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妇女研究中心持续开展口述史项目 让潮汕女艺匠师讲出“生命故事”

南方日报 2018-06-05 08:38

汕大妇女研究中心启动潮汕女性艺匠师口述史项目。受访者供图

“粤东地方文化中的女性口述历史系列”已出版三期。黄湘玉摄

专家教授开设口述史工作坊,教授学生口述访谈技巧。受访者供图

学生研究计划成果展在汕大举行。受访者供图

在与被访者的互动中收获了许多人生感悟。受访者供图

近日,汕头大学文学院妇女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妇女口述历史培训会,向汕头大学及韩山师范学院的师生们介绍妇女口述历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并且宣布启动潮汕女性艺匠师口述史项目。

本次启动的口述史项目,是汕大妇女研究中心“粤东地方文化中的女性口述历史系列”项目第四期活动,此前已相继访谈了女性艺匠师、女性企业家、女性公益人,并出版成书。

汕大妇女研究中心方炼教授表示,在当前国家提倡工匠精神、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大背景下,潮汕地区女性艺匠师的口述史记录具有现实意义,“她们的生命历程,她们为家庭、为社会所作的贡献,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下来,有助于探索潮汕女性在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

●文/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余丹实习生黄湘玉

口述历史使妇女更加具有自我价值感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搜集并利用口头史料记录和研究历史的方法,可与其他文献相互参照、核对、印证,有助于更全面地反映历史真相,近年来受到国内学界的普遍重视。

而对妇女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则可让历史的女性创造者,也同时成为历史的记录者、见证人,将其独特的记忆及生命故事转化为历史。

为推介这一别具特色和魅力的妇女性别研究方法,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记录女性的历史,2011年以来,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汕大首个妇女口述史研究团队创建,“女性口述历史研究方法”工作坊同时开办,“粤东地方文化中的女性”口述历史资料收集等系统活动接着展开。

方教授说,口述历史可弥补政史的空缺,生动形象地将个人的心路历程、成就及其贡献表现出来。

“历史的大舞台上缺少女性的声音,缺乏女性丰富的生活体验,也缺乏妇女关于多方面贡献的记录。”方教授表示,口述历史一方面为了弥补历史缺失,另一方面当妇女的故事被倾听、被重视的时候,会使得妇女更加具有自我价值感。

在潮汕女性艺匠师口述史项目说明会上,主办方邀请了曾主持编辑《妇女口述历史丛书》的资深妇女口述历史培训专家、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刘梦教授与曾任中国女性图书馆馆长的李洪涛教授,为大学生们讲授口述历史资料收集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妇女口述历史的意义。

方教授说,专题培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此前的项目中,学生们都必须经过培训才能参与口述访谈。经过培训,一方面普及了关于妇女口述资料收集的理念、方法技巧等知识,培养潮汕地区妇女口述历史资料收集者队伍,为重点收集一批潮汕女性艺匠师口述资料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吸引更多人关注女性在潮汕传统艺术领域中的角色及成就,记录她们的心路历程,以推动潮汕地区妇女/性别研究。

讲好女性故事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为何选择女性艺匠师作为访谈对象?方教授告诉记者,潮汕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工艺水准高,这其中少不了女性的贡献。

“例如早期的潮汕地区妇女们,掌握了从西方传入的抽纱技术后,结合潮汕地区的潮绣技艺,形成特有的抽纱样式,这也成为汕头市多年的创汇来源。”方教授直言,虽然妇女在工艺方面贡献斐然,但在工匠大师名录中,女匠的身影比较少,多集聚在潮绣、剪纸等领域。

“在以男人为主导的手拉壶、木雕、陶瓷等工艺中,不是没有女性参与,而是缺乏发现。”方教授说,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汕大妇女研究中心启动“粤东地方文化中的女性艺匠师”项目,开启了对女性艺匠师的口述访谈。

11组学生经过前期的培训,历时半年,对从事剪纸、木雕、钩花、潮剧、挽面、酿酒等的女性艺匠师们进行口述记录。学生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20万字以上的口述历史文字稿,大量的照片、视频资料,以及初步的研究报告。

“项目不仅能弥补这些技艺在历史上的缺失,同时也能让更多人思考技艺本身对女艺匠师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方教授称,这些成果如今都成为十分宝贵的地方女性文化资料。

“我们的目标是做潮汕妇女方方面面的人物故事的记录,希望她们的故事被听见,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们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也一直在践行这种理念。”方教授说。

新项目更注重访谈人物的生命故事

方教授称,由于此前项目中女性艺匠师访谈对象仅有少数几位非遗传承人,其余都是普通女性手艺人,所以此次口述史活动将延续之前“潮汕女性艺匠师”专题,寻访更高水平的女性工匠,作更加深入的挖掘调查。

“口述史是要与整个大历史吻合,一个历史在具体人身上是不一样的。它是多维度的呈现,这是口述历史的意义所在。”方教授坦言,口述史开展过程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学生和采访者的时间要互相配合,另一方面被访者是否愿意讲述,访谈人有没有能力挖掘,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方教授说,虽然有经过培训,但目前的大学生只学会了口述历史最皮毛的技巧。“不少学生带着局限性的框架去开展访谈,反而限制了被访者的思路和表达。”方教授称,目前新项目已征集到20多位学员参与,他们将在项目展开前统一接受培训,然后进行组队。

