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里古驿道感怀
一湖碧水,四方胜境,冬阳之下,水光潋滟,古镇三河,使人流连。大埔境内三河坝位于梅江、汀江、梅潭河交汇处。三河之水,由此汇入韩江,三水汇一,蔚成奇观。此地是著名的“三河坝战役”所在地,这一经典战役,使古镇三河名闻天下。这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便是余里古驿道的起点所在地。
在崇山峻岭中,险峻的古道跨过幽深溪涧,穿越翠绿竹林,蜿蜒在芳草遍野的山坡上,古朴中透露灵秀,粗犷中带有典雅,平添了不少风韵。如此安谧的画卷,令人难以将如今的古驿道与其人来车往的繁忙往事联系起来。抚今追昔,踏寻前辈留下的足迹,翻开历史的幅幅卷轴,呼吸洁净如洗的清新空气,感受恍如隔世的巨大变迁,我心中不禁波澜起伏,浮想联翩。
我们踩在铺满枯叶的道上,跟老树枯藤擦身而过,小心翼翼地徒步行进在陡壁悬崖间。忽然,一群小鸟受惊吓,扑棱棱蹿了起来,掠过树林,飞往远方。越往深处,行走越艰难,我们驻足此地,稍事休息,感慨万千发自肺腑,涌上心头。
余里古驿道依山傍水,修筑颇为艰辛。为了水陆呼应,便于搭客载货,山陡林密、草深路险的古驿道沿山顺河一路逶迤延伸。先人沐风栉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拓土开荒,遇崖挖石,见山凿壁……迢迢水,难阻徙心;漫漫路,不移志向,凭愚公移山之精神钻通捷径,方才成就古驿道之雏形。
古驿道是村道,是底蕴深厚宜观光的文化路。以余丰亭为起点攀爬这条古道,但见四周重峦叠嶂,山道崎岖,古藤、茂林、翠竹随处可见,目之所及是片片绿树,连绵山坡及碧翠菜田镶嵌其间,摩崖石刻偶有出现,沿途仙人泉、禄锋亭、仙人脚印、余里塔、快英桥、水口宫、伯公龛、红军战地医院等自然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星罗棋布,植被疏密有致,景色宜人,众多村夫野老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流传于民间,不啻为脍炙人口的好典故。
古驿道是民道,是财源广进达三江的致富路。这其中,还有个长达700多年历史的古窑址群位于余里村水口山尾陲。彼时水道不畅,交通以陆路为主,山多谷深的古驿道应运而生,成为当地人与外界往来的重要载体。商贸路线决定它的存在价值,百年前,一批批包装完毕的青花瓷通过余里古驿道辗转运输,陆续不断地输送至世界各地。曾在海外出土的青花瓷标本,便来自这个隐匿大山之中不起眼的村落。如今踱步在历经沧桑的石板路上,道上尽是被磨滑的石块和写满苍凉的苔藓,前人辛苦烧制和搬运青花瓷的场景如电影片段一般历历在目,闪过脑海。
古驿道亦属官道,是人才辈出通四海的青云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河曾设守备、查关、缉犯的巡检司和三河驿站、递运所;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筑三河城,衙役常往返古驿道,徒步传信递书,不少书生经古驿道考取功名,此地曾诞生很多文官武将。建国后,古驿道亦走出了许多踌躇满志为报国的人才。
古驿道还是要道,是大众奔波操劳求生计的生命路。为了养家糊口,含辛茹苦的挑夫走贩不惧艰难险阻,在前不着村,后不搭店的荒山野岭星夜兼程,来回奔忙,将山货源源不竭地输至外地。商贩们又从潮州饶平等地购进货物,肩扛背驮,夜以继日,跋涉返回。夜幕降临,他们歇脚在简陋的客栈里,换来一顿温饱、一宿安眠,免却风餐露宿之苦。天明登前途,养精蓄锐后迎着朝阳再次挑担上路。昔日行路难,泥流咆哮,山谷阻挡,每逢摩肩擦过时,道旁树上缀满的雨露纷纷掉落,濡湿商贩衫裤。如遇滂沱大雨、山洪暴发,行者生命堪忧,更为担惊受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路旁小栈的断壁残垣宛在,掩映在枯藤芒草内的遗址,幽幽诉说着当年在此演绎的故事:有人途中受伤,有人半路发病,有人酷热倒地,有人饥渴昏迷……可大家仍前赴后继,争相踏出谋生之路。余里古驿道见证了繁华与辉煌,也铭刻了艰辛与苍凉,却沉默无言,始终以观者的低调姿态,铭刻走卒小贩、商客樵夫的匆匆足迹,并珍藏起一切。
岁月尘埃掩埋了昔日衣衫,历史风雨暗淡了昨天风采,梅大高速的通车和大潮高速的建设,让日渐荒凉冷落的余里古驿道增添了人气。余里古驿道是一枚历史的珍贵标本,尘封的华章虽已褪色,但勾起的是人们对灿烂往昔的追忆,和对今时今日古镇美好明天的展望。而今重走铺满历史厚重沉淀的古驿道,恍若踱进一段远逝的风云岁月,更让人由衷感叹文明发展传承的天翻地覆。
(昆之子)
新闻推荐
4月12日,美国留学生小美(化名)在解除14天健康观察后,回到了河北老家。在老家继续健康观察的她,分外想念住在增江街健康观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