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者蔡楚生暨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开馆 重现潮汕电影荣耀 缅怀老电影艺术家
弧形幕墙播放蔡楚生的生平故事。余丹摄
蔡楚生、郑正秋的雕像,展示了他们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生活的情景。陈元摄
旧式海报贴满墙面,极具年代感。余丹摄
潮汕电影名人星河灿烂。余丹摄
三楼陈列着大量旧式电影放映设备,勾起许多人的回忆。余丹摄
通过视听系统,游客可欣赏老电影里的原声歌曲。陈元摄
91年前,在汕头市小公园安平路46号的骑楼,有一位潮阳青年,怀揣着对电影的梦想,奔向大上海。从剧务、美工、临时演员、副导演、编剧、导演一步步做起,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就是蔡楚生。
蔡楚生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之一,其执导的《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部影片轰动海内外,创新了当时电影票房的纪录,其中《渔光曲》于1935年荣获莫斯科电影节“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法国的电影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所著《世界电影史》中,有中国“最杰出的导演为蔡楚生”的评价。这部著作评介的世界上最知名的200位电影艺术家中,蔡楚生是唯一的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历任国家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和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和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91年后,安平路46号的骑楼重新修缮一番,作为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者蔡楚生暨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以下简称“蔡楚生电影史迹馆”)对外开放,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潮籍电影人的历史贡献,以此缅怀蔡楚生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
安平路46号蔡楚生从这里开始电影事业
安平路46号系集成发绸庄旧址,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为仿西式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蔡楚生曾在这里当过学徒,并在这里组织进业白话剧社,担任戏剧演出的编剧、导演、演员,并试写文章和绘画,这里是他电影事业起步的见证。
走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位于楼梯间的蔡楚生个人雕塑,背景墙上印着邓颖超于1988年的题词:“蔡楚生先生是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
蔡楚生电影史迹馆分三个展区、十个展面,收集了蔡楚生、郑正秋等老一辈潮籍电影艺术家及一批中青年潮籍电影人的资料、汕头电影事业沿革发展的资料等以及相关实物。重点再现蔡楚生的人生故事和艺术成就,同时延伸展示中国电影之父、蔡楚生电影艺术的引路人郑正秋以及陈波儿等潮籍电影先驱的奋斗历程和艺术成就,重现潮汕电影文化荣耀。
展馆一层的主题为“致敬经典”,包括“百年风云”“重温旧影”两个部分。“百年风云”以编年史形式,记录了潮籍电影人在上海、汕头活动的踪迹以及汕头电影发展重要时点;“重温旧影”为小型怀旧主题电影院——“汕头进业电影制片公司电影厅”,来回放映着潮籍电影人主演、导演、投资或者在汕拍摄的老电影。
来自广州的郭先生一家来汕探亲,偶遇电影史迹馆开馆。郭先生的子女在电影厅津津有味地看着蔡楚生的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他和爱人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史迹馆。郭先生说,他自己最爱看老电影《渔光曲》。
顺着楼梯,记者走上二层,首先看到的是蔡楚生、郑正秋的雕像——戴着圆框眼镜,手握一卷书,一位低头沉思,一位挺着背站直了手叉着腰远眺,而这正是他们上世纪20年代于上海生活的写照。展馆二层以“流金岁月”为主题,包括“大师风采”蔡楚生、郑正秋、“影业大亨”高永清等三个部分,主要展示蔡楚生、郑正秋等潮籍电影名人的人生历程和艺术成就。
展馆设计注重游客互动体验
展馆三层以“薪火相传”为主题,包括“星河灿烂”“影中汕头”“影院沧桑”“一纸风行”“银幕歌声”等五个部分,主要展示一百年来汕头电影事业的沉浮兴衰和各种老式电影设备。
记者观察到,三楼陈列有较多的科技设备,展馆的设计注重游客的互动体验。据展馆展陈设计师陈维介绍,展馆利用全息投影、多媒体互动、弧形幕墙、老歌听赏、电影体验等声光影电手段和雕塑、实物、平面,图文并茂,展现不同时期的电影发展内容,满足青年人视觉上的观赏习惯,视听系统的配置还可让游客欣赏老电影里的原声歌曲。
记者现场也体验了一番,站到投影下的展板把手一挥,一幅幅电影海报便开始滚动,极具体验感。
陈维介绍,展馆还运用“时光轮”的方式来体现不同时期汕头影院的发展,游客每滚动一下“时光轮”,指针停留在哪个年代,中间的显示屏便会呈现该年代汕头影院的分布情况。“时光轮”往20年代一转,真真戏院、光天电影院、高升电影院、明新影画坊、永平天台戏院等九座电影院就从地图里“蹦”了出来。
今年78岁高龄的汕头市民陈万发曾任汕头市电影公司放映管理科科长,蔡楚生电影史迹馆的建立让他感触良多。“我很激动,这些老电影放映机,勾起我对从事了一辈子的电影行业的回忆,也想起了汕头市电影行业的大发展,这些发展都是在以蔡楚生为代表的进步电影先驱们发展的电影事业的基础上继承发展的。”看着三楼的旧式放映设备,陈万发动情地说。
市民李先生和孙子一起来参观展馆,他说:“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看电影,我很喜欢以前的电影。我们汕头能开办这个展馆非常好,它既可以让我们这些老一辈人缅怀过去,也能对下一代人有新的启发和教育。”
串珠成链从不同文献中挖掘素材
近年来,汕头市积极实施文物修缮保护和提升工程,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对革命文物、开埠文物、海丝文物、华侨文物等的抢救性保护,重点加强对原中央苏区文物、抗战文物等革命文物的认定调查和保护利用。
