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潮南区强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如火如荼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 乡村再现风景如画
经过改造的大宅村如今已经“美如画”。杨立轩摄
碧水荡漾、鱼儿成群、树影婆娑……环绕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大宅村的大溪,又恢复到71岁老党员卓裕坚记忆中的样子。曾经的大溪,污水横流、垃圾漂浮、蚊蝇飞舞、臭味熏天,群众苦不堪言。
在村党总支部带动、乡贤帮助下,大宅村对大溪进行浚深拓宽、砌筑石篱、围护栏杆、栽树绿化,还安装了10台原位微生物处理器。水质变清了,群众的满意度提升了。
卓裕坚表示,村党组织和村干部从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手改变,一件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去,也拉近了干群关系。
大溪再现风景如画,是当地强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真实缩影。近年来,汕头市潮南区的党建工作创新,既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有形落地”,又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引导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我的腿小时候摔伤过,走路不方便。来车间上班前,我和老婆失业在家,没有收入来源。现在每月都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许伟健是潮南区成田镇大寮村新谷塑业有限公司党支部“扶贫车间”的帮扶对象,对比起过去与现在的日子,许伟健有些感慨。
在大寮村,像许伟健这样相对贫困的人口就有100余人。为了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当地推行“两新党组织+企业(基地)+贫困户”帮扶模式,在新谷塑业有限公司党支部设置“扶贫车间”,引导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走进大寮嵌瓷工艺社,高大的“圆柱体”嵌瓷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熊猫怡乐”“骏马奔腾”“大象高歌”等情景生动传神。大寮村是有名的“嵌瓷之乡”,全村1000多人口中,嵌瓷工艺师傅级别的艺人就有100多人。
大寮嵌瓷工艺社党支部设立“创业培训基地”,支部党员、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周定期免费为贫困群众培训嵌瓷技艺,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脱贫。随着就业扶贫的推行,大寮村里26户贫困户们逐渐摆脱就业难问题。
在村党总支部、帮扶单位及驻村工作组的带动下,大寮村推行“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倍增,2017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6.1万元,相比2016年底增长近5倍。
潮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庆才指出,牢牢坚守党建的“民生逻辑”,着眼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党组织和党员才能创先进、争优秀。针对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实际,像大寮村这样的示范村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扶贫工作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党组织领导核心、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振兴乡村
“支部46名有联系能力的党员,每人联系3—4户群众,共联系群众175户。推行党员联系村务制度,架起了支部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党总支部书记章标贞介绍。
近年来,东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一个拥有4个“三高”农业生产基地、远近闻名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东华村发生的蜕变,离不开一个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党组织——目前,无公害农产品成为东华的金字招牌:村里注册集体商标“东华特绿”农业品牌,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站,全村有185人领取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证书。
“我们正围绕"潮风水韵、耕梦东华"主题,打造农业经济发达、旅游特色明显的现代美丽宜居示范村居。”章标贞说。
污水处理、路面改造、绿化提升……走进东华村,一个个整治项目正有序推进。依托丰富的水系资源,东华村正以唯美的乡村造景手法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
南方日报记者辛均庆
新闻推荐
啃下30年“硬骨头” 潮南仙门城开拆排灌渠违建,确保排洪通畅
本报讯(记者王开颖、陈冬琪、林蓁摄影报道)昨天上午,潮南区仙城镇仙门城社区组织人力和机械,对伯翘大道中段影响排涝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