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土地”到打卡“网红村” 省定贫困村梅县区梅南镇水美村蹲点采访纪实
●本报记者罗金良 李锦让 吴丽伶
“没想到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如今成了红色旅游的热门景点,络绎不绝的游客让村民鼓起了钱袋子,更让我们摘掉了贫困村的穷帽子。”眼前,拔高嗓音、兴高采烈说着话的是梅县区梅南镇水美村党支部书记罗苑华。提及村里的变化,罗苑华恍若打开了话匣子,村里的一串串变化经由他的描述在我们眼前活现出来。
贫困村甩掉穷帽子
红土地生出网红脸
走进水美村,村里“一片红”——红色元素随处可见,舒适美丽的村容环境令人心之向往。“路扩宽了、路灯亮了、村庄美了、公交通到家门口,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当初嫁到水美村被同学嘲笑了好多年,如今他们反过来羡慕我住在颐养晚年的好地方,儿孙也更愿意经常回来。”年近七旬的村民罗秀霞自豪地说。
90多年前,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的成立,让水美村载入革命史册;90多年后,作为省定贫困村和红色村,水美村在省、市、区和对口扶贫单位广州市委统战部的大力帮扶下,坚持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发展产业,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打响了红色乡村游的金字招牌,在脱贫攻坚这场必打必赢的战役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9年底,水美村47户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脱贫率100%。
“以前村民们搞养殖种植都亏了钱,打击了发展的积极性,又因为交通条件制约,根本没考虑红色资源可以"变现",水美村就这样戴上了穷帽子。”罗苑华告诉记者,而如今不一样了,精准扶贫后人气都旺了,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水美村成为爱好乡村游的市民打卡的“网红村”,整个假期前来休闲度假的市民让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
一个党员带十家
十个党员遍地花
“你们最近养的鸡怎么样?天气热了要多注意观察。”党员姚进又来到鸡舍与贫困户交流。这样的一幕,在水美村开展“一个党员带十家,十个党员遍地花”党员结对帮扶后经常出现。
为帮助水美村顺利脱贫,扶贫工作队在系列走访调研后确立了党建引领、党建扶贫齐头并进的思路,最大限度发挥其红色效应。“我们组建了4个党员服务团队,对全村进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为村民服务,不少党员还带头"试水"扶贫项目引导贫困户参与。因为党员起了表率作用,不少村民主动让出土地给村里建设用。”梅南镇党委副书记古盖立说。
在党建引领下,水美村干群干劲十足:道路拓宽改造、视频监控设施和200余盏路灯安装、党群服务中心、同心光彩桥、小型水利工程、候车亭、统一战线同心广场和污水处理池修建等民生工程相继完工,从根本上解决了基础设施滞后问题,提升了脱贫振兴内生动力。扶贫工作实现“三级跳”:从省定贫困村到新农村示范村再到现在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省红色村基层党建示范村。去年12月,水美村还顺利通过了全省“红色村”验收。
看到村子一天天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村民们从最初的“等靠观望”到主动参与,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村容村貌,主人翁意识大为增强。“看到干部们这么用心帮我们搞好村里环境,我觉得自己应该出点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于是去河边捡了鹅卵石在村道旁做花池,不花钱也能为美丽乡村作贡献。”脱贫户杨益青说。
从睡猪栏的穷小子
到住新房的水电工
“书记,你们来啦!快看,我的两层半新房正在装修,很快就能搬进去了。要不是你们的帮扶,盖房子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这辈子估计都要睡在猪栏里。”脱贫户冯林钊热情地领着记者一行参观他即将入住的新房子。可谁能想到,眼前这位有房有车的壮汉四年前还在为温饱发愁,一身的债务更是让他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
早年外出务工的冯林钊,不得不回家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一家四口挤在猪栏改造的房子里。勤快的他倒也没闲着,回乡后开始养猪和鸡,没料到赶上行情不好,将家里的积蓄全部赔进去了还欠下不少债,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那时候真的苦,家里没收入,老人治病要花钱,孩子小还要人带,自己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冯林钊回忆道。
在深入走访了解冯林钊的情况后,扶贫工作队与村干部商议,结合实际情况为他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鼓励他学习技术来谋生,同时发展种养殖。经过培训后,水电工冯林钊上岗了,从做村里介绍的活慢慢发展到自己到外承包。尝到甜头后,他为了拓展业务还买了车,带着同村人一起干活,成了小小的致富带头人。“要不是干部们的帮忙,我哪有今天的好日子过,现在有能力了当然要想着村里人,共同致富才是真的富。”冯林钊笑着说。
