以看到,村史馆非常贴合渔民的日常,渔村风情一目了然。

据介绍,该村村史馆将融入具有海岛特色的红色元素,尤其注重对老船木、渔网、贝壳的使用。“馆内天花板吸顶灯将设计成渔民日常工作中的渔网和浮漂球:在展区中的天花木格栅装饰渔网,以及用渔网包裹吸顶灯,塑造浓郁的地方特色,寓意渔岛星火点点,契合展馆主题。”吴贵利说。

不仅如此,村史馆导视牌设计也是“渔情满满”。设计说明显示,导视牌设计灵感来源于渔民织网的网梭,以网梭为素材作为导视牌的造型,象征渔民革命烈士敢闯敢冒险、锐意进取的革命精神。

“要修旧如旧,保留渔村的特色与风情,才能"接地气"。例如,巧妙使用老船木这些元素,保留、保护好以前"渔民公馆"的土墙等。”吴贵利说,这样的村史馆精致、有韵味,能让人忆苦思甜,唤醒村民们的乡村记忆,年轻一辈也能通过村史馆了解村子过去的生产、生活情况,懂得先辈们创业的艰难,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于村史馆如何“接地气”这个话题,南光村党支部书记杨素刁也特意与专家学者探讨。她建议,村史馆的主体建筑风格可设计成潮汕民居,馆内除了重现盐民以前生产劳作的场景,还应该另外开辟一块区域作为“制盐体验区”,供本村人和游客体验制盐的艰辛、盐雕的乐趣。

“村史馆应建设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体验店",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杨素刁说。

■观点

乡村振兴需要村史研究做支撑

原广州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徐俊忠是南澳县云澳镇中柱村人。此次南澳县的村史编撰课题,最初就是由他牵线搭桥,向南澳县政府提议由韩山师范学院来承担的。

“乡村振兴需要村史研究作为支撑。”徐俊忠认为,如果南澳能够把村史做好、做深、做细,将让南澳乡村振兴更加行稳致远,而这种模式,或将可以作为一种成功的乡村振兴范例予以推广。

编撰村史是在致敬先人

“当我得知5个村庄已如火如荼开展村史调研工作,其中还包括我的家乡中柱村,我确实非常欣慰。”徐俊忠说。

在徐俊忠看来,文化断层正真实地发生着。孙辈基本不知道爷辈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孙辈也弄不清楚。从这个角度出发,村史的挖掘、整理和编撰,是在追寻先人和前辈的生活足迹,是一项致敬先人、前辈的大事,也是一种历史性的抢救。

上大学之前,徐俊忠曾有过渔业生产劳动的经历,并接受选拔,作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队员,一年后回村被选为中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这段特别的经历让我更对渔民的艰苦生活感同身受。”徐俊忠说,我们的先人、前辈都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顽强地进行生产和创造的,他们的生活充满着无数的苦楚和无奈,也充满着不屈不挠的奋斗。从他们的生活,可以看出南澳民众“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它会成为激励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研究人员应有多元复合知识结构

“此次师生们为了接续南澳那段已经逐渐被遗忘的历史,查找了许多历史档案,师生一起入村"蹲点"、"三同",扒梳出许多连现在的南澳人都很陌生的材料,这很不容易。”徐俊忠说。

徐俊忠认为,调研拓展的空间和深度还可以更进一步。他以中柱村为例:该村原来是一个渔业大队,原先的“桁艚”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渔业作业方式,但现在熟悉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种背景下,如何尽量多地采访重要的知情人参与者就非常必要。

“如何说清楚这种作业方式?从自然的因素看,与鱼群洄游规律、特定海域的地况、南澳的气象周期、海域潮汐等方面息息相关。从具体的作业方式看,它所需要的生产资料非常特别,"桁柱","桁根","桁网"等,都有过历史性变化。它的作业过程,非常讲究人员的岗位配置,这种配置,既有技术性的要求,也是一种文化性的传承。”徐俊忠说。

他表示,要讲清楚这一切,包括这个村的生产方式,全面了解它所开拓的其他各种季节性渔业作业方式,研究人员必须要有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多元复合的经验结构。这对于现在的大学师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些都是历史,是一种反映它的历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而生动的元素。”徐俊忠说,“离开了这种具体元素,历史就会变得抽象化而失去它应有的生动与风采。所以,只有深入历史的深处,领略历史的饱满内容,才能提取出贯穿于历史之中的主轴,体会到历史参与者的精神风貌。”

因此,徐俊忠建议,开发潮汕地区村史研究这个“学术富矿”,应把学问的重心放在把握在地人群的生产方式史、生活方式史上,同时兼有好的社会观和历史观、好的学术方式与学术方法。

将村域研究拓展到县域研究

对于未来南澳县各个村史馆的建设,徐俊忠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建议,应该有跨越村庄的、涉及县域的博物馆。如跨越中柱村而反映南澳渔民生产方式的博物馆,也应该有跨越南光村“跃进围”盐埕而反映南澳盐业生产的博物馆,更应该有反映南澳海防建设的博物馆。

“以一个村为单位,会因为资源方面的欠缺而难以做好。所以,村域研究是基础,还应该有县域的研究和博物馆项目,才能更好地反映南澳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徐俊忠说。

新闻推荐

大鹏新区西涌沙滩水下清理工程启动 给游人一片干净美丽的海

潜水员考察西涌海域水下情况。去年,超强台风“山竹”肆虐西涌沙滩,大量建筑垃圾随着巨浪卷入海里,对公众下海活动造成极大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