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红色港湾 革命热土

梅州日报 2019-07-26 10:14

平远县红军纪念园内的纪念馆一角。老人林厚洪展示其父林钦文的回忆录。平远县红军纪念园主题雕塑。 古驿道“梅州岃”。黄沙村梅平武工队旧址内的红井。仁居镇仁居村内崭新的“铭记光辉历史”墙标。仁居村串联打造“红色文化长廊、红廉教育基地”。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1937年夏,毛泽东登会昌山,留下著名的《清平乐·会昌》。其实,词中所指“南粤”即广东平远县,一片由红色精神照耀的革命宝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三进平远,帮助建立红色政权,将革命烽火尽燃这片热土,使之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至今留下88处重要遗址。在建国70周年之际,记者饱蘸着情感,赴这些遗址深入采访,深挖革命轶事,传承红色精神。

撰文:傅思林张柯丘佳溢

朱双玲林立康廖春华

摄影:钟小丰

石北火种照寒夜东石灵水立政权

“石北火种照寒夜,南台风雨接黎明。”是后人对平远革命史的高度概括。1928年,中共平远县委在东石塔下成立,县委会驻地设在灵水村毓秀书院。1929年,平远县首个乡苏维埃政府——石北乡苏维埃政府亦立于此。如今历经90载岁月,毓秀书院成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保护修缮一新,那段革命火种燎原的历史,镌刻在书本里、展板中,还有后人的脑海里。

毓秀书院建于1884年,一直作为学校使用。1927年,中共党员曾庆禄自东山中学毕业后返乡,在此教书并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成立多达40余人的石北乡农会和赤卫队,同年10月平远县委机关设在毓秀书院。1929年曾庆禄被聘为校长后,又将李巴林等一批共产党员聘入校内教书,于3月成立中共东石区委,9月成立石北乡苏维埃政府,为平远革命点燃星星之火。毓秀书院因此成为平远县革命的摇篮和指挥机关。

林宏是毓秀书院管理员,也是本村红四军后裔,他自豪地坦言,从父辈口中听闻不少那段峥嵘岁月。“苏维埃政府成立后,1930年5月14日,听闻红四军第一纵队由江西寻乌分兵平远,区委先后派曾福香等人三次乔装赴仁居联络红军,均被敌人截杀,至第四次李万钧等翻山越岭,历尽险阻才联系上。5月21日,红四军第一纵队派第一支队开赴石北,帮助当地开展武装暴动,受到群众热烈拥护,石北赤卫队迅速扩充到150人,一时打土豪、分田地运动轰轰烈烈,群众还为红军筹出近5万银元支持革命。”

红四军亲至,群众激动万分,主动参军者有14人,林宏的祖辈——林钦文、林钦才便在其中。“爷爷林钦文16岁随军赴福建等地打游击,7年后才归乡。叔伯林钦才则参加长征,任长征开路先锋二师四团政治处党总支书记,经历了突破乌江、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爬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历尽艰难险阻,跋涉万水千山。抗战期间因病伤缠身,全身伤痕达17处,被留在延安后方工作。解放后在佛山任职。”林宏说。

在林宏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灵水村坪岃顶,于“石北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瞻仰先烈。他介绍道,在红四军撤离平远后,石北苏区人民为保留革命火种,与敌人继续抗争,最终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有95人遭到杀害、逮捕或劫后受难牺牲。该纪念碑便是1957年中央人民委员会拨款兴建,以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红色港湾护红军革命星火始燎原

1929年至1930年,朱德、陈毅、朱云卿、林彪、罗荣桓等将领亲率红四军三进平远,平远作为“中央苏区的南部屏障”,发挥了“红色港湾”之作用。

红四军三进平远,两次都走进仁居镇,在这片古邑留下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日前,记者走访仁居,首先来到位于平远县红军纪念园的红四军纪念馆,查阅了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31日,红四军反攻梅城失利,实行战略转移,首进平远。11月1日,朱德、陈毅在石正连夜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总结出击东江的经验教训,并形成《前委报告》上报中央;朱德还亲到石正中学为师生作题为《要为革命读书,读书不忘革命》的演讲。同年11月13日,红四军回师闽西而二进平远。1930年5月14日,在红四军为创建闽粤赣革命根据地、巩固中央苏区,红四军在赣粤边分兵发动群众。其第1纵队1000多人在林彪率领下从寻乌挺进平远,用18天的时间里广播革命火种,开展土地革命。