看着冯林钊摆脱贫困,大步迈向幸福生活,扶贫工作队也为他感到高兴。“精准扶贫就是要因人施策、对症下药,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搭桥铺路。”水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袁泉感慨道。
驻村以来,扶贫工作队队员常常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谈心,倾听诉求掌握一手资料,召开专题会议,逐户逐人研究讨论,建立“精准脱贫信息卡”,发挥党员结对帮扶的作用,实行网格化帮扶,坚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真正将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扶贫秘笈“红+绿”
“造血”注入新活力
红是水美村的革命底色,绿是水美村的生态美色。在帮扶工作中,扶贫工作队和梅南镇政府以“红+绿”模式盘活该村的资源。
“水美村拥有宝贵的红色资源,除了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旧址外,还有军事政治学校、兵工厂、练兵场、战壕、红军栈道、哨所、纪念碑等。我们对这些革命旧址进行修复,使其成为脱贫致富的新"引擎"。”古盖立说,此外,还通过“红色村”项目支持红军客栈、红军茶、红军餐、红色土特产等红色生态富民产业发展,打响了“水美鸡”“水美百香果”“水美蜂蜜”等品牌,进一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在绿色发展方面,水美村最宝贵的生态资源就是水。由于水美村的水质好,一个偏远小山村竟然吸引了华南乃至全国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基地落户该村。在水美村这个年产值上亿元的龙氏观赏鱼养殖基地内,一条条身姿曼妙、色彩斑斓的观赏鱼正在水中畅游,二楼的电商直播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负责人李龙开介绍,这是基地紧跟潮流,计划通过5G直播来开拓新市场。“这个基地相当于我们的扶贫车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难题。”袁泉说,脱贫还得靠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已投入60万元帮扶资金到该公司,每年分红10%的一半分给贫困户,一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助力水美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扶贫工作队有了更科学的谋划布局。“我们撬动各类资金规划建设水美村产业园,包括红军绿道、热带鱼养殖示范基地、生态果园体验采摘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等,建成后将成为水美村脱贫不返贫的持续动力。”袁泉指着示意图告诉记者,目前,光伏发电、“红色驿站”店铺租金、肉牛生态养殖等项目都增加了贫困户稳定的收益来源。
多元产业的发展,也让村民们喜在心里。“村里有这么多产业,我找工作都不愁了,每年仅务工收入就有2万元,再加上年底分红,家里的生活有了保障,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脱贫户曾燕有了盼头。通过发展特色种养、红色旅游、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水美村精准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实现“扶有所产、产有所销、销有所获、民有所得”,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5000多元发展到现在的14000元,以前微乎其微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如今每年也有近10万元进账。
记者手记
在水美村的蹲点采访中,记者在主动捡石砌花池的杨益青和从负债穷小子到水电包工头的冯林钊身上,深深感受到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首在扶志、重在扶智,才能拔掉穷根。“志智双扶”不可能一蹴而就,水美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水滴石穿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实效,政府帮,群众干,先富带后富,幸福美好的生活终归会到来。水美,顾名思义: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奔康路上看老乡,水美明天更春光。
新闻推荐
梅州市文明办开展2020年第一季度“梅州好人”推荐评选活动 梅县区一人与一集体获评荣誉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展示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广泛动员全市群众支持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