近三年来,汕头市新增市级文保单位80处,省级文保单位13处。以小公园片区36个文保单位为重点,加大对文保单位的保育活化力度。2016年以来,先后启动了桂园、老妈宫戏台、同文学堂等多个历史文物的修缮和布展工作,目前小公园片区已经完成修缮并对外开放的专题博物馆有18个。
电影文化资源是汕头尚未挖掘的一个文化宝矿,是汕头深厚的百年城市文脉。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汕头市文化部门于去年启动了蔡楚生青年时代工作旧址修缮保护工作和策展工作。
蔡楚生电影史迹馆策展人蔡谦表示,过去关于潮汕电影史的记载文献零零星星,此次为了筹备史迹馆,他们从不同的文献资料中,挖掘与潮汕电影相关的资料内容,串珠成链,最终才有了现在的史迹馆。
蔡谦认为,史迹馆的修缮建设和对外开放,一方面让人们进一步走近《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经典电影,感性直接地看到潮汕电影人对电影历史的贡献,增强汕头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以及自豪感。
潮籍青年制片人陈功铭对史迹馆开放表示欣喜,他告诉记者,史迹馆能让更多青年创作者们更近距离地触摸早期中国电影历史,让前人筚路蓝缕的奋斗事迹激励后人,在追溯往事的过程中想象未来,勿忘创作的热情,坚守作品的意义。
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陈明孝表示,展馆接下来将进一步挖掘潮籍文化名人的一些历史资料,不断地丰富展厅的展览内容,并用更新的展览方式做好展览,让公众有全新的感觉,并吸引城市的年轻人来丰富、传承城市的文脉。
■人物
蔡楚生开创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先河
一生献身人民电影事业
蔡楚生祖籍广东潮阳神仙里,1906年出生于上海,1968年去世,享年62岁。他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中国电影百年历史影响中国电影十强人物之一。笔者参考了诸多报道记载,梳理了蔡楚生的生平。可以说,蔡楚生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献身人民电影事业的一生。
从学徒走上创作电影之路
蔡楚生6岁时随父母回到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神仙里新乡),8岁起读私塾,后以各种旧报纸作为课本自学,12岁辍学随父到汕头万安街郭利安小钱庄、纶章杂货店当学徒。1921年,15岁的蔡楚生奉父命到上海在叔父经营的小店铺帮工。
1923年,17岁的蔡楚生又回到汕头,在祖父与亲友合股的汕头万安街纶章百货批发店当徒工,其后搬到安平路46号(现址:集成发绸庄)营业。但在汕头的几年时间,蔡楚生逐渐脱离家庭为其铺设的经商之路,在时代背景影响下,他渴求文化知识,倾心于艺术,成了进业店员工会的活跃分子,创办了进业白话剧社,担任戏剧演出的编剧、导演、演员,并试写文章和绘画。
1926年,上海华剧影片公司赴汕拍片,进业剧社予以协助,从而引起蔡楚生等人对电影的极大兴趣。在陈天指导下,蔡楚生等人成立“汕头进业电影制片公司”,并在短时间内编写出短剧《呆运》,拍成电影在汕头公映。
这是蔡楚生对电影最初的尝试,从此与电影艺术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为了寻找一个“能和全国共呼吸的地方”,1927年,蔡楚生违背父亲意愿,只身来到上海。
为了更加了解电影行业,蔡楚生在许多影片公司打杂,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置景、写字幕、画广告、场记、剧务、临时演员……蔡楚生时常是身兼数职,一天工作十几小时。
他还时常抽空到小影院看电影,从中学习别人的布景、光线、角度、服装、演技、剪接及导演手法等,逐渐熟悉电影艺术制作的诸多环节,掌握了相关技能,为其日后创作电影打下坚实基础。蔡楚生对电影各个环节的细致要求,是日后其电影创造高票房的原因之一。
关注人民苦难,鼓舞全民抗战
1929年,蔡楚生遇到了恩师郑正秋,彼时郑正秋已是某明星影片公司著名编导,得到恩师赏识,蔡楚生协助郑正秋拍摄了大量影片,得以充分实践,为其日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1931年,蔡楚生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二厂,开始独立担任编导,其创作开始关注下层百姓,反映更广阔的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1934年,蔡楚生编导影片《渔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轰动影坛,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影片在1935年2月举行的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继《渔光曲》之后,蔡楚生又导演了孙师毅编剧的《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和《王老五》等影片。同时,还创作了《飞花村》、《两毛钱》和《歌舞班》3个电影剧本。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楚生由上海到香港,团结一部分粤语电影工作者,积极筹划拍摄抗战影片,于1938年连续编写了《血溅宝山城》和《游击进行曲》两部粤语影片的剧本。后又编导了表现上海人民在沦陷区进行不屈斗争的影片《孤岛天堂》(1939)和歌颂香港工人热情支持抗战的影片《前程万里》(1941)。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蔡楚生回到上海,参加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影业公司的创建,并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再次创造了国产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当时被誉为“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
开创了中国电影艺术主流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楚生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和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和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为创建、发展人民的电影事业,他贡献了后半生的全部心血和精力。