“这一次我们会吸取以前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培训,并且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督导。”方教授说,引导学生更注重了解访谈人物的生命故事,妇女们艺术创作历程以及心路历程。“女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她们自己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这些都需要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去挖掘。只看到物质的作品远远不够,人物的故事同样重要。”

可喜的是,目前已有几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确定接受口述采访。方教授表示,为鼓励、推动大学生们关注妇女/性别议题,参与妇女/性别研究,项目成果将收入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图书馆口述历史资料库,并争取公开出版。

■专家谈

女艺匠师群体社会生活

与经济生活关系密切

曾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的陈志民教授表示,尽管粤东女性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潮汕女性的智慧和贡献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潮汕妇女很多从事工艺美术,有刺绣、剪纸、钩花、纸钱制作、挽面和酿酒等。很多成长为工艺美术大师与民间工艺非遗传承人的,其中不乏潮汕妇女。”陈志民教授举例,刺绣技艺的女艺匠师有康慧芳、李淑英、洪裕静等,剪纸技艺的女艺匠师有许遵英、魏惠芳、陈雁淑、陈小燕和郑小燕等。

陈志民教授认为,聚焦潮汕女性,使用口述史的方法,结合广阔的时代背景,从潮汕女艺匠师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这一剖面,有助于认识潮汕女艺匠师在区域经济、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建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探索和认识她们在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凸显妇女从事的看似普通、甚至不起眼技能的意义和价值,及其承载的女性生命故事。

潮汕女子贤惠手巧,陈志民教授建议,口述史项目访谈要深入研究女艺匠师的家庭背景、从小所受的家庭熏陶,以及一路持之以恒的特殊成长经历。

“女性艺匠师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折射出女性艺匠师在文化、经济等领域的贡献,同时也记载了这些传统技艺传承与流变的轨迹,研究潮汕女艺匠师群体的社会生活,进一步研究她们与经济生活的密切关系。”陈志民教授说,这些珍贵的图像和影像资料,反映了潮汕女性的生命故事,记录呈现了潮汕女性既平凡又独具特色的人生经历。

■研究员谈

学生研究员在访谈中收获人生感悟:

“女艺匠师的勤劳简朴让我们感触最深”

汕头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从2009年成立至今,以多种形式支持开展与研究相关的实习实践,通过设立学生研究计划,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研究员”从事妇女/性别研究。

这些研究计划立项的形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妇女/性别议题相关的探索、研究,呈现研究成果,从而丰富理论与实践知识,提升独立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并理解和掌握妇女研究基本的科研思路、方法和手段。

“粤东地方文化中的女性口述历史系列”就是其中一个项目计划。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

口述史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在《粤东地方文化中的女性艺匠师——学生研究计划成果集》一书中,记者发现,对于学生们而言,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一份学生研究员证书以及口述史的技巧,而且在与被访者的互动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许多人生感悟。

在许多学生的手记中,都提到共同的一点:粤东女艺匠师们的兢兢业业与勤劳简朴令他们感触最深。

在对剪纸艺人陈小燕的口述访谈中,学生们发现,陈小燕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坚持与创新,以及对于自身发展的明晰,对如何传播剪纸品牌有自己的想法与实践。这些细节让学生研究员感触良多。

“她摆脱了潮汕传统女性相夫教子的思想包袱,执着追寻自己的剪纸理想;敢于冒险,从潮阳来到汕头开辟一片新天地;她对剪纸创新有自己的独到理解,探索出自己的风格,却仍不忘继承潮阳剪纸的传统元素;她与学生打成一片,并衷心希望学生能传承自己的手艺,在剪纸上有更深的造诣……”学生研究员在书中如此描述。

在访谈女性木雕师卢壁芹的艺术人生时,学生研究员们感受到的是创新和传承的融合。“卢壁芹女木雕师的身份是一种对女性身份和木雕师身份的杂糅和混合,颠覆了父权文化里对女性和木雕师的想象,同时也使女性和木雕师文化意义和表征丰富多元起来。”

学生研究员们认为,在经营家庭手工艺方面,卢壁芹创新的想法和实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让其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木雕技艺和经营是卢壁芹与社会的连接,是她与社会其他成员关系的纽带。

而卢壁芹对学生研究员的热情和耐心,让学生们倍受鼓舞。“卢家的热情和真诚总是能消除我跋山涉水访问的疲劳,这更坚定了我们坚持的决心与动力。”

在采访“肠粉女快手”的成长故事中,学生研究员感悟到的是一种“坚持”所带来的力量:“为保持小虾的新鲜度,每天都用冰水冰镇新鲜的虾,并坚持亲自用手将鲜虾的虾壳剥去,即使在寒冬也坚持这一原始做法。”

为了更好地感受被访者的生活,学生研究员还亲自体验了她们的工作。“当我们亲身实践时才真正感觉到冰水的刺骨,只坚持了十几分钟便放弃了。”学生研究员称,普通的一条肠粉,背后是肠粉女艺人们一年365天的坚持,这种敬业勤劳的态度令他们倍受感动。

而最让学生研究员们感触深刻的是,近半年的接触,让他们与受访的女性艺匠师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76岁的潮剧“青衣泰斗”范泽华甚至把调研的学生当成了“知心朋友”。

“每次我们采访范泽华时,总是有聊不完的话,我们有太多想要问的问题了。有一次范泽华女士把我拉到身边,跟我说她已经把我当成是知心朋友。”学生研究员说,当她面对这两三万字的访谈录时,似乎面对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我有责任把它记录下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