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 农业跃上新台阶 发展擘画新蓝图

梅州日报 2019-09-30 11:22

梅县区金柚产业园内,工人正在包装金柚。位于广东省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的汉光超顺农旅园。

前 言

“八山一水一分田”曾是限制梅州农业发展的短板,而今,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包括梅州柚、客都米、嘉应茶、平远橙等在内丰富的农产品,打造出一张张金灿灿的客都“名片”。

七十年栉风沐雨,深刻改变了梅州市农业农村面貌。梅州市农业产业摆脱了底子薄、积累少、“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跃上了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导下,梅州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力打造“梅字号”农业品牌。今年上半年,梅州农业总产值124.52亿元、比增3.1%,农业增加值77.75亿元、比增3.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360元、比增7.7%……农业成为增收致富的“香饽饽”、投资发展的新蓝海。

深耕主业

从“向山进军”到建设“湾区大农场”

9月27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在五华县河东镇工业园正式挂牌揭幕运营,并举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市产品首发式。17辆印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LOGO的首发车队,满载新鲜蔬果出发前往大湾区市场。

今年5月,梅州成为广州设立的首批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之一,并举行项目建设动工仪式。“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各项建设全面"提速",主体工程、园区道路、冷库冻库等配套已完善。”五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配送中心集产品种植、仓储、分拣、加工、配送、检验、检疫、通关于一体,形成以五华为核心、各类农业产业园为节点的"核心+节点"建设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增国告诉记者,项目运营后,不仅辐射梅州市各县(市、区),更将打造成为粤闽赣区域及粤东地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服务平台。凡是进入该平台的产品均按照供港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供应销售。

回望来路,山高路远曾是梅州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新中国成立之初,梅州市生产条件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农业基础较为薄弱。随着1978年梅州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农村生产力有了极大提升。

1980年,叶剑英元帅高瞻远瞩为梅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梅县地区是山区,要向山区进军。”在广东省第一次山区工作会议后,梅州提出“希望在山,希望在路,希望在外”的发展战略。“当时,梅州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向山进军,耕山致富,大力发展"三高"农业,连片开发种植沙田柚,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种单丛茶,使得农业规模、产量、产值不断跃上新台阶。”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魏祥灵告诉记者。

在此进程中,梅州陆续被授予“中国金柚之乡”“中国单丛茶之乡”等称号,并被广东省树立为“东学梅州、西学高州”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典型,农业产值节节攀升,农业产业逐渐做大做强。2018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14.69亿元,比1949年增加了313.67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309.1亿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背景下,梅州找准站位,印发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份文件,提出建设湾区后方“大农场”,以供港澳标准为质量标杆,扎实推进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等。

注入动力

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全省第一

金秋九月,正是蜜柚丰收上市时。在梅县区金柚产业园内,一颗颗柚果经过糖度无损检测分选机后,将走向不同的市场。据广东十记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德仙介绍,设备根据内在含糖量及外在品相对柚子进行阶梯式分级,实现了按质定价。

柚果拥有品质“CT机”,离不开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支持。2015年,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契机,梅县区利用政策扶持资金进行项目奖补,以800万元财政资金吸引1亿元社会资本,建成了占地300亩的梅县金柚产业园,吸引了28家企业、专业合作社进驻,形成集信息化柚果交易、现代自动化柚果仓储于一体的规模化购销平台。去年,梅县区以此为基础成功申报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升级为梅州市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目前,梅州市已成功申报共计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数量位居第一,且率先在全省实现省级产业园全市全覆盖,累计获得省级补助资金6亿元。

“为做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梅州市在4月份印发了《梅州市农业农村局领导挂钩联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挂钩联系科室和联络员,帮助园区加快建设,推动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在谈到产业园建设情况时,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科科长林勇军说。接下来,梅州市还将组织全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亮牌行动”,统一规范产业园标识标志,全面提升产业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等主导产业名气。

擦亮品牌

“梅字号”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梅州走出了一条条具有特色的种养殖等产业发展新路。绿水青山中孕育出一批批优质农特产品。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上世纪80年代开始,梅州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从1970年到1989年粮食总产增加了近一倍。进入21世纪,梅州市大力引进推广优质稻、超级稻,实现了量质齐升,更诞生了“中华竹稻”,填补了竹与稻杂交育种的空白。2016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选育的华南双季超级稻攻关项目在兴宁市创造了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客都稻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市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均排在广东省前列。

在粮食生产走出了“优质”路的梅州,嘉应茶和平远橙也是声名远扬。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积极利用山地资源发展茶叶生产,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位居全省第一。嘉应茶也以鲜爽含芳、回甘生津、茶香持久等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平远橙则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目前,平远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平远脐橙”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获认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好山好水出好柚,广东梅州柚。”9月10日起,央视多个频道黄金时段出现了梅州画面,传递着优质生态、世界客都、富硒长寿等梅州元素。“希望借力央视平台,让全国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梅州柚",强化"梅州柚"品牌影响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爱东说。

为推动“梅字号”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梅州市在国家版权局完成“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专用标志登记工作,打造统一区域品牌标志。实施梅州柚市场营销“12221” 行动,推动一批批“梅州柚”搭列车北上、坐轮渡出海,扩大销售区域。日前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业精英峰会,吸引海内外茶界精英汇聚韩山,将“嘉应茶”推向国内外茶界“聚光灯”下。

同时,梅州市还实施“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三位一体品牌化战略,以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值得一提的是,在广东省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18年)中,梅州柚、嘉应茶、平远橙及客都米代表之一——蕉岭富硒稻米跻身“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其中梅州柚凭借227.5亿元的品牌价值,荣居榜首。

小故事

一位八旬农艺师

眼中的农业变迁

作为一名高级农艺师,今年81岁的江载宝见证了梅州市农业发展的历程,也曾获得“梅州市政府优秀科技工作者金梅奖”和“广东省茶叶事业发展突出贡献奖”。

在江载宝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之初,梅州市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施的都是农家肥,农产品产量低且品质单一。“那个年代饭都吃不饱,吃饭的时候往碗里吹气就有一道浪在打滚,足以证明粥是非常稀的,跟水差不多。”江载宝形容道。以茶叶为例,改革开放以前山地资源丰富的梅州,茶叶还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其他地方调入。“当时去省里开会,因为这事还被领导笑着批评过呢!”江载宝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梅州市农产品产量增加不少。“上世纪80年代,梅州市提出"统一规划、山权不变、连片开发、分户承包、双层经营、共同致富"的方针,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家开始耕山致富。当时我几乎天天下乡指导农户种植茶叶等,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引进多类优质品种,改良栽培管理,推动茶叶产量提升、促进产品多样化,茶叶也开始销往各地。”江载宝告诉记者。

如今,梅州市农业全面发展,特色农产品“遍地开花”。随着庆祝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业精英峰会的成功举行,江载宝憧憬道:“"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农业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撰文:吴丽伶 张柯

摄影:连志城 高讯

新闻推荐

“客家子弟兵” 奔赴新征程

新兵整装出发,奔赴军营建设国防。(吴腾江)平远县新兵欢送仪式上,军地领导为即将入伍的新战士佩戴胸花。(樊金赞马健)家人与新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