1958年,蔡楚生请了“创作假”,带上20多年前在香港创作的《南海风云》手稿,南下广东新建的珠江电影制片厂。他请陈残云、王为一两位老友一起合作,重新深入广东渔区,搜集材料,进行创作,并将影片定名为《南海潮》,这是蔡楚生在建国后执导的电影,也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影片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色彩,上映后,受到观众的欢迎。
1968年7月15日,蔡楚生去世。1995年12月,蔡楚生获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而特设的“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2006年,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在纪念蔡楚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曾说,蔡楚生毕生艰苦奋斗,追求进步,自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忘我奋斗,他的艺术人生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联,他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兴起和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值得永远追念。
蔡楚生在艺术上始终坚持电影的中国化、民族化方向,注重探求电影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开创了中国电影艺术的主流风格。正是在蔡楚生和其他进步电影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电影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民族化的主流艺术风格。
潮汕电影大事记
1905年
汕头埠首次放映电影。赞成公司带有奇巧活动电影戏,特到汕头埠八属会馆(注:现商平小学旧址)右侧财神宫内放映。10月25日开演。
汕头首家电厂——昌华电灯公司供电照明,在汕头市区五福路与永平路交会的韩江边开办,为汕头电影事业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
1909年
侨居汕头的英国人于6月23日为英皇加冕举行庆祝活动,在汕头崎碌的葱陇村放映电影。汕头出现专业剧场。大观戏园7月6日在汕头图画新报刊登广告《大观戏园特别告白》,介绍上演剧目。
1913年
广东汕头人郑正秋与张石川承包亚细亚中国影戏公司的拍片业务,成功拍摄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1923年
郑正秋编剧《孤儿救祖记》拍摄完成。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标志中国早期电影进入成熟期。
1926年
汕头首家电影制片公司——汕头新星模范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成立,设于商业街27号。
上海华剧影片公司陈天率队来汕开拍《白芙蓉》《情奴》《夜明珠》,这是在汕头第一次拍摄电影。
1927年
汕头新星模范电影制片公司推出第一部影片《侠义姻缘》。
1928年
潮籍资本家高永清投资建设上海“大光明影戏院”,座位1400个,设施先进,被誉为“远东第一电影院”。
1931年
位于镇平路75号的银宫影院由英国人创办,产权由太古洋行老板林万泰所有。抗战前易名“华坛(增)”,1946年改名“胜利”,1951年改名“群众电影院”,是汕头第一家有空间设备的影院。
1935年
由蔡楚生编剧和执导的剧情影片《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国际殊荣。
1958年
广东省电影公司汕头管理站成立,翌年改称广东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汕头分公司。
1961年
原籍汕头市潮阳区的马克宣担任上海美影厂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师,该片上映后轰动世界。
1974年
汕头地区电影公司于12月成立。至1983年11月地市电影公司合并,改建为汕头市电影公司。
1984年
散文诗式电影《似水流年》来汕拍摄,香港青年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出品,斯琴高娃主演。
1985年
汕头鮀岛影剧院2月18日落成开业。观众厅两层,座位1600个,设中央空调。
1991年
位于金砂东路54号艺都大剧院落成开业。观众座位1457个。软席配置,装备有英国杜比数码立体声设备、立体声放映设备。
1997年
汕头演员许瑞萍获第三届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最佳女演员金爵奖。
2000年
全市共有专业电影院8家、影剧院40家。
2011年
位于长平路南国商城的汕头一帆影城5月开业,分设10个放映厅,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环境最舒适的五星级影城,由广东一帆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当时全市票房为2377.5万元。
2015年
全市票房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9亿元。
2018年
截至当年9月统计,汕头全市共有数字影院28家,银幕数148块,座位19036个。观影效果好,电影票房突飞猛进。2018年8月底,票房已破亿元。
数据来源:《汕头地方志》《汕头旧影故事》《电影杂志》以及唐瑜《二流堂纪事》、许敦乐《垦光拓影五十秋》、蔡洪声《蔡楚生的创作道路》等资料著作。
南方日报记者余丹实习生陈元
通讯员蔡谦蔡馗
新闻推荐
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 打好练江整治攻坚战 郑剑戈参加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潮阳代表团讨论
本报讯(记者王开颖)昨晚,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分组讨论,市长郑剑戈参加了潮阳区代表团讨论,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