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家”谋福利 为“大家”谋振兴 扶贫人林雄追逐村强民富梦想
林雄发挥专业特长走出扶贫新路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于参加三轮扶贫的林雄来说,近10年来,他的“家”一直“安札”在贫困村,他奋力奔跑,在为一个个“小家”谋福利,为“大家”谋振兴。阳春三月,正是林雄最忙的时候,桥陈村火了,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他更要村庄“火上加油”,新一年的“施工图”一出,他每天都围着村子转,盯牢每一个上马的项目,如首期民宿装修、小北山红色纪念馆、百香果园种植、绿化美化工程等重点项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的相关问题,让这些项目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我是扶贫扶上瘾了,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希望通过努力,给村里留下优质资产,让桥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村强民富的梦想。”林雄干劲满满的话语中饱含着深厚的家园情怀。
林业专家变“专业扶贫人”
春暖花开,漫步在桥陈村,村道整洁畅通,湿地公园碧波荡漾,绿林环绕,不时有白鹭戏水、腾飞,耳边传来动听的鸟鸣声……时光飞逝,从原来“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成如今的美丽乡村,林雄作为市农业农村局驻桥陈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来这里“安家”一晃就两年多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林雄发挥自身懂农业、懂农村的专业特长,在实践中反复摸索,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在全市最偏远的革命山区老区——潮南区红场镇苏林村,他把红场苏林茶叶作为产业扶贫示范项目,成立红苏香专业合作社,引进种植“鸭屎香”“锯朵仔”等潮州凤凰香型优质高值茶叶品种,发展茶叶种植加工,2015年就提前实现了脱贫目标,茶香也从全村飘到全镇。“今年出产的首批200斤春茶已经销售一空了,村民们的腰包都鼓起来了。”林雄笑道。
而在桥陈村,林雄同样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贫困户+农民合作社+科研所+互联网” 模式,打造出优质大米、红糯米、黑糯米、糙米及鸡蛋等“汕金桥”系列农产品,特色农业方兴未艾,一些贫困户因此脱贫,日子渐渐红火,增加村集体经济10多万元。林雄高兴道,从2017年6月至今,蛋鸡场分两批引进1.3万只母鸡,累计产销鸡蛋150万粒,贫困户年增收1.5万元以上。
扛起“红旗”奔向幸福彼岸
“要斩断"穷根"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于建设强有力的党组织。”拥有丰富扶贫经验的驻桥陈村第一书记林雄深知党支部不强,“穷根”就除不了。所以,2016年一到桥陈村,林雄针对地理位置偏僻、贫穷落后的现状,开出了“党建引领”的良方,创新“党建+扶贫”帮扶模式,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引导党员亮身份、亮承诺,讲好红色故事……一系列的措施在桥陈村落地后,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强了,党员干部的精气神足了,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
“我们通过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发扬革命优良传统,砥砺奋进,建设美丽幸福新桥陈。”林雄告诉记者,2017年,桥陈村被省委组织部列入“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他们紧抓有利契机,坚持“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资源、产业资源、绿色资源,培育“红色产业”,以母子榕红色公园为基础,把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红色陆路、水路及湿地生态公园等有机结合,打造融红色革命教育、农家体验于一体的红色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驻村工作的日子有苦也有乐。”林雄坦言,要用心当好一个工作队长并不容易,摸“家底”、思对策、谋发展,每天奔波不停,工作千头万绪,有时也会疏忽了对家人的照顾,做出一定牺牲,所以这些都需要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而看着贫困村变美变强,贫困户脱贫奔康,林雄心中甚是欣慰,觉得自己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体现人生价值,非常有意义。林雄最希望看到的是,通过帮扶,不仅给他们留下一批固定资产,一批客户源,一个品牌,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创业精神。
本报记者 刘文钊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蔡述彪如何提升落实力?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遵循“问题导向,结果检验”的工作逻辑,深入调研并理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