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县退役军人韩新万大力发展蜗牛养殖带领村民致富 小蜗牛爬出大世界

梅州日报 2020-07-02 08:51

平远县退役军人韩新万正在养殖房内查看中华白玉蜗牛生长情况,其养殖箱由自己设计制作,获得发明专利。▲肉质白嫩的中华白玉蜗牛。

●本报记者丘佳溢/文吴腾江/图

在平远县八尺镇,除远近闻名的客家娘酒外,这里的蜗牛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每年,上千吨的蜗牛都会“告别”家乡八尺,“漂洋过海”到法国、日本等国家,同时,为这个小山村带来2300多万元的产值。

在平远县春兴白玉蜗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八尺镇蜗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该合作社负责人韩新万是一名退役军人。2007年,结束5年的部队生活回到家乡的韩新万,跟随父亲投身农业,将白玉蜗牛产业引入小山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攻坚克难引进蜗牛产业

“我的父亲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我回到家乡后便跟着父亲干农业。其实,刚开始我还是希望到大城市找份工作,可双脚扎进"泥土"后,觉得这是一份特别扎实,努力了就有回报的职业。”韩新万说。2008年,机缘巧合下,他们了解到中华白玉蜗牛的市场火爆、前景很好,便萌生了养殖蜗牛的想法。”韩新万说。

蜗牛怎么养殖?是否适合梅州的水土?群众是否愿意接受推广……彼时,蜗牛养殖对于韩新万父子、对于八尺镇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产业,想要开始并非易事。军人出身的韩新万并没有被困难吓倒。2008年,韩新万父子前往浙江一厂商考察学习蜗牛养殖方法,回来后就跑了平远县多处地方,为项目选址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在气候条件最为适宜的八尺镇开启蜗牛养殖尝试。然而,首次养殖因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失败了。面对损失的8万只种蜗牛,韩新万没有放弃,他“转身”又赶往嘉兴厂方学习培训,并“挖”来两位技术员扎在村里指导农户养殖,这才闯过了技术关。

小蜗牛逐渐在八尺“成长”起来,养殖队伍越发庞大。蜗牛产业发展的同时,韩新万从未停止攻坚克难、创新突破的步伐。去年,他与一家公司签约,将农户们为喂养蜗牛种植的南瓜叶、丝瓜等农产品进行销售,为养殖户增收至少三千元。为了简化养殖流程、提高蜗牛品质,他还潜心研究,带头发明了新型的白玉蜗牛养殖架,并取得专利……

“手把手”教农户养殖蜗牛

“在韩总带领下,我从外地打工辞职,开始在家里养蜗牛。”农户韩守华告诉记者,蜗牛生长期满5个月就可以销售,一年四季都可以养,一年下来靠蜗牛能赚十多万元。今年疫情暴发,他们养的蜗牛也是保价收购,丝毫没有影响收入。

为了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韩新万建立了“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领当地农户取得了非常好的养殖效益。目前,全镇有156户农户养殖蜗牛。大部分农户每年养殖蜗牛近两万斤,可增收十多万元。“对于每个有意愿养殖蜗牛的农户,只要养殖环境达标,我们都会"手把手"地教农户养殖。”韩新万说,自己也整理了一套蜗牛养殖心得,并举办蜗牛养殖交流培训班,向蜗牛养殖户普及相关知识,但是有的农户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培训资料,还得靠韩新万现场指导。

日前,沿着蜿蜒崎岖的乡道,记者跟随韩新万来到一农户的蜗牛养殖点。只见韩新万熟练地打开蜗牛养殖木箱,仔细检查蜗牛的生长情况。这样蜿蜒的山路,韩新万每周都要走上好几次,只为更好地指导农户养殖好蜗牛。“只要有空就会去看一下,看到农户蜗牛养得好,自己心里也踏实。”韩新万说,5年的军营生活教会他做任何事都要带着责任感,都要讲诚信,农户加入合作社是信任他,他必须全力帮助每一户人家养好致富小蜗牛。

新闻推荐

200余年围龙屋化身精神文明家园 平远丰泰堂焕新颜美乡村

本报讯青砖黛瓦飞檐下,四堂六横三围龙庄重大气,屋前半月形池塘镶上仿古围栏,周边小广场花叶扶疏、步道整洁,成为村民休闲的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