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青溪镇河背村设立扶贫车间,抓产业稳就业促增收,持续推进“造血”扶贫 扶贫小车间 脱贫大舞台
贫困户将小柚果放入机器中进行切片。汪思婷摄
贫困户将小柚果切片进行整合。汪思婷摄
“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在村里找到工作。”过去一年对53岁的余天才来说有些不平凡,不仅工作稳定增加了收入,还摘掉了“穷帽子”,生活越来越好。他所说的工作,正是在大埔县青溪镇河背村设立的柚果加工扶贫车间。
大山深处,机器轰鸣声、村民欢笑声,不时传来。走进车间,村民们各司其职,小柚果分拣、切片、烘干……一系列的操作熟练而连贯,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在贫困户看来,有活干、有钱赚,心里就踏实,日子就有了盼头。
车间建到村里,就业脱贫不愁。河背村大力发展以蜜柚种植为主导的特色扶贫产业,“扶贫车间主要是收购贫困户及村民废弃次果后进行粗加工,两年来共收购次果110余吨,加工价值27万余元成品次柚果,今年的产值预计达到25万元以上。”广州市委老干部局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刘琦说,该车间给贫困户带来了销售收入、劳务收入,还有产业利润分红等。小柚果带来了大收益,去年底,全村27户9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脱贫摘帽的河背村一片生机勃勃。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马吉池通讯员刘招迎罗文燕
求变
废弃小柚果成为“香饽饽”
初夏时分,走进河背村,满眼苍翠,村边路旁连片的柚园,果实累累。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不少贫困村的现实写照,河背村也是如此。在靠山吃山的年代,种植柚树成为当地村民的首选,房前、屋后、沟边、山坡上……河背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柚树。
“对口帮扶河背村后,我们瞄准蜜柚种植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做文章,指导村委牵头成立河背村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刘琦说,该合作社吸纳27户贫困户为社员,并与省农业龙头企业签订种植购销合同,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使贫困户的蜜柚种植有培训指导、有技术服务、有帮扶支持、有兜底销售保障,彻底解决了贫困户蜜柚种植的后顾之忧。
贫困户余文开自家种了300棵柚树,脱贫后的他打算再种几十棵。“有帮扶单位和村干部的指导帮助,我对种植蜜柚很有信心。”余文开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们一家终于脱贫了,但以后要更努力。
目前,河背村的蜜柚种植面积达800多亩,其中27户贫困户种植面积约50亩4000多棵。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河背村蜜柚销售产值达100多万元,是村民农业产业的主要增收途径,成为当地的“致富果”。
但是,在蜜柚种植生产过程中,仅修剪疏果、采收前的小柚果、残次果保守估计有30吨以上。以前,这些废弃的残次果大多作为垃圾倾倒在垃圾场、果园、路边、河边,既破坏了农业环境,也影响了农户增收。
如何把残次果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呢?当地干部开始思考将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相结合,柚果加工扶贫车间应运而生。
“脱贫不是一锤子买卖,贫困户要有细水长流的收入。”河背村支部书记钟家骥说,帮扶工作队终究要离开,建立扶贫车间,既开辟了长效增收渠道,又充分挖掘了蜜柚价值,是一条共建共赢的对口帮扶新路子。
据刘琦介绍,2018年初,他们将一所废弃学校改造成2000平方米的河背村农民合作社柚果加工坊,以扶贫车间的模式,优先招收贫困户,并与梅州金柚康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收购贫困户及村民废弃次果进行粗加工,加工成品由企业负责收购进行二次精加工,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等领域,构建了从田头到舌尖的产业链。
“我们收购了贫困户和村民的小柚果,在扶贫车间进行粗加工,为我们的柚果深加工产品提供了原料,这样一来,柚果的附加值翻了数倍。”梅州金柚康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少华说,与扶贫车间进行合作,一方面是车间可以整合当地的柚果资源,另一方面可以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过去被丢弃的小柚果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香饽饽",两年来共收购次果110余吨,加工价值27万余元成品次柚果,不仅增加了贫困户销售收入,提升了贫困户劳务收入,更增加了3万余元产业利润分红。”刘琦说,今年的小柚果预计收购成品达16吨,产值预计达到25万元以上。
务工
