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书院:一所走过250多年的乡学
□ 陈坤达
一所学校能走过100年,已是难得,大概要称为“百年名校”了。那么,走过250多年、中间没有间断、历久至今弥新的学校,更属凤毛麟角,国中能有几所呢?汕头市濠江区河东书院(达濠中学)就是这样的学校—— 一所让学子们无限感怀的古老乡学。
先从河东这个称谓说起。河东是从北宋以来,对达濠岛的指称。至少从唐代中叶起,潮汕沿海已兴起煮盐之业,当时濠江两岸盐田广布,为潮州三大盐场之一,北宋时朝廷为加强管理,设招收都盐务管理机构,濠江以东(即达濠本岛)称为河东栅,濠江以西称为河西栅。自此,达濠岛又称河东地。一千余年的人文发展史,给达濠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岛内的村寨,大部分是形成于两宋年间,据田野调查和文物普查记录,岛内有宋、元、明、清之摩崖碑刻,寨栅,古墓,祠堂数百处。给达濠岛平添了一抹浓浓的文化气息。有俗谚“地瘠裁松柏,家贫子读书”可知民风。举一例子,古巡司埠附近,是达濠的“字纸亭”,古时候建有塔状亭台一座,设专人四处捡拾字纸(写有文字的废弃纸张)至此焚化,通过一种独特的仪式,告诫民众要尊重文化、敬惜字纸,可见此地崇文之风。以一斑可窥全豹,先以渔盐、后以商贸名闻东南的达濠古镇对文化教育一向是十分重视的,据记载,各村寨历代均有乡学和私塾,以传授艺文,明进士林大春撰《潮阳县志》时也不忘赞一句:达濠“多美士”。
河东书院,始自清代早期,达濠赤港乡人陈耀振创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并捐出田产作为书院基金。请记住陈耀振这个名字。由于地方文献阙如,笔者一直找不到关于陈耀振更详细的记载,仅在苏州街跨河而过的永宁桥上的一道建桥石碑找到“陈耀振 捐银两”的字刻。永宁桥也是建于乾隆二十八年。由此,我们可以获得二个信息:一、乾隆二十八年前后,达濠岛经济繁华,到处在修建学校、道路、桥梁、祠堂、大宅;二、陈耀振应为当地富绅,且热心公益,多有捐赠。书院里现收存有四、五通石碑,由于长期保管不善,字迹模糊难辨,仅依稀可以判断与建这所学校有关,且都是乾隆以后的。
河东书院原是一座祠堂式的古旧建筑,三座落、二天井,创建时仅有几百平方米,初设小学以启童蒙,是隶属于潮阳县的一所乡学。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河东书院改为小学堂,由原葛洲乡人清代庠生林寿荪接任,不久改为区立河东小学。至民国十六年(1927)由达濠乡人吴介威主理校政。民国廿六年(1937)由林石山继任。
1939年,达濠岛陷于日寇的铁蹄,河东书院被迫停办。翌年,澳头乡人朱文杰先生出资复校。1943年3月改为“潮阳第二中学”并附设小学,聘请当地名士吴醉樵任校董事长,东湖乡人林当时任校长。1945年日寇投降,原校长林石山回校复员,第二年正式称为“达濠中学”,林任董事长,聘黄政杰任校长。1949年解放,校长改为乡贤林中鸿老师。至1951年撤去校董会,达濠中学始由地方政府管理和财政供给。解放后的历任校长是姚佑文、马星、马礼尚、陈士灿、郑炯荣、陈华威、邱礼固、李业顺等。
我们不能忘记这批河东书院奠基人和开拓者的名字,250年,需要多少代人的接力,心血浇灌,薪火相传。校史是一条长河,没有他们,哪有行经250年的清渠?!
“讲述青篮乡故事”征文大赛
主办
承办
协办
汕头日报编辑部
濠江区达濠街道青盐社区老年人协会
濠江区文学协会
青篮社区 青林社区 青盐社区
征文邮箱:120022161@qq.com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文钊)受高空槽及西南急流影响,18日20时至19日16时,潮阳区普降暴雨。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和平站,累积雨量达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