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为抓手,推动“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 乡村美如画 幸福笑颜开
筑牢农业安全生产防线,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梅州市农业农村局宣
●本报记者张柯陈思杰
傅思林刘润涛
摄影记者吴腾江
通 讯 员肖铭浩陈裕锋
寒冬料峭,走进蕉岭乡镇寻常巷陌,依然是花开绿意浓,沿途屋舍俨然,街道干净整洁,栽着冬种作物的乡间田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4年,该县三圳镇入选首批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为根本指引,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积累诸多有益经验。6年间,梅州市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不仅实现从“1到7”的量变,更是一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持续推动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质的飞跃。
在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基础上,今年,梅州市又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镇、村创建,重点推进沿交通线、沿省际边界线、沿旅游景区、沿城市郊区“四沿”示范带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以点带面、连线成片,走有梅州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梅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环境美
“盆景”变美景乡村化身“大景区”
走进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眼前错落有致的客家古民居,乡野趣味的农家民宿,花草依依流水潺潺的生态景观,即便冬日冷风也阻挡不了游客来此寻觅田园诗画的热情。“现在村里铺上了柏油路,景色美了、游客多了,越来越热闹了。”北塘村村民、78岁的杨叔开心地说。
改变,是从西河镇被列入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项目、北塘村成为主体建设村之一开始的。按照“南宋古村,艺术北塘”为发展定位,北塘村沿路沿线建筑风貌实施提升改造,对废旧猪栏旱厕杂屋等进行清拆,对老旧村道路网进行完善,并成功引进一批企业,打造了集文艺创作、休闲娱乐与种植采摘为一体的北塘乡村旅游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西河镇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将山、水、田、林、路、房、文化、产业等各种元素融入总体规划,以漳溪河为主轴线,打造“五村绕漳河”的美丽“大景区”。至今,该示范片已投入资金1.57亿元,完成了法治文化园、民俗文化广场、村道连接线、滨水绿道、污水自理、绿化亮化等57个项目,并发展了2个国家3A级景区,打造了法治文化园、北塘美术馆、美客美庐民宿、黄堂小学客栈等旅游项目,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2万多人次,带动消费1600多万元,产生经济效益200多万元,直接解决就业人数230多人,带动就业400多人。近年来,大埔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广度,将五村联动提升为十村联动,立足“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的定位,让农村成为宜居的美丽家园、休闲旅游的景区。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科获悉,目前,全市8个县(市、区)形成“7+1+12”的示范典型格局(即7个省级连片示范工程+梅江区西阳镇的贫困村连片示范建设+12个“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覆盖56个行政村,惠及43221户189623人。与此同时,持续推进连线连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工作,推动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全域美”转变。
产业优
“点”绿成金乡村发展后劲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环境美起来的同时,经济也盘“活”了。
今年国庆期间,平远县石正镇西湖村围里河段一处“水打坝”走红网络,每天都有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南台山下,石正河清澈如鉴,宽敞的河道间,清泉跌水成景,两岸人流涌动。由于近期降温,游客多在亲水步道闲庭信步,或聚在坝上远观青山秀水的景色。
这是平远县石正镇打造乡村振兴连片示范的生动实践之一。启动连片示范建设以来,该镇突出党建引领,以环境整治、产业支撑为抓手,选取石正河沿线的安南、安仁、坪湖、中东、马山等5个村串点成线,做好“水文章”,激活生态产业潜力。“近年来,我们结合石正河中小河流治理,关停了沿河全部100多家养猪场,使水质从劣到优。此外,政府还出资回购石正河上游的两座小型拦河电站,更好地做好水生态调节。”该镇党委书记姚蓝告诉记者。
环境好了,也吸引更多人走进当地了解接触更多优质产品。通过实施五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该镇以龙头企业和南台森林康养小镇建设项目为带动,使得马山村梅片树、安南村红薯、安仁村有机花生、坪湖村手工陶瓷、中东村温泉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得到进一步壮大。而南台山森林公园也正围绕南台山森林游览区、森林拓展运动区、娱乐休闲区、森林养生区、客家民俗与农业体验区、康养服务区等功能布局,推进南台森林康养小镇项目建设。
乡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基础。位于兴宁市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片的兴宁市龙田镇,将新添一座规模化的金鸽养殖基地。该基地坐落于示范片建设主体村、省定贫困村羊岭村。“项目建成后,养殖规模将是目前的3倍,年出栏量达到600万只。”站在新基地的建设工地上,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伟波告诉记者,在企业扩大产能的同时,该产业的带动能力同样也在扩大。“以产业帮扶的分红收益为例,2017年是30多万元,预计今年可以达到100万元。”
羊岭村贫困户王胜强就是受益人之一,“去年拿到了7000多元的分红,今年预计也是在7000元以上。”记者获悉,还有一部分农民通过到基地就业,学习掌握养殖技术,并逐渐转型为专业的养殖户,走上致富路。合理的开发利用,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筑牢美丽乡村产业支撑,让一批像羊岭村的“弱村”“穷村”有了发展引擎,开启“后队变前队”蝶变转型。
乡风好
家园有新貌机制保障在护航
精致高效农业基地内绿意盎然,观景台、木栈道、瓜果长廊在周围相互映衬,一栋栋修缮一新的客家民居分布于乡村美景之中……在兴宁市龙田镇金星村、龙盘村,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开展以来,这里的巨大变化令人惊叹。
“我们通过开展"小节点、微改造、大民生",以点带面带动新农村建设。”龙田镇常务副镇长刘宇辉说。站在龙盘村岭下小广场,他感叹道,几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如今已成为村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除此之外,该村已建成了岭下停车场、篮球场、林荫游园等景观节点和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公厕、岭下大道等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乡村“颜值”不断提升。
美丽的乡村图景得以实现,离不开干部群众的共同参与。家园越来越美,更增加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提升了荣誉感。村民袁召文便是其中典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从不理解不支持,到带头帮村里干水泥活,还主动捐款支持建设。此外,村民罗天红家境相对困难,但毅然捐款两次支持家园建设,成为当地的美谈。为了长效保持美好环境,龙田镇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最靓屋夸”评选活动,引导村民动手清洁家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特别是我们还创设了"周四环境卫生日",干部和群众每周都会主动到公共区域清扫卫生,形成了特别良好的氛围。”刘宇辉补充道。
五华县在推进省级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打造一支干事创业高素质的镇村干部队伍,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领村风民风持续向好。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三清三拆三整治”、社会保障等工作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以钟汉清、曾运金为代表的好人、好事,以良好的村风民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既要“建得好”也要“管得好”。
在梅州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农民主体、激发动力同样被摆在重要位置上。“通过组织开展相关评选活动,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建立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真正让村民投身到美丽家园建设中,参与村内环境整治和村庄公益建设中,让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唱"主角"。”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小链接
梅州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分别在蕉岭县蕉城镇三圳镇、梅县区雁洋镇、大埔县西河镇、兴宁市龙田镇合水镇、五华县转水镇、平远县石正镇、丰顺县留隍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曹优生通讯员谭振宁钟洁)梅州市日前印发《梅州市“信易游”工作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梅州市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