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机器嗡嗡,器械哒哒。走进扶贫车间,热气扑面而来,汗流浃背的贫困户和村民正在有条不紊地对小柚果进行切片、烘干,车间生产繁忙有序。
余天才正在收集烘干的柚片,认真工作的他丝毫没发现外人的到来。直到笔者上前与他交谈,他才停下手里的活。“一把年纪了,出去外面也不好找活,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很开心。”谈起工作,余天才打开了话匣子。
余天才一家七口人,前几年单靠他一人赚钱,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加上83岁的老父亲带病在身,每个月入不敷出,一家人过得十分拮据。扶贫车间还未建立前,他只能外出打零工,时间不稳定,收入也不高,而且无法顾家。
如今,得益于扶贫车间的建立,余天才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同样受益于扶贫车间的还有余文开,“现在10分钟路程就能到车间上班,一出家门就进厂门,十分幸福。像我们这样的贫困户,在这里打工一天还多给40块钱呢。”和女儿相依为命的余文开说起自己的“特殊待遇”,难掩笑脸。
“对照普通村民,我们收购贫困户的小柚果会高出20%,一斤小柚果的收购价是1元,在车间工作一天工钱也是高出40%,能有140元,加上奖补,贫困户每天在车间工作能拿到近200元工钱,如果加班时间超过4小时,就按一天的工钱算加班费。”河背村委会副主任、柚果加工扶贫车间负责人范定能说。
既当“红娘”,又送“嫁妆”。帮扶单位不仅积极引进企业与扶贫车间建立合作,还不断为贫困户发放福利,既“输血”又“造血”,让贫困群众心里更暖、底气更足、日子更有奔头。目前,扶贫车间为河背村提供了十余个岗位,有8名贫困户就业上岗,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成效。
聊起贫困户对扶贫车间的态度转变,范定能表示欣慰。“一开始他们对柚果加工不了解,都不太愿意来,我们就年年召开动员大会,并且上门为他们讲解介绍。来到车间上班后,发现就业的好处,后面两年都很积极,主动要来上班。”范定能说,看到贫困户积极主动又充满干劲,就看到了河背村的希望。
“我们真不知道这个小小的柚果还有大作用,以前都是丢弃的,没想到现在成了脱贫的致富果。今年打算再种一些可以结小柚果品种的柚树。”余天才说,自从来到扶贫车间上班,生活慢慢得到改善,去年全年的收入超过了8万元,里面有柚果被收购的收入、车间上班的工资、产业扶贫的分红以及蜜柚销售的收入。
为深入挖掘蜜柚价值,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拓宽致富门路,帮扶单位今年继续投入了30.86万元,在已有一条加工生产线的基础上再新增一条,进一步增加了村民和贫困户的收入,让柚果加工扶贫车间形成的经济效益继续辐射到周边村镇。
新机
蜜柚深加工开启“致富门”
傍晚六点,结束车间的工作,余文开没有第一时间回家,而是去了自家的柚子林。眼下,正值蜜柚开始膨大的时期,树上浑圆的柚果在绿叶中若隐若现。
“蜜柚的销售是我收入来源的一大部分,希望今年能卖个好价钱。”余文开拿起锄头开始除草。他坦言,虽然政府有兜底销售保障,但还是要用心种植、保障品质,因为蜜柚是河背村的招牌产品,一定要打响打好“梅州柚”这个品牌。
余文开所说的“招牌产品”,指的是去年河背村依托蜜柚产业,以河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成功申报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河背村把扶贫与“一村一品”结合起来,持续推进行产业扶贫,通过“一村一品”发展,进一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河背村能成功申报"一村一品",扶贫车间起了关键作用。”钟家骥说,“一村一品”是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特色、价值高、影响力大的产品。得益于扶贫车间的创建,河背村创造了蜜柚这一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从而助推“一村一品”的申报,开启了一道新的“致富门”。
据了解,依托“一村一品”的构建,河背村帮扶单位和村干部带动村民做好特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进一步巩固“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坚持好、发展好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帮扶思路。自结对帮扶以来,广州市委老干部局累计投入42.3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发放化肥、农药、生产用具等,每年邀请专家来河背村开展科技下乡,对贫困户进行种养殖技能培训,提高蜜柚产量与质量。
扶贫小车间,脱贫大作为。这是河背村扶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通过产业帮扶达到精准扶贫的生动案例。业内人士表示,扶贫车间有效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不仅为贫困户提供了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更赋予了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对于河背村来说,扶贫车间的发展任重道远。当前,因为小柚果的收购时间主要集中四五月,车间最长的开工时间也只有三个月,所以扶贫车间的发展存在一定局限。“为了保障贫困户的收入稳定,除了在车间上班,以及下半年的蜜柚收购,其余时间会安排蜜柚种植培训和指导,如果他们需要打工的话,我们也会帮他们推荐就近的工作。”刘琦说。
