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支教路 浓浓汉藏情 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援藏教师陈建聪
●本报记者林婉萍
“老师,我考上成都体育学院啦,将来我也想成为像您一样的教育工作者。”今年9月,兴宁一中老师陈建聪微信收到了一则来自雪域高原的“喜讯”,令他兴奋不已。给陈建聪发来信息的,是他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中学支教时的学生洛桑达瓦。
时间倒回到2016年,带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以及年轻时对祖国边疆的向往,从事足球教育二十余年的陈建聪毅然报名踏上了西藏支教之路,一干就三年。
在这期间,他不仅把足球之乡的文化、前沿的足球教学经验带给了体育教学资源极其匮乏的当地学校,还以足球为媒,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打成一片”,主动帮助农牧民纾困,促进了民族团结,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矢志不渝传播足球文化
2019年7月24日,陈建聪离藏回梅,至今已有一年多。回想起援藏的日子,仍历历在目。
“记得刚到西藏的时候,基本上每天上完课回到宿舍,整个人就瘫在沙发上,饭也吃不下,每天还要去医院吸氧一两个钟,就这样扛了两个月才勉强适应。”已经46岁的陈建聪被当地群众、同事亲切地称为“老头子”。
在巴宜区中学的第一个星期,陈建聪一边忍受着环境带来的身心不适,一边开始忙碌着组织足球课、组建足球队等校园教学事宜。随着日常教学工作步入正轨,陈建聪还不时送教下乡,利用空余时间在学校开讲座,传播梅州足球文化,传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林芝市,各县之间距离远的甚至相隔几百公里,路也不好走,基本上每次下乡往返都需要三四天的车程。”三年时间,陈建聪支教的身影遍布林芝市六个县区,不仅留下了足球教学先进理念,也把足球之乡文化传播到雪域高原。“刚开始当地群众并不知道梅州在什么地方,兴宁是哪里?如今,林芝市大大小小的公务员、老师都知道我们客都梅州是"足球之乡",有一个"老头子"在这里支教。”他笑言道。
目前,陈建聪虽已离开西藏,但他精心编写的《校园足球》一书,成了林芝市第一本足球教材,为当地足球教学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我当时想,支教总有一天还是得离开,怎样让教学扶贫真正实现可持续?我思考了很久,在2018年开始着手编写这一本足球教材。”陈建聪说,由于缺氧和低气压,在西藏的三年他几乎都彻夜难眠,睡不着就起来写,白天利用课余时间做动作,请两位中山大学同去支教的学生帮忙拍摄成照片,一起编辑成册。
除了编写教材,在陈建聪的牵线搭桥下,他就职的兴宁一中与巴宜区中学缔结成友谊学校,形成校园足球教育结对帮扶。2019年,他还通过自己的同学关系,为巴宜区中学捐赠18台价值约30万元的空调,有效改善了该校的教育教学环境。
用心用情促进民族团结
“在林芝,到处都可以看见"老头子"的身影,特别用心,特别活跃。”这是林芝市许多干部、老师、农牧民对陈建聪的评价。学生足球训练、公务员足球友谊赛、组织农牧民篮球赛,陈建聪总是乐此不疲,无一缺席。当地只要有活动,大家都会自然地邀上这位汉族朋友。
援藏期间,陈建聪不忘当地困难群众,既当足球老师又当“带货郎”。“我们每一位援藏的老师都有结对帮扶当地的贫困家庭,2018年,趁着课余空当,我到结对帮扶的家庭了解情况,发现他们正在为苹果滞销而发愁。”在了解情况后,陈建聪积极与家乡的同事牵线搭桥,经过多番努力,最终个人贴了5000多元的运费把苹果悉数销了出去。“当听到贫困户那一声感谢时,感觉彼此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汉藏人民本是一家亲,有困难互相帮,民族团结进步融合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他说道。
三年的支教生活,陈建聪给当地留下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温暖的人情,但高原恶劣的气候也“创伤”了他。陈建聪告诉记者,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回梅不到一年半时间,他做了两次胃肠手术,目前心脏、肺部都处于无法恢复的肥大状态,记忆力也急速下降,“我现在都不敢开车,经常开车到学校上课,开到一半我都要停下来想我要去哪,买东西有时忘付款,闹过不少笑话。”陈建聪坦言,在西藏的最后一个月,他的身体就已经处于透支状态,只能长期卧床。“每天晚上因低气压导致很难入睡,在那三年,加起来的睡眠时间估计也就50天左右,撑到最后时,脚又肿又麻,拖鞋都穿不进去,也没知觉,连饭都是同事帮忙打回来。”说起落下的“病根”,陈建聪没有丝毫怨言,他轻描淡写地述说着,倒像是在讲着一个极其普通的故事。
新闻推荐
华陆高速沿线边坡呈现一片粉色,煞是好看。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李妍通讯员粤交集宣、陆桥轩、朱萍摄影报道)昨日9时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