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坑村的红色故事
●萧新民
平远县八尺镇角坑村是一个颇具大山特色的山村。2019年9月,它被评为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同年12月,被评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角坑村是一个绿色的家园,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乡村振兴规划实施中,角坑村用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植入角坑的红色基因,为人们送上了一块红色教育基地。
角山嶂主峰北面下约100米处的山窝里有一寺庙叫“雪峰庵”,史料显示建于明朝。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地下革命工作者钟衍(化名张信阳)和地下工作者谢春华(兴宁龙田人)借此庵道士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雪峰庵建立地下交通站,经常往返于东石、河头、江西大堂山等地与江西地下党组织、平远革命志士李巴林、张辅高等联系,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传递情报,组织农会,壮大革命力量。
据《梅州古驿道》记载,平远八尺角坑的梅州岃有一条连通粤、赣两省的古驿道。其走向是:寻乌留车磜上—平远八尺梅州岃—角坑村(崩岗、上水、养银、银坪、角山嶂自然村)。
跨一步,即为赣,退一步即为粤。在粤赣交界处平远县八尺镇角坑村,沉睡千年的梅州岃古驿道如同卫兵守护着两省,又如同长线将两省串联。它是通往江西“盐上米下”的经济交换之路,也是红色政权传播要道、“毛泽东《寻乌调查》之路”。人们简称为“红军路”。
1929年11月13日,朱德、陈毅、朱云卿率领的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从江西寻乌留车乡石背、上磜翻越梅州岃进入平远八尺角坑村。红军在角坑村马栏铺召开群众大会,红军政工干部刘万青发表演讲,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号召农民组织农会和赤卫队,打倒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反动派。通过宣传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认识。红军在角坑村的民居墙上书写了不少宣传标语,有的现仍保存完好。当时红军还没收了当地土豪萧畴九在老圩商号“文合福”的财产分给贫困百姓。当天,红军到达县城仁居。
带着金戈铁马的烟尘,吹响嘹亮的号角,红军为角坑人民带来了走出漫漫长夜的希望。从此,角坑人民生活在了期盼与憧憬之中。
1930年5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纵队1000多人分两路挺进平远,一路由纵队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彭祜、政治部主任谢唯俊率领,由寻乌吉潭经大畲坳、邹坊至平远县城仁居;另一路由甄士光带队,由寻乌满坑出发,于8时45分进入平远现凤头、筀竹,后进入肥田、石峰、排下、角坑、八尺老圩等地,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
红四军驻平远期间,角坑村人民在中共河八区委的领导和红军的支持帮助下成立苏维埃政府和组建农民赤卫队,与全县人民一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武装暴动。角坑村民经充分发动,斗争情绪高涨,打土豪、开谷仓、烧契约、分浮财,没收地主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边分田边插红旗。几天时间,角坑村与全区各乡村一样,大片土地红旗招展。广大农民欢声雷动,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
在此次的“五月暴动”中,角坑人民与河八区其他村人民一起,打土豪40多户,没收稻谷1000多石、银圆10000多元,没收生猪100多头及其他物资一大批。所得斗争成果,除上交红军补充部队给养外,全部分给了农民。
红四军分兵平远,在粤赣边境筑起了一堵保卫中央苏区的南面屏障,阻止和牵制了敌人“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毛泽东正是利用红军分兵游击的机会,在寻乌深入商店、作坊和农村,广泛接触工人、农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历时20多天的社会调查,写出了《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这两篇光辉著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红四军分兵平远这段红色革命的光荣历史,书写了平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红四军不可分割的珍贵记忆,是平远红色文化的有力见证。它给这片土地植入了深刻的红色文化基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兴宁市公安局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活动严打高压态势,广辟线索,精准发力,增大追逃力度,接连抓获两名网上逃犯。近日,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