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三江浴血战 巍巍丰碑照后人 广东省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血色三河》在梅州首演,用艺术传扬苏区红色精神

南方日报 2019-12-11 06:32

《血色三河》剧照。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我想把生命活成一首歌,歌声拥抱前程似锦的国……”华灯起,歌声响,起义军将敌军浮桥炸掉的那一幕,让来自梅州大埔县的观众陈国伟流下了眼泪。“三河坝故事我早已熟记于心,如今看到它在舞台上的呈现,依然每一幕都是感动。”

12月5日,广东省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血色三河》在梅州首演。气势恢宏的舞台、深入人心的唱词、真情实感的表演,把观众带入了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三河坝战役,现场的掌声不绝于耳。

一部歌剧讲述一段故事,一段故事传唱一种精神。《血色三河》生动深刻地还原了曾经发生在梅州这片革命热土上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发展,擦亮梅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名片,让更多人关注梅州、了解梅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一部歌剧再现客家儿女浴血奋战的豪情

首演当晚,寒风夹杂细雨,室外温度骤降至5℃,却难挡观众前来看剧的热情。距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梅州亮胜艺术中心的剧场内陆陆续续坐下了不少人,等待《血色三河》的开场。

晚上8时整,剧场灯光暗下,舞台亮起,幕布徐徐拉开,一场有血有肉的民族歌剧,为观众带来一场高水准的视听盛宴。该剧讲述了共产党人特别是客家革命先烈在三河坝战役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奋战的故事。在现场,记者看到油画般的质感和历史厚重感把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彰显得淋漓尽致。

为何选择三河坝战役作为广东省首部民族歌剧的题材?

《血色三河》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谭颖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谭颖表示,梅州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全有能力来创作这部民族歌剧。他希望通过民族歌剧的形式,发挥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讲好梅州故事,讲好三河坝的故事,通过把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还原于文艺舞台之上,将历史史实、英雄人物、红色文化宣扬出去,彰显梅州的文化自信。

梅州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全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三河坝战役在梅州、乃至中国革命和军事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滔滔韩江,巍巍笔枝尾山,见证历史丰碑。92年前,在大埔县三河坝,一场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战役打响,由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一部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三昼夜。在朱德、陈毅的组织和领导下,这支部队最终与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井冈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组成部分,成为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基石。

92年过去了,硝烟不再,故土依旧,红色基因也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传承。

“歌剧的舞台展现力、震撼的视听效果,能代表人们内心的热望,以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再现客家儿女浴血奋战的豪情,诠释三河坝精神及其丰富的内涵。”谭颖说。

观众们看完《血色三河》,纷纷表示整部剧有历史关头信仰的抉择,有感人至深的亲情,有生死与共的友情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爱情,丝丝入扣,精彩纷呈的剧情反映了革命先烈追求理想的初心和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红色精神,更加表达了客家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

一段故事两年打磨只为还原真实历史

《血色三河》全剧120分钟,完美演出的背后,是创作人员历时两年的倾力付出。

“该剧自2017年8月着手策划,近十次专家研讨和重大修改,主创团队先后赴三河坝进行实地采风。”编剧陈晓琳说,该剧的故事以三河坝战役为背景,充分体现出客家儿女在理想与信仰、亲情与爱情、生死存亡的抉择中,坚守信念、勇于担当、誓死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故事有了,怎么演?怎么唱?怎么呈现出最好的舞台效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更好地演绎这段故事,整个主创团队下基层体验生活,不断精心打磨。

作为一部红色革命军事题材的民族歌剧,全剧70名演员均被安排到军事基地接受正规训练。“当时是夏天,我们就在烈日下站军姿,反复练习队列动作和战术动作。”在剧中饰演如心的陈婷霞说,虽然她在剧中没有涉及到军人的戏份,但还是跟随大家前往军事基地,一起感受现场的气氛,以便能更好地演绎角色。

“我记得当时有30名群演是艺术学校的学生,都是"00后",个个都细皮嫩肉,一天的训练结束后,都晒脱皮了。”陈婷霞回忆道,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即使是群演,都十分敬业。