仁居镇退休干部冯锡煌今年70多岁,自上世纪70年代便致力搜集当地红色轶事。他首先带领记者抵达仁居邹坊农会旧址——邹坊文祠,诉说起一段传奇:1929年,当地青年马俊任等人在此成立12人的赤卫队,想方设法为江西红军运送食盐、中西成药等紧缺物资。当时,盐是禁运品,且每人每月只能买半斤,赤卫队月月买、月月省,留着送给江西红军。敌人设卡拦截,他们就把做扁担的竹竿掏个空,将盐藏匿在内,骗过敌人。

1930年5月14日,林彪率领的红四军第一纵队分兵平远,邹坊赤卫队又赴磜头村迎接,当向导。“红军在赤卫队带领下挺进平远老县城仁居,国民党小股反动武装不知从哪听得消息,提前埋伏在仁居村麟石山阻击,敌人居高临下占领麟石山,但红四军以优势的兵力,绕过敌人的火力点,抢占对面几个山头,集中火力有力地击溃反动武装的阻击,胜利地占领了平远县城。这便是麟石之战。”讲到这,冯锡煌开怀而笑。在红四军部队转移后,赤卫队还坚持对敌斗争,为苏区红军送盐送药5年多,直至红军主力北上长征为止。

冯锡煌告诉记者,如今我们能在仁居镇看到保存良好的20 多处遗址、114条红军墙标,全是老百姓的功劳,是大家拥戴红军的体现。“家里留着红军标语,白军哪能放过?但群众聪明,纷纷将自家墙标用石灰水覆盖,冒险偷偷保存,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些"秘密"才被揭开。”

一横三纵破封锁红色古道绎传奇

来到八尺镇角坑村,徒步古驿道“梅州岃”,但见山路蜿蜒曲折,两旁花叶扶疏,脚下青石板路不过一米宽,古朴之感似与百年前无异,只有沿途一些“红色地标”简介,提醒着人们这里是红色村的新景点。同行的八尺镇宣传委员张文让告诉记者:“这看似简陋的便道,曾热闹了数百年,是先辈们赖以生存的盐米古道,在革命时期更是苏区的交通运输线。”

1929年11月,朱德率领红四军出击东江(梅州)经平远石正往江西寻乌休整后,经上磜进入八尺会师闽西,便打“梅州岃”经过,在当地留下不少趣闻。角坑村老人肖明欣回忆:“老一辈说过,红军初进村时,不明情况的村民纷纷躲进山,荷树下的肖大妹伯姆走得急,将刚打的几桶水放在地上便跑,待回村后发现水桶仍在原地,桶里的水却成了钱票。大家这才知道来的是红军,是自己人!沿途群众的东西丝毫无损。”

其实平远中央苏区红色交通运输线的全面建立可追溯到1928年。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平远主要的交通站有15个,主要线路有4条,总体呈现出“一横三纵”的走向。这些“密道”大多隐匿于山间,不少与商贸古驿道重合。

“1931年,因顾顺章叛变,从上海通往中央苏区的交通线长江线被破坏,随之湘鄂赣边交通线又被切断。此时,经上海、香港、潮州、梅县松口、平远至江西的交通线起到特殊作用,当时,革命群众组织成运输小分队和庞大的农民运输队伍,秘密输送奇缺的食盐和药品,千方百计打破敌人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其中因中行和石正的交通线贡献较大,在1931年5月被蕉平寻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分别命名"马克思路"和"列宁路"。”平远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王远明说。

从八尺圩镇驱车45分钟,才到达八尺村金溪自然村。金溪交通站便坐落在此,该屋目前主体保存完好。当地村民韩芳泰说,其大伯韩垂腾便是该交通站的重要成员之一。“我曾听父辈讲,大伯韩垂腾早年读过书,1928年便加入共产党。他经常挂名"做买卖"外出,奔走于八尺、留车之间,实是参加革命活动、联络党员、送情报和送紧缺物资。之后因被反动派"抄家",他离家出走加入了江西寻乌的赤卫队,两年后不幸牺牲。之后我爷爷也以"赤脚医生"的身份为红军送过物品。”

新闻推荐

南台岭海静 大柘马蹄悭 两位抗倭名将之莅平远诗简析

大柘古驿道旁古榕“孔雀开屏”康熙廿二年《平远县志》林国干条记俞大猷事明清官马大道之大柘古驿道遗存□叶俊新平远在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