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枝山的兴宁景物风俗诗文
●郑桂元
自明正德十年(1515年)到任至正德十五年离任,一代才子祝枝山在兴宁知县任上剿土匪、修水利、建寺宇、兴学校,颇有一番政绩。勤于为政之外,祝枝山也深入民间访贫问苦,体察民情,以他丰沛的才情和飘逸的笔触描写了不少风景民俗诗文,为兴宁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笔者兹从祝枝山的著作《怀星堂集》和《正德兴宁志》中,选录数首他描写兴宁景物风俗的诗文。
祝枝山时代的兴宁风俗与语言
《正德兴宁志·风俗》:“兴宁,岩邑也。俗习固陋,性少机巧。男不伎艺,女不蚕桑。服不绮,馔不腴。藏无朽贯陈粟,居无连甍华栋。然多务农,有田者耕人,无田者耕于人,故鲜病饥。大抵自其中秀俊者入游黉頖,其余黠者执官役,鲁者力傭作。不工不商,齐民率为农畯 ,斯亦事之美也。生用百物,悉资于旅人。地近江赣,语颇相类。女不朱粉,贫者无老少与男子同务耕获樵苏,戴笠徒跣,髻鬟襦袂不同中州,饮或男女同席。吉凶礼仪率多荒鄙,病不知医,酷信巫觋,尚气轻生。婚葬以牛酒酹客,客无伺识否,或知生知死与不知者,漫往会葬,醉饱而散。不能具者,则大讥笑之,至有阙讼。旧志谓俗淳朴,今则亡矣。独其岩峒之徒,弗循于彝,往往走险以挺,顽若性成。国初乱后,久梗未康,辛巳以来,流寇频仍,民益凉窘,嚣讼日滋,多至倾覆迷踣而不悔。迄今犹然,斯又风之污也。其间气候,四序恒燠,冬华腊实,未尝见雪,隆冬麾扇,自其常事。晴则热,雨则寒,一日之中,暄凉顿异屡迁。故谚有之曰:四时常是夏,一雨便成秋。真实录也。”
《正德兴宁志》是以旧志及张天赋等县中秀才提供的素材为本,祝枝山亲自整理编纂而成的。受体裁限制,志书往往比较刻板生硬。祝枝山于此却一反常规,以灵动的笔端描写了一篇生动的“兴宁风俗记”,自饮食男女、婚丧礼仪,而至良民流寇、环境气候,包罗万象。他不只注意到兴宁男女同耕同席、丧礼牛酒待客等不同于中原传统的习俗,还对兴宁语言“地近江赣,语颇相类”的记录也十分敏锐。如他注意到兴宁人将“天王寺”写作“天洋寺”,并说当地人“避王字,以为犯上,故呼洋,多呼杨”。当代学者田志军在论文《祝枝山与客家方言》中认为,这是可以确证的对客家话的最早的记录。其实,祝枝山对当时的兴宁方言记录不只一处,如他对兴宁人将地名“合水”念作“甲水”、将“輋坑”念作“蛇坑”都有另写以示特别,又对“輋,音若社”做了详细的说明,为研究客家方言留下了诸多史料。
祝枝山与龙归洞打龙潭
天旱祈雨习俗由来已久,因农为国计民生大事,祈雨仪式又往往由政府官员主导。兴宁祈雨仪式有自己特色,如南宋《舆地纪胜》即已记载兴宁在县西投虎头入井祈雨一事,又如至龙归洞(今黄陂镇一带)打龙潭,是流传至新中国成立后仍有进行的祈雨方式,亦有几百年的历史。《正德兴宁志》即有记载:“龙归洞,在县北八十里,古有龙归于斯,其下曰龙潭,相传时有潜龙,适岁旱,民烧铁符沉以激之,辄得洪水焉。”
虽无明文记载,但有很大可能是,祝枝山曾亲至龙归洞祈雨。他写有一首诗《题龙归洞,下有龙母嶂》描写龙潭之灵异:“千峰如帐瞰岩扉,灵物何年向此飞。潭底火符玄铁简,嶂头金母白绡衣。海多云雨应长往,壑暗藤萝久不归。洞外蛟蛇常起陆,可能消伏运神机。”
而祝枝山另外一首《龙归辞》,则可视为他为打龙潭而作的祈雨文:“潘紫渊兮旋鲵,情洞房兮渫亡泥。余蜿蜿兮顾而下,倏或跃兮以归。乘苍云兮骖绿雾,泳天地兮拥曦辂。扣天门兮矫首逝,擘垓胎兮抉珍以嬉,翔九县兮多灵娱。穴泓泓兮闰沈虚,霱为膏兮露为醴。邦之富兮稷麓,疑蝮肥兮蛟腥。招鳄侣兮啸螭朋,媪缟袂兮倚青嗽。燔金符兮望不可见,扇神飚兮忽来,涤氛妖兮景光开。紫莓兮黄萝栖,缭窈兮蛙集以歌。睇故宫兮幽幽,君昔乐兮今我何忧。巫屡舞兮鸣驺君,归来兮无夷犹。”
祝枝山笔下的兴宁赏灯习俗
兴宁赏灯习俗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至少明中期已成为有别于他地的一方特有习俗。如嘉靖《兴宁县志·节序》记载兴宁赏灯:“上元,采松竹结棚,通衢缀华灯,彻夜萧鼓喧闹。屑硝黄实于竹筒,烧而出之,花藻灿烂,谓之放花架。秋千为戏。醵钱市酒肴祀神,因共馂之,谓之赏灯。”这时兴宁的赏灯,已有别于国内共有的观赏灯会,而成了一个和祭祖敬神联系在一起的宗族风俗活动。
稍早的正德年间,兴宁知县祝枝山也曾参与这一活动并有诗记录。他在《上元日喜晴柬董博士及诸秀才》写道:“三月恒阴待此晴,灯辉晨暎日华明。便趋东郭朝龙驭,又向宾筵听鹿鸣。箫鼔儿童聊祝岁,犂鉏父老喜深耕。云师雨伯休重恼,欲共温泉祓禊行。” 诗中并有注解释:“上元张灯事,起于汉祠太乙。今俗借灯为登,以为祝丰年之兆耳。”从诗可知他与县中秀才诸人一道至兴宁东郭赏灯登宴,并有温泉祓禊之议。从他的注释又可看出兴宁民间借“灯”为五谷丰登的“登”,是为研究兴宁赏灯习俗之“灯”的意义外延的又一史料。
祝枝山以他丰赡的学识、锐利的视角,对兴宁景物风俗多有描写和创见。如通过他写的《过林头看修竹数里不断甚爱戏题》诗:“五寸冲牙丈八矛,装成十万绕林头。莫欺楪子兴宁县,一半人家千户侯。” 就可以对兴宁姓氏渊源做一番探讨,他描写的兴宁“一半人家千户侯”,可说是对兴宁祖宗崇拜的真实写照,与近代客家学学者提出的客家人原为中原贵胄说可谓不谋而合。又如他写的《思食豆腐》诗:“蹲鸱亦称野人肠,薯蓣还输菽乳良。轑釡不闻流素汞,堆盘无复截虹肪。旧知学士能为赞,今讶淮王不遗方。只恐南山归去后,苗稀未得快新尝。”亦可为兴宁豆腐制作传承历史的一个参照。
新闻推荐
◆张标农忙放学回家打猪草、喂鸡、做饭父母还在稻田里手执镰刀,偶尔直起腰杆回头望一望,我升起的白烟几声鸟鸣留在打谷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