今年10月份开始,剧组开始了“魔鬼排练”,每天3班倒甚至4班倒,排练时间长达12小时。“每天不停地排练,在舞台上跑啊跳啊,都把我的肾结石给跳出来了!”饰演谢啸天的潘锡岳说,民族歌剧需要边唱、边跳,十分消耗体力,每天结束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创作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血色三河》在音乐、舞美、场景、道具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充分的准备。因此,“很真实”“很震撼”“很感动”是许多观众观看《血色三河》后的评价热词。

歌剧首先是听觉的艺术,大幕还没拉开,序曲就已经奏响,给予观众关于这部作品的最初印象。因此,音乐是一部歌剧的“根”与“魂”。该剧作曲、音乐制作人谢鹏表示,全剧45个唱段,总时长达到90分钟,占全剧时长的四分之三,剧中普通话与客家方言结合,通俗易懂又富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采用了全息投影技术,震撼的舞美效果让观众频频称赞。“我们提前10天进场布景,为了更加真实,剧中的道具、服装、场景都是按照1927年的军事标准1∶1还原。”王焱说,剧中仅道具枪就有70多支。

一种精神打造推动苏区振兴发展精品力作

“演出很成功!”“有现代元素,也有客家元素。”“我觉得《血色三河》可以成为梅州常态性演出剧目。”首演次日上午,梅州举行地方戏剧振兴发展学术论坛暨民族歌剧《血色三河》剧目研讨会,参会专家对这部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于一体,具有客家特色、广东气派、时代气息的民族歌剧。

“能参演这部剧,是一次尝试和挑战,同时也给予我们山歌剧演员又一次成长的机会。”潘锡岳说,与客家山歌剧相比,民族歌剧集歌唱、对白、舞蹈、音乐于一体,这部民族歌剧的打造,从一个演员到一个团队,再到一个文艺乐团,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带动作用,对整个综合能力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据介绍,全剧70名演员均来自梅州,没有一个外借演员,其中10名主演均来自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州的文艺人才、艺术氛围等方面具有优势,梅州山歌剧团的水平非常高,可以媲美国家乐团的水平,他们有绝对的实力把这部民族歌剧做成精品。”谭颖说,希望通过这部剧,能为梅州留下人才、留下作品。

业内专家表示,《血色三河》充分挖掘梅州红色资源,以“三河坝战役”为题材,展现了三河坝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客家革命先辈在三河坝战役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当前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据悉,该剧不仅是广东省、梅州市今年文艺创作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梅州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会议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兴发展地方文艺工作,宣传推介客都红色资源,推动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打造的精品力作。

今年来,梅州抢抓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在梅州市召开以及建设粤港澳人文湾区的重大机遇,全力打好红色牌,讲好红色故事,拍摄制作了大型文献纪录片《从三河坝到井冈山》、电影《生死坚守》、民族歌剧《血色三河》等一批红色作品,依托梅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标准,既突出了经典传承又实现了创新发展,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

■链接

《血色三河》简介

该剧以著名的三河坝战役为背景,分为起义、还乡、重逢、智斗、义举、浴火、舍身、幸福八个篇章,讲述的是1927年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之后,起义军南撤广东,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追击,敌人兵力十倍于我,惨烈的战斗一触即发。共产党员谢啸天是客家人,他临危受命,与共产党员欧阳朵朵以假扮夫妻的身份先遣到家乡三河坝征船以备三河坝一战。谢啸天带着欧阳朵朵中秋之夜回到家中,竟然遇到了自己的兄长国民党特派专员谢怀烈,谢怀烈是欧阳朵朵在黄埔军校时的恋人,他此次回乡的目的也是征船。一场国共双方的较量以及兄弟二人的情感纠葛就此展开。

新闻推荐

梅州柚变幸福柚:必须的! 传统乡村产业如何令农民有获得感?

曾经,柚子只是梅州人房前屋后的点缀,天生天养,但酸甜适宜的味道让当地人偏爱。35年前,有农民承包了一个老果园种上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