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民间艺人魏钦松40余年坚守传统木雕 刀尖上的雕刻时光

汕头日报 2019-01-13 08:00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文/摄

在潮阳棉城,有一位民间艺人,迷恋于雕刻刀尖上的时光,始终保持着那份匠心,坚持传承手工木雕40余年——他就是魏钦松。

一块木头、一把刻刀,便是魏钦松的一个小世界。人物挂屏、吉祥花鸟、龙虾蟹篓等是他雕刀下的常见作品。

在一刀一凿中,40年时光流转,一块小小的木头,在他的手中被雕琢成一件件精美的木雕艺术品,《丰趣》《丹凤朝阳》《梅兰菊竹》等作品揽获各种奖项。近日,魏钦松接受记者采访,畅谈他眼中的木雕及其永恒的魅力。

从汕头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魏钦松位于潮阳棉城的木雕作坊。那天刚好下着小雨,作坊外车水马龙热闹喧嚣,作坊内锯声阵阵,木屑的味道迎面扑来。

与木雕为伴40余载

眼前的魏钦松穿着朴素,气定神闲,一手持木槌,一手持小铁凿,以恒定的速度,一下一下修饰着面前栩栩如生的木雕。凿子、锉子、刻刀,魏钦松手中不停变换着工具,木屑一片片的滑落,不放过丝毫细节。

桌上放着许多木雕工具,显得有些杂乱。看着堆了一屋子的原材料、半成品、样本,再看看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作坊环境,在外人眼里,魏钦松的工作用“枯燥”二字形容,似乎再恰当不过。而让记者更觉不可思议的是,在如此单一的生活模式里,他如何能坚守大半辈子?

今年56岁的魏钦松是潮阳棉城人,他告诉记者,15岁那年他顶职到父亲工作的潮阳工艺厂当学徒,从事木雕行业 ,先后师从木雕工艺高级大师李水棕、叶锡永等老艺人。20岁时,魏钦松停薪留职,全身心投入到木雕技艺研习中。对于木雕,魏钦松除了喜欢,还对这门技艺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他一边练习一边琢磨,学习潮汕木雕传统技艺。魏钦松勤奋学艺,很快就精通浮雕、通雕、圆雕等各种雕刻技艺,并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在龙虾蟹篓的制作上别具一格。

手艺精湛精雕细刻

谈起木雕,魏钦松如数家珍,“雕刻时要掌握分寸,注意变换角度,以免因为粗心而凿错位置”,魏钦松说,这就要求雕刻者工作时全神贯注,不能分心。不管是体量庞大的恢宏巨制,还是精致小巧的桌面摆件,均造型大气典雅、技法细腻严谨、线条工整流畅。“我早就把木雕当成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每在以往基础上有了那么一点点的创新和改良,都能让我兴奋老半天。”魏钦松说。

长期工于设计稿和手工刀,魏钦松的眼神专注中有锐气。聊起天来兴之所至,他拿起案头一本相册,翻出一张巨型蟹篓的照片。这座2米多高的巨型木雕龙虾蟹篓,魏钦松整整花了3年的时间精雕细刻才完成。它采用多层镂空手法,塑造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水族众生图:在芦苇、水草之间游动着40多只螃蟹、30多只龙虾,还有海鱼以及一些贝类生物。虾蟹个头不一,或大而勇猛,或小而有趣,神态各异又互相呼应。5个相叠着的大竹篓把这些动、植物连成一个整体,从任何角度欣赏,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随着观察的深入,魏钦松在作品的处理上也是得心应手。作品《丰趣》,雕出螃蟹龙虾在鱼篓内外爬行的情状,犹如它们刚被捕捞上岸时四处逃窜的场景。这件作品创作于2015年、2016年送展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获得精品奖;作品《丹凤朝阳》中,艳阳高照,百花盛开,凤凰站立中央,姿态高贵,这件作品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参展并荣获“中国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

匠心成就大师品质

就在记者采访当中,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传来好消息,魏钦松被认定为“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魏钦松坦言,要成为一个“好”的雕刻艺人,甚至成为一名工艺大师,必须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在魏钦松脑海里,花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感觉是很幸福的。“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木头,都具有独特的生命力,而我所要做的,就是用它们创造出无限的生命”,魏钦松说,他想用自己的双手,把这种“工匠精神”好好延续下去。

“检验艺术的标准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好"”,魏钦松说,“从最初的眠床、壁柜到祠堂、寺庙,再到装饰性的木雕作品,木雕这个古老的工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它总会在不同的时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不会消失。”魏钦松自信地说。

新闻推荐

潮人古曲楚人骚

《潮剧源流新证》陈勃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18年12月定价:58.00元●戴学东陈勃《潮剧源流新证》于2018年12月由南方日报出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