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工学院曾在兴宁东坝朱屋办学
文/梁子维
图/洪雨 段美欣
2020年11月3日至7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中山大学档案馆实体档案部副主任李敏玲及历史学系硕博研究生一行9人,到梅州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文献搜集与口述访谈,以此挖掘遗落在民间的校史资料。4日下午,考察团到达兴宁市叶塘镇甘塘村,考察1945年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办学旧址东坝朱屋。一段被湮没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
今日东坝朱屋破败不堪
当日下午,考察团来到东坝朱屋(今上大厦),这是一座建于1939年的典型客家民居,稳重协调,精致大气。朱屋前面的主体建筑保存尚好,依然能令人感受到昔日朱屋的辉煌。但后面的堂屋在几年前已经坍塌,如今破败不堪。1945年1月,日军进攻粤北坪石,国立中山大学师生紧急疏散,“全校元气,为之一伤”。工学院院长罗雄才兼任广东省立兴宁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即借用位于望江狮的兴宁高工校舍办公、上课,租用城南安善庐、秋阳庐以及附近东坝、古塘、茔下等地民房为学生课室与宿舍。其时,工学院教授符罗飞徒步从坪石经乐昌、曲江、南雄、丰顺、龙南、定南、彭寨、东水、老隆、五华,抵达兴宁东坝朱屋,历时一个多月。在兴宁时期,因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卫梓松未及时疏散殉国,东江部分建筑系主任由符罗飞担任,即刻筹备开学。
在东坝,中大校史考察团先后访问了当地村民朱体华(1936年生)和朱振奋(1938年生)两位老人。他们告诉大家,以前宁江经过朱屋门前,人们搭船过河即可到对岸望江狮的兴宁高工。记得当时有100余位师生来到朱屋,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东石小学的用地。
“我只不过给中山大学提供一个办学的场地”
在兴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场股长罗维为、文物股长刘思斯与叶塘镇文教体育服务中心主任何志云等人的协助下,中大考察团在位于兴宁市区“焕欣布店”见到东坝朱屋的女主人罗裕香老人。老人生于1923年,今年98岁,耳虽有点背但目明,思维清晰。读过小学、上过夜校的她依然认得我们布包上的“中山大学”几个字,显得特别高兴。这显然勾起了老人对当年中大的回忆。
罗裕香老人告诉大家,丈夫朱坤华创办“信丰号”,长期经营布料生意。1939年,他在东坝新建了朱屋。后来,敬重读书人的他免费借给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师生上课与住宿。记得当时有100多人来到朱屋,平时上课、食宿都在大屋子里。李姓村民还在屋外搭了茅寮给师生烧饭,村里另设有小卖部供给师生日常生活用品,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有半年的时间。“抗战胜利那天,中山大学的大学生高兴得在我家里的二楼蹦到天亮。”老太太犹然记得当时的学生欢庆抗战胜利热烈而具体的情景。
这段时期,在东坝对岸的望江狮,院长罗雄才一直兼任兴宁高工校长职务。他为建设兴宁高工,解决办校经费、师资、图书、设备以及提高教学质量而四处奔波,并发挥自己本地人身兼两校职务的有利条件,承接着迁来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办公以及教学事务,中大工学院为高工提供比较充足的师资,高工则为中大准备办公场所和办学的设备设施,两校各取所需,相得益彰,特别是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栖身之地。
抗战胜利以后,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虽然复员广州,但是他们留下来的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一直影响了兴宁高工以后的办学。回到广州的校长罗雄才依然指导兴宁高工校务委员会的工作,为国家和当地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工科人才,奠定了日后兴宁工业发展的技术建设基础。
据《广东年鉴》称,“兴宁工业甚盛,其中经织造业为最著,其盛况可为广东各县之冠。”朱坤华一直诚信经营,经营着自己的纺织生意。在公私合营以后,他们一家离开东坝,前往外地另行谋生,后来进入河源市商业局工作,直至退休。1978年,朱坤华的外孙陈民锋考上中山大学生物系。他并没有向外孙夸耀过自己对中大工学院的贡献,仅仅轻描淡写对他说了一句:“我只不过给中山大学提供一个办学的场地。”跨越数十年,这段封尘多年的历史第一次呈现在中大学子面前,竟是如此的无私与淳朴,这让在场考察团成员十分动容和感慨。如今,朱坤华的儿子朱焕欣继承了父亲的诚朴与善良,继续经营布料生意,一点一滴积累着自己的诚信与资本,并表示将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好朱屋这一见证中大迁移办学与兴宁人民、朱家患难与共的珍贵历史建筑及其遗址。
新闻推荐
本报讯25日下午,由兴宁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主办,市卫生健康局承办,各联防联控成员单位协办的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