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关帮扶下梅州五华中洞村贫困户 实现100%脱贫

羊城地方 2019-11-07 22:35

羊城晚报讯记者危健峰报道:秋风吹,稻穗黄。眼下正是稻子秋收冬藏的季节,梅州五华县中洞村的道路旁,贫困户正忙着收割稻子,一年的丰收都写在他们的脸上。

“禾按靓,我帮你割禾。”扶贫干部黄春宇说着不太标准的客家话,卷裤脚下田帮忙割起稻子来。“你现在完全变成一个农民了。”贫困户笑着说。

在另一边,85后扶贫干部罗继亮登上了屋顶,正在为贫困户危房改造当小工,汗水湿透了衣服,在烈日照耀下,本来就显黑的皮肤显得更加黝黑了,建房子的工头邓老头说,你给我们当小工,进度快了好几倍呢。贫困户张耀华端来一杯茶水感动地说:“你们不仅出钱还出工,今年房子建好,我的两个女儿就可以回来过年了。”

“扶贫不能纯粹讲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跟贫困户建立感情。”张诚是广州海关今年派到中洞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是扶贫工作队的队长。

“扶贫单位只要肯出钱,脱贫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情。”村干部说,农村里很多人都有这种思想,他们认为扶贫干部只是走走过场、做做台账,驻村期限一到走了,贫困户又马上“返贫”。

任何方式的帮扶其实都是“外因”,关键还要靠贫困户这个“内因”。扶贫工作队走访了106户、331名贫困户后,召开了一场党员大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扶贫先扶志,扶志抓党建,党员带头扶志”。此后,还开了贫困户交流会、乡贤座谈会,劝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能在家闲着,帮助他们介绍工作,把他们从麻将摊子“解放出来”,同时邀请和鼓励乡贤参与新农村建设。

“他们是真扶贫,扶真贫。”中洞村支部书记邓小桃指着装修后焕然一新的党群服务中心说,60多名党员有了“新家”,第一书记还给党员上党课,把党课作为提高党员党性意识、思想觉悟的重要手段,解决了过去开会要误工费,不开会也不请假,会场上抽烟,对组织活动不积极,对新农村建设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贫困户老云,性格孤僻、独来独往,而且两个孩子残疾,村民与其打交道不多,每见到扶贫工作队就要钱,不给钱就去上访。扶贫干部了解老云的情况后,到他家说热心话、扶贫政策、帮他危房改造。现在新房地基已建起来,老云高兴地说:“你们海关像解放军。”为了鼓励村里青年参军入伍扶贫工作队来到大学生邓荣青家中谈心,鼓励邓荣青的父母将儿子送到部队锻炼,最终邓荣青成为村里第一个进入军营的在校大学生。

“农村没有公厕,用的都是以前的茅房。”罗继亮一进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今年6月广州海关投入26万元开展“厕所革命”,修建村里的公厕和中洞小学化粪池,改善了村里的环境卫生。“中洞村有2000多人,村里只有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广场,村民缺乏公共的活动场所。”黄春宇向单位反映这个问题后,经过努力,2018年集文化、休闲、娱乐、体育教育为一体的“穗关文化”广场正式落成,成为中洞村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据了解,自广州海关2016年进驻中洞村以来,先后完成了村主要干道的水泥硬底化、改造了村卫生站和饮水工程。

“脱贫最终还是要靠产业。”村里妇女和老人较多,如何利用空闲劳动力增加贫困户和村民的收入?扶贫工作队通过深入做工作,鼓励外出乡贤在村里成立了一家电子厂。“做的是电子原件,工序很简单,可以去村里的工厂做也可以拿回家里加工。”贫困户邓玉燕说,不用出远门在家里就可以就业,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

张卫金和邓力强是村里的养猪和养鸭大户,他们一直想扩大养殖规模,却苦于缺乏发展资金。扶贫工作队经过沟通,使贫困户与他们达成了合作,将部分扶贫资金以股金的形式,投入到两个企业中,企业则承诺按期给贫困户固定的分红或者保价收购贫困户集中养殖的猪、牛或鸭苗。如此一来,企业得到了充裕的发展资金,贫困户又有了稳定的收入。

近四年来,广州海关对电子厂、养猪和养牛三个脱贫产业投入本村省级扶贫资金共355万元,统筹县、镇扶贫资金58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600多万元,三个产业预期投资收益达到每年31.44万元,形成了显著的造血功能;同时,村集体经济从零收入增长到年均35.04万元,脱贫长效机制基本建成。至2019年8月底,中洞村共有106户、331名贫困人口脱贫,脱贫率达100%。

新闻推荐

智力低下 易患精神障碍

今年18岁的小李,小时候因为智力发育迟滞,3岁才学会走路,4岁才会简单的语言。由于小学成绩很差,经常不及格,时常被嘲笑为“傻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