接下来,帮扶单位和村委会在推进项目时,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实现价值最大化。“除了第二季度的加工疏柚果,我们正在思考其余三个季度的加工项目,例如第三季度可加工黄花菜。”刘琦说,要实现长效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就要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造血”功能,突出产业带动,注重就业帮扶。
■相关
脱贫攻坚中
党员干部的“硬核”担当
“今天工作怎么样?家里的蜜柚情况如何,有没有预估产量多少?”“孩子开学了吗?家里有没有需要帮忙的?”……扶贫车间收工后,河背村委会副主任、柚果加工扶贫车间负责人范定能上前与贫困户聊起了家长里短。
自从扶贫车间创建起来,范定能几乎住在了车间。“他十分尽心尽责,一直以来都与贫困户以心换心,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困,有时候吃住都在扶贫车间,把车间打理得很好。”驻村第一书记刘琦说,去年下半年,范定能主动提出申请入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们村"两委"的党员并不多,自从帮扶单位进来后,他们围绕如何建强河背村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刘书记、钟书记,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又平凡的基层党员扶贫历程,让我很感动,所以我也想入党,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范定能说,他和村“两委”的其他干部都申请了入党。
村干部积极入党,背后是河背村注重培养和发展年轻党员带来的成效。特别是河背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都是“90”后干部,党支部班子实现了新老交替、新老搭配,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显著加强。
据刘琦介绍,帮扶单位始终把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来抓,在硬件上“强基础、抓规范”,通过升级改造村委会议室和党员活动室,购置党政书籍等措施,提高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的标准,改变以往党员活动无固定场所、活动不经常的现象。在软件上“抓落实,补不足”,推行读党章、重温入党誓词等党员教育方式,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和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此外,为建强村支部班子,驻村工作队利用换届选举契机,指导村党支部吸纳干劲足、威望高、能力强的年轻党员为支部委员,并注重培养和发展年轻党员。
接下来,河背村继续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切实把握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内在联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聚焦重点,真正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
数说
◎去年底,河背村27户贫困户9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脱贫率100%
◎截至2019年底,河背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余元,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万元,比年末省定脱贫标准的8266元,高出约80%;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帮扶前的不足1万元提高到20余万元
◎河背村蜜柚种植面积达800多亩,其中27户贫困户种植面积约50亩4000多棵;2019年以来,该村蜜柚销售产值达100多万元;2018年以来,扶贫车间共收购次果110余吨,加工价值27万余元成品次柚果
◎截至目前,河背村38名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有19名实现转移就业、10名在县内稳定务工、4名实现自主创业增收、2名在村公益岗位实现务工增收,年务工创收超往年近100万元。
新闻推荐
(本文图片由景区提供)孩子们的专属节日“六一节”马上就要来了。为人父母的你,想好给孩子准备什么礼物了吗?梅州日报读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