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水口镇坪畲村,探访移民新村好日子 搬出偏远山沟 过上自在生活
●本报记者钟幸钰
自来水哗哗流,水泥路通门口,电力通讯设施齐全,房前门坪鸡犬相安……在兴宁市水口镇坪畲村移民新村,84岁的黄立权用“十分自在”来评价如今的生活,事实证明他当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从地处偏远的自然村搬迁至村委会所在地,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移民”黄立权乐享晚年的生活,是党委、政府对坪畲村等离行政村村委会7公里以上的“两不具备”(不具备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帮助群众实现安居生活的一个缩影。在村民描述的生活场景中,舒适、便利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
告别破旧泥砖房
坪畲村是高山区村,地处偏远,位于兴宁市最南端,与丰顺、五华两县交界,海拔高度约在750米。从水口镇镇政府前往坪畲村,约25公里的路程几乎都是蜿蜒陡峭的山路,可以说坪畲村地处深山,但黄立权原来的老房子所在地鲁枝栋自然村,距离村委会约7公里路程。“以前小孩上学,天蒙蒙亮就要起床出门,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放学回家时天又黑了。”黄立权回忆道。
以前,大多数村民环山而居,居住分散,生活环境较为落后。记者从村委会提供的资料图片中看到,搬迁前不少村民的房屋是泥砖瓦房,结构难说稳固,泥泞山路晴天一身尘、雨天两脚泥,“住房危、行路难”是这些自然村的真实写照。
山不过来,我便过去。2005年起,在党委、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坪畲村有4个“两不具备”自然村实施了整村搬迁,居住偏远的村民陆续搬出深山,近60户村民在行政村所在地住上了统一标准、水电齐全的新房。
“当时,政府给每户建房补贴一万元,我们家自己花了一万元进行装修、扩建等。”黄立权告诉记者,移民新村的户型是有统一标准和布局的,都是88平方米的小平房,房前有宽敞门坪,屋后有标准的消防通道,水电设施一应俱全。“舒服多了,也方便多了。”黄立权说。
在村民张木华家,记者看到其将房前宽敞的门坪打造成了小庭院,小院干净整洁,种有绿植花木。儿女平时在外工作,老两口将家中收拾得井井有条。“我们的老屋就是泥砖瓦房,路又不通,不像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那么方便。”张木华说。村干部薛俊浩告诉记者,原来有一些村民不愿意搬迁出来,但是看到一期住户们住得舒适便利,也纷纷转变思想,加入移民新村。
迎来美好新生活
移民新村已落成十多年,搬迁的好处日益凸显。
坪畲村山高路远,大多数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到珠三角、梅州市、兴宁城区等地创业务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年人。过年时村里才会热闹起来,“多的时候,有八成左右、八百多人回到村里来。”坪畲村党支部书记李伟华说,所幸村中房屋房前屋后门坪宽敞,乡亲们停车也便利。
随着坪畲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距离村委会仅百米之遥的移民新村更加便利地“乐享其成”。“村委会有文体广场、棋牌室,村里老人时常聚在一起看露天电影、听山歌。”薛俊浩说。村卫生站就在村委会旁边,有专门的村医,日常药品齐全,村民可以实现“小病不出村”。
老人们的日子是一点也不“无聊”。“搬出来住,邻居也近,不像以前东一家西一家的。平时我们要么到村委会聊天看电影,要么在家看电视,十分舒服哦!”黄立权说。在71岁的张木华家中,娱乐项目则稍微“年轻化”一些:智能手机、大屏电视、无线网络等一应俱全……
“好在大家现在住得近,老人们彼此可以互相照料,邻里之间能作伴。”薛俊浩坦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村民在原本小平房基础上,加盖了二层或二层半。在张木华家中,二楼阳台的推拉门、玻璃栏杆等比起邻居家,多了一些设计上的小巧思。“包括二楼,家里一共有五六个房间,更能满足居住需求。”张木华说。
坪畲村早年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即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中,通过入股工业园等投资项目,每年可获得7万元的分红。“村集体收入一般用于村中公益事业,前几年用于农村合作医疗,去年则将资金用于拓宽道路,方便村民通行。”李伟华告诉记者。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仍然在不断完善中。目前,从宋声村往坪畲村的道路正在实施拓宽工程。在张木华家中,薛俊浩则带来了新班车直通村里的好消息,“要坐车的话,提前打个电话预约一下,非常方便。”薛俊浩向其介绍说。
新闻推荐
□朱紫球过几年我将从教育一线退休,度晚年生活,竟没想到人还在岗,而“晚年生活”却已与四角楼联系上了。这还得从“丰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