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苑“遗乐”:闲间演奏唐宋遗韵
大厅梁架、金漆木雕与潮州音乐简谱
遗乐闲间(侧景)
□ 陈斯楷
杜氏众筹洋楼闲间
北宋神宗年间,一位名门之后——宰相杜衍四世裔孙杜十郎,带领家眷沿着武夷山脉,入潮寻找安居与发展的佳地。
经过漫长的寻觅,杜十郎选定在海阳县苏湾都之南洋乡创居,继而分创上、中、下三社。这三个社,就是今天澄海区莲下镇的立德村,莲上镇的兰苑村与塗城村,算起来,杜姓在这里已经繁衍了九百多年。
“望仙祖祠”是兰苑杜氏石埕派裔祖祠,祠前有一口池塘。20世纪20年代,族老提议在池塘边修建一所闲间,作为族人聚会、议事、休闲的去处,得到合族响应。族中富人“燕爷”这时正在兴建私宅,他提供剩余的建筑材料,由族中的精壮男子合力建成第一代闲间,命名为“遗乐”。
1930年代,遗乐闲间升级。工程由族裔杜维松主持,旅外族亲杜景华、杜景利捐资,将原来的平房改建为二层砖木结构洋楼。
新遗乐保留了原来的三开间(一厅二房)格局,屋顶由硬山+悬山组合而成,并开创性地将过渡部分设计为晒坪。洋楼为半封闭外廊式风格,上下双层均有三个拱门,正门“LUG WAI”字样,系糅合村名“兰苑”的潮汕方言发音(lang-uang)、英语发音与威妥玛拼音法而自创的地名译法;窗洞富有东南亚宗教韵味,装饰石膏线与水洗石色块。
“遗风兼遗韵群力建轩,乐人亦乐己众智成社”。正如院门楹联所言,在其后的年代,兰苑杜氏族人多次集资维护、翻修遗乐闲间。
乡村朋友圈与互助联盟
“闲间”是旧时潮汕乡间的公共休闲空间,又叫“间馆”“间格”。这个“间”,有小间、单间的意思。最初的闲间,大多是富户免费提供多余的房屋,作为众人空闲时候聚会、聊天、自娱自乐的去处。闲间之“闲”,由此而来。
闲间分性别,有“丈夫间”和“姿娘间”。丈夫间的主要活动是“学古”(讲故事)与“叮咚”(演奏潮州音乐)。学古相当于今天的脱口秀,而叮咚则是自组乐队。“姿娘间”流行织网、绞花、唱歌册,很有女性色彩。此外,还有“后生仔间”“老人间”,类似于不同的话题小组。在“食茶言亞冇”、文娱活动中,人们完成了信息交流、感情联络,有人评论:闲间就是一个“朋友圈”。
近代以来,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乡村,特别是侨乡,有一种“众筹闲间”。众人集资、合力修建闲间,配置用品,体现了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大部分侨乡有侨汇收入作为公款,为乡村公共建设提供了充裕的经费支持,豪华的“洋楼闲间”随之出现。
洋楼闲间的规模不亚于富人私宅,其建筑精美,富有侨乡文化特色。
兰苑的遗乐闲间,首创“人寿互助会”,由族众自愿入会,无偿互助,减轻丧家负担,直到政府提倡火葬,才结束组织使命。闲间窗眉上的文字装饰“事亲孝长”“和衷共济”,正是其主张的体现。
乐间传承潮州音乐
潮汕人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族群。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人们放下农具,拿起乐器,在闲间自娱自乐,陶冶性情;专业乐手也经常在业余时间来到潮乐闲间与乐友会乐。
潮乐闲间,又称“乐间”,规模大的称“乐馆”,相当于现代的band房。这些闲间除了演奏活动之外,还研究乐理,整理乐谱,传授技艺,堪称潮州音乐的传承基地。
遗乐闲间的墙壁上至今保留着潮州音乐的乐谱。半个世纪前,遗乐潮乐队在南洋一带以“抛锣”闻名。抛锣指的是游行过程中,锣鼓队成员按节奏击打铜锣的同时,将铜锣抛向空中再接住。遗乐潮乐队的锣手可以将铜锣抛过闸门顶,在另一边接住,技术十分高超。
“燕爷”后裔杜愈孝的老厝,距离遗乐闲间数百米,是燕爷当年营建的四座私宅之一。杜愈孝回忆:小时候,经常听到遗乐闲间里传来“##叮咚”的声音,他和小伙伴们好奇地跑进去,叔伯们就教他们各种乐器。如今,潮乐队还在闲间前的宽埕排练,代代相传。
劳动人民把潮州音乐昵称为“##叮咚”,文人雅士则称之为“儒家乐”。民国时期,潮汕各地遍布“儒乐社”、“国乐社”。“弦诗乐”是闲间会乐中最为大众化的形式。称乐为诗,可见其古典儒雅、音韵如诗。潮州音乐人认为,弦诗乐的某些演奏形式(如催奏)与唐宋音乐有联系,其谦恭得体的音乐情调有儒家“中和”之风,是为华夏正声。
从这个角度讲,遗乐——前代留下的音乐,真是一个潮乐闲间再恰当不过的命名了。
新闻推荐
一份外卖“挑”出40只蟑螂本月初,广东汕头澄海区一顾客通过某外卖平台在线下单了一份鸭煲,孰料打开食用时先后挑出4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