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发挥人文厚重优势大力推进名人故居(旧居)修缮工程 “保护利用”两步棋 文旅融合满盘活

梅州日报 2020-06-11 09:01

▲张弼士故居成为当地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重焕光彩的一个典范。▲张弼士故居旅游区旁改造的精品民宿。▲椿森第的修缮,对于研究邹鲁先生生平,发扬先生执教乐群的教育精神,同时挖掘客家建筑艺术,都具有深远意义。▲中国历史上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的故居。▲对农旅产业前景十分看好,陈立波在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内承包了60亩地,种起了西瓜和玉米。

●本报记者刘润涛吴腾江特约记者刘招迎罗文燕

饶相、饶与龄“父子进士”,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一腹三翰林”、中国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近现代华人首富张弼士、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慈善巨子田家炳、抗日名将罗卓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大埔这片“万川”之地,地灵人杰,文官武将,名流贤士,人才辈出。

名人故居(旧居)作为人文积淀,展现了文化之乡的独特魅力。大埔县把名人故居(旧居)保护、利用两步棋作为树立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名县建设的重要落点,因地制宜、注重创新,与乡村振兴、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工作深入结合,让名人故居“活起来”。

落实“保护棋”抢抓修缮传文脉

从茶阳镇人民政府拐入城西,径直走一两百米,在巷子尽头,能看到一座坐东南向西北的砖木结构民居,这里就是邹鲁故居。故居门口,厚重的石门框和“椿森第”匾额,都在显示出屋主人的不凡身份。

邹鲁,原名澄生,祖籍大埔县茶阳镇花窗村,广东政法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创办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为中山大学首任校长。

“民国时期,邹鲁学成为官后,念其父母养育之恩,在其出生地"邹寿庐"原址上出资重建"椿森第"供其父母居住。"椿森"两字代表其对父亲的敬仰和感恩。”见记者到来,原住于邹鲁故居门坪前的大埔中学退休教师王绍沪打开话匣子,当起了“志愿讲解员”。

王绍沪介绍说,“椿森第”建筑风格为传统客家“下山虎”。早期,门前立有一美轮美奂的门楼,门顶上书“天下为公”,为孙中山先生手迹。“别看这座建筑整体规模不大,但布局合理,视野开阔。”他说。

“"椿森第"的修缮,对于研究邹鲁先生生平,发扬先生执教乐群的教育精神,以及挖掘客家建筑艺术,都具有深远意义。” 大埔县文广旅体局文化遗产股负责人廖强华说。2018年12月,经过梅州市文物博物馆协会专家委员会评审,“椿森第”被列入梅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5月23日,“椿森第”修缮工程正式开工,一场预计历时3个月的整体修缮拉开大幕。据设计单位广东粤艺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修缮工程为椿森第建筑整体修缮,修缮项目包括外墙清理和修缮、外墙防水及防潮,地面、屋面、室内墙面、木门、窗、木梁、木楼梯、木制栏板维修等。

据介绍,修缮完成后,大埔县将以“椿森第”为核心区,进一步升级改造周边地区环境,打造成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我们还联系了中山大学,对"椿森第"进行整体的布展,介绍邹鲁先生生平和教育理念,打造一个文化交流基地。”廖强华说。

同样迎来整体修缮的,还有市级文保单位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在梅州,晚清“诗界革命的领袖”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闻名遐迩。然而在大埔县,中国历史上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的故居“人境庐”却鲜为人知,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年久失修,此前屋宇凌乱,杂草遍地。

大埔县委、县政府已把何如璋故居列入了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先后对大安村至双坑村公路进行整修,对村庄环境和何如璋故居内外环境进行了整治,同时加强故居前后两排古民居建筑保护,严防乱搭乱建,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实施双坑村坑堤建设工程,在交通主入口及景区内设置了各种旅游标识标牌。

保护名人故居,是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底韵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大埔县持续加大名人故居(旧居)维修保护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发动各方力量,筹集资金2680多万元对名人故居(旧居)进行维修,已先后修缮了张弼士故居、李光耀祖居等12处名人故居(旧居),同时积极推进开发利用工作,布置了6个纪念馆、陈列馆,利用名人故居(旧居)打造了一个4A级、四个3A级旅游景区以及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落好“利用棋”高效活化促振兴

雨后初霁,西河镇车龙村,清新的空气夹带着阵阵鸟鸣,青山环绕下,梯田菜地、河流沙滩、翠竹绿树、老牛牧童构成一幅山水田园画,而端居一片绿野中央的,便是张弼士故居。时光流逝,大门正中清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翰墨“光禄第”,依旧苍劲有力。

“1915年,应美国总统威尔逊邀请,张弼士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进庭院,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导服部负责人苏美秀正在向一队汕头来的游客讲解张弼士的故事,这已经是她一周内接待的第二批游客了。

“以前我总有种和社会"脱轨"的感觉,同学会大家侃侃而谈,我却一句话都讲不出来。”2009年从广州增城嫁到车龙村的苏美秀,以前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里照看两个小孩,久居山村,柴米油盐,让年轻的她仿佛与世隔绝,一度失去了与外人交流的能力。

困顿了近10年,直至2017年9月,在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当了一名讲解员后,她整个人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我现在每天白天身着正装担任讲解工作,晚上就看书学习相关知识,丰富讲解词。”苏美秀说。通过不懈努力,苏美秀从一名导游成为导服部负责人。

张弼士故居旅游区的建设,不仅让苏美秀这样的闲置劳动力得到了利用,更是让在外的大埔人纷纷回到故乡。

个体户老板陈立波这几天就一直在忙着管理西瓜田。今年,他在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内承包了60亩地种起了西瓜和玉米,并在当地雇请了10多名村民。聊起种植的前景,他信心满满地说:“张弼士故居带给车龙村一个潜在的市场,在其辐射带动下,农耕普及、采摘体验等农旅产业将大有可为!”

毗邻陈立波的西瓜田,一片工地上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着。5月29日,投资2300万元的张弼士博物馆(拟定名)正式开工建设。博物馆计划采用VR技术、智能AI交互技术等创新手段,让参观者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去感受张弼士艰苦创业的历程和张裕酒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如今,漫步在车龙村,农家乐、特产店、民宿、客栈等不时映入眼帘,旅游产业多点开花,张弼士故居作为名人故居(旧居),成为当地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这也是故居重焕光彩的一个典范。

为保证名人故居(旧居)在自身运营、发展环境、周边配套方面合理高效, 大埔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对名人故居(旧居)修缮保护后进行活化利用,将名人生平故事以图文的形式展示出来,完善故居周边的旅游配套设施。同时,加强对名人故居(旧居)游精品线路产品的开发,设计名人故居游精品线路,努力将人文历史留在旅游记忆中。通过组织或参加各类旅游推介活动,对本县旅游精品线路进行推广,提高名人故居(旧居)的知名度。

下一步,大埔县将继续致力推进名人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突出客家文化特色,串珠成链,推出精品文旅线路,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农产品、民宿、农家乐等产业链发展,让文旅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点,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大埔县青溪镇河背村设立扶贫车间,抓产业稳就业促增收,持续推进“造血”扶贫 扶贫小车间 脱贫大舞台

贫困户将小柚果放入机器中进行切片。汪思婷摄贫困户将小柚果切片进行整合。汪思婷摄“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在村里找到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