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乡 报本返始 潮阳海门冯氏祖祠“世馨堂”重新修缮,以先贤光辉事迹激励后人奋发进取、报效家国
本报记者 陈文惠 文/摄
在潮汕大地,几乎每一座村落都有祠堂,祠堂是潮汕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每一座祠堂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潮阳海门镇冯氏祖祠,便是冯氏后人为纪念先祖丰功伟绩 ,激励后人奋发图强而建。
冬日时节,记者沿着海门北街蜿蜒的小路,经老城门一拐,来到一处前面有一个大灰埕的潮汕祠堂,这里就是冯氏祖祠,刚修葺一新的祖祠古朴大方,大门两旁显眼处一副石刻对联写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可见冯氏族人有着勤奋好学、忠孝仁义的精神,中厅正中悬挂着“世馨堂”正匾。世馨堂冯氏宗亲总会会长冯祥和告诉记者,冯氏祖祠“世馨堂”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是明代功臣冯国用的七世孙冯树屏为纪念先祖而建。
据史料记载,冯国用出生于元至治三年(1323),卒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他自幼好读书,通兵法。元朝末年,群雄四起,他与弟弟冯胜随父亲冯文质避乱于定远妙山(今安徽省定远县域内)中,被众乡里子弟推举为义长,率领数百人据山寨自保,后率众归附朱元璋。冯国用建议朱元璋建立以金陵为中心的基业,屡立功勋,成为朱元璋身边文武双全的心腹,先后授万户、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大元帅。
相传在征讨绍兴的战役中,冯国用病死于军中,年仅36岁。弟弟冯胜担任哥哥的官职。明太祖定鼎金陵后,冯国用二夫人泰兴宋氏(扬州人)携幼子叩奏殿廷,蒙赐御钗四宝及一品夫人之诰命,后为避朝政之乱,宋夫人携幼子冯笃一脉定居海门。
因当时冯氏立下家规,后代子孙只能种田读书,不能考取功名。在定居海门200多年后,崇祯七年(1634),冯国用七世孙冯树屏考中进士,科后倡建“世馨堂”,纪念冯国用的丰功伟绩,以激励后人奋发图强,为国家多做贡献。
“未有海门,先有冯婆。”这是在海门流传着的一句话。这里的冯婆就是二夫人泰兴宋氏,600多年前,这支冯氏后裔在海门海口村定居下来,一直是当地的一个大族。冯笃与海门建城官戴将军之女联婚,后裔曾在明、清考取进士功名多名,多次为乡民铺桥修路、捐资助学。据介绍,冯氏族人从最初的10口人家,到现在的24代,近1万多人,分布在棉城、海丰、陆丰、惠来等地,是单支一脉相袭至今的大族。
“世馨堂的一字拜亭是这座祖祠的特色,因为冯国用二夫人泰兴宋氏蒙赐一品诰命夫人,所以祖祠的拜亭才能建筑成一字拜亭的格局。”冯会长告诉记者,在中厅后面后库,冯氏祖公的纪念堂正在施工,冯氏祖祠逐渐修缮,将择吉日举行重光晋主庆典,广邀冯氏族人共襄盛举。
重新修缮的“世馨堂”面貌焕然一新,木雕、石雕、嵌瓷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其中,彰显潮阳冯氏这个华夏望族的家国情怀。如今,潮阳冯氏的一批乡贤秉承祖训,顺应时代脉动,反哺家乡,并欲凭借各自在外创业的建树,提携冯氏后人。“将借助祠堂文化活动,追思先贤的光辉事迹,激励后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团结有志之士投身于家乡建设。”一位冯氏后人告诉记者。冯氏后人将继承和发扬冯氏先人爱国、爱乡精神,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怀,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团结和引领海内外冯氏儿女,凝聚力量,为家乡发展铺就未来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文钊)在潮阳区政协的精心组织下,《明潮阳县志新校》经过全体编纂人员的艰辛努力,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