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廉吏何探源故居

梅州日报 2020-04-11 08:51

何探源故居太史第占地面积小,风格简朴。

何探源故居,名太史第,位于大埔县大麻镇恭洲恭下村新老楼,由何探源建于清咸丰年间。太史第坐西南向东北,依山而建,筑于山麓,虽处深山,然西距韩江直去七百米,乘舟出行亦无不便。

何探源,清咸丰己未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当地名人,大家尊称其为“翰林爷”。《梅州进士录》第177页、《大埔进士录》第249页、《民国大埔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等载:“何探源(1817-1871),号秋槎,字衍明,又名兆星,排行第二,恭洲人。自幼天赋聪明,七岁能吟咏,九岁应童子试,十二岁作《鹧鸪赋》,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中举人。清咸丰九年(1859)己未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清同治元年(1862)起任韩山书院主讲,因襄办潮州防务功成,得朝廷赏花翎五品顶戴。同治七年(1868)戊辰回京散馆,改七品知县,选补四川阆中,九年(1870)钦加四川同考试官,尔后转任开县知县,政绩卓著。同治十年(1871)卒于官,年五十五。”

太史第建筑为两堂两横结构,硬山顶,面阔24米,进深15米,占地面积436平方米,砖木瓦构筑,一大门二小门以出入。大门廊长八九米,立两根方石柱,承托廊架。檐梁上有狮子木雕及雀第构件,门额黄色墨书“太史第”匾,门面墙壁有素绘人物故事图案。步大门而入,见天井四正宽阔,通风采光好,上下堂布置简约,上堂悬挂翰林院牌匾尤为耀眼,上刻“咸丰己未科钦点翰林院臣何探源恭立”。太史第,2009年被列入大埔县重点保护特色民居,2010年被列入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

何探源为政有声,为官清廉。其中年登科,书院主讲六年,晚年远赴川蜀阆中、开县知县。初至阆中,即在县衙大柱亲题一联“清慎勤三字铭心,唯恐清而不明,慎而不决,勤而不能持久;情理法一官在手,须知情有可原,理有可恕,法有可为变通”以表勤政廉政之志,百姓观之而感动。任内果如其言,如《民国大埔县志》所记“劳瘁属疾,犹日阅案牍,听断不懈,至秋病剧,卒于官”,可谓勤政,以致卒于任上。县志又有“卒后不名一钱,邑人士敛赀赙之,子邺华得扶榇归”句,表明其为官清廉。从故居建筑来看,何探源虽高中进士,贵为翰林,所建太史第占地面积仅有七分地,除梁间作些必要雕画外,处处显得简朴,实用为上。乡邑奉何探源为勤政清廉之典范,为其立坊表赞,《民国大埔县志》卷五营建志坊表有载:“大麻甲南坑大岃上,清咸丰己未年建有翰林何探源坊表一座。”

何探源早负才名,著述亦丰。其体虽清癯,而言论风发,胸无他好,唯嗜吟咏,任知县公余,多有诗作,且常与人唱和。著有《咏梅山馆诗集》三卷,律赋试帖各二卷,《抚像轩诗钞》一卷,《前北游、续北游诗钞》一卷,《大埔新乐府》七章,今存诗歌四百余首。何探源亦工于联对,今存联六十余对,为滕王阁、韩山书院、三河佛顶寺撰联尤为出名。

新闻推荐

大埔一老屋发现“野猪炮” 公安安全销毁解除隐患

本报讯(记者张爱飞通讯员陈伟东吴健凯)日前,大埔公安组织专业爆破公司在高陂镇一空旷地带安全引爆2枚“野猪炮”,及时消除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