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八年战斗在梅城的模范老交通员 追记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梅城中共地下党交通联络站站长张弢
□廖金龙江文秀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正在粤东地区紧张地进行着,有一个特别的地下党交通联络站,也一直坚持战斗在梅县县城凌风东路的生活社米店和泰康路的隆发米店,负责这个交通联络站的站长,是一个双腿严重残疾的文弱书生,他叫张弢。他从1941年至1948年先后担任中共梅县工委、梅县中心县委、潮梅特委、闽粤赣中心县委、闽粤赣边工委直属的交通联络工作,达八年之久,为粤东梅州地区的革命胜利和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入党走上革命道路
张弢,原名体康,1914年出生于梅县城东郊(今属梅江区)张家围进士楼的一个贫农家庭,年少时过继给早年守寡的叔母为子。20年代后期他就读于梅州中学,毕业后回家乡在族人开办的肩一小学任教员。刚过两年,类风湿关节炎侵袭了他,他卧床4载,整天受病痛折磨。后来病情逐渐稳定,但他的两腿膝关节已僵直,不能伸屈,也迈不开大步,只能半小步半小步地挪动,勉强可走二三华里路,成了个瘸拐的人。但是,为了生活,他克服了种种困难,重新站上讲台,继续在肩一小学任教。
张弢因常到梅城民教馆借阅书报,结识了时任中共梅县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黄芸,1937年冬经黄芸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至1940年秋,张弢担任中共梅县东郊小学党支部(包括肩一小学、周溪小学)书记,其间,他曾担任该校教导主任,主持学校日常工作,他利用社会关系聘任梅城区委或梅县中心县委的同志到肩一小学或附近小学教书,在掩护下开展工作。
八年奋斗在地下交通联络站
1940年秋,张弢开始担任中共梅县中心县委的交通联络工作,因他不能走动,只是负责中转工作。
1941年初中共潮梅特委成立,梅县中心县委撤销改为梅县县委,为了适应革命斗争发展需要,县委决定成立直属的交通支部,由县委书记直接领导,指派张弢任支部书记,成员有谢禄秀(即谢淦青)、温万兴等。张弢和温万兴同在肩一小学任教,谢禄秀则在其父与人合伙开办的生活社米店(在梅城凌风东路中段)当店员。交通支部同时以肩一小学和生活社米店为联络点开展工作,张、谢各坐镇一个点,由温万兴负责跑线,县委的信息、函件、钱物先由一个住县委机关的小鬼送到张弢或谢禄秀处,然后再交由温万兴送出,这样坚持了一年,任务都能顺利完成。1942年春,中共梅县县委对交通站做了调整,将温万兴调到白渡与县副特派员廖秋声在一起,仍担任交通员工作,梅县城内的交通支部只剩下张、谢两人,工作照常进行。
1942年6月的“南委事件”后,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遭中统特务破坏,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潮梅特委暂时停止组织活动。之后,原潮梅特委特派员林美南和特委机关隐蔽在梅县城郊乌廖沙菜园,“南委”联络员李碧山则隐蔽在大埔县,继续领导潮梅的地下工作。在艰难危急而复杂的情况下,交通联络工作显得特别重要。交通支部的组织活动不但没有停止,任务反而更为繁重,活动方式更为隐蔽,风险也更大。张弢和谢禄秀负责林美南的交通联络工作,梅县方面以张为主,谢则偏重林美南与潮汕方面的联系。为了更好地隐蔽和坚持斗争,张弢辞去了肩一小学教职,转而在梅城泰康路隆发米店当掌柜。店老板是进士楼有威望的族人,对张十分信任,这为他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不但隆发米店是交通联络站,而且进士楼也成为重要的地下交通接待据点。
不久,隐蔽在松源的南委书记方方,派梅县副特派员谢毕真奔赴梅城接林美南到松源,共商贯彻南方局指示有关暂停潮梅党组织活动问题。谢毕真抵梅后即到隆发米店找张弢,由张转知林美南,随他前往松源。平时他们和林美南的联系是通过特委机关的陈权往来传递,更多的是由乌廖沙菜园每天进城卖菜的农民(都是特委机关工作人员),分别到生活社米店谢禄秀处,或隆发米店张弢处联系,然后由他们分别处理。如果一两天内没有人,就告知张或交张处理。1943年8月,方方奉命撤退到重庆时指定的联系人吴南生,从潮汕到梅县找林美南商议恢复潮汕党组织活动,开展抗日武装斗争问题,就是到生活社米店,找谢禄秀,再由谢转知林美南,林再派人到旅店,将吴接到乌廖沙特委机关的。
1942年6月“南委事件”后直到1944年冬,中共梅县的工作一直由林美南领导,1944年冬林回潮汕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后,梅县改由李碧山领导,从此张弢又担任李碧山的交通联络工作。
在中共党组织停止活动期间,梅县有些同志疏散到外地,有的在外省外县隐蔽。张弢不避艰险与原来有过组织关系的同志保持书信联系,使这些同志通过他和潮梅党组织的负责人保持一定的联系,为1944年冬梅埔地区重新恢复党组织活动,开展武装斗争提供了有利的干部资源。
1945年初李碧山、林美南等分析,认为恢复党组织活动和开展抗日武装条件已经成熟,李碧山即命张弢以交通联络站的名义,发出函或电,将交通联络站所联系的同志一一召回梅埔地区参加工作,促成了闽粤边梅州抗日韩江纵队的迅速建立和党组织的尽快恢复,对解放战争粤东武装斗争的开展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危急中解救难友
1945年1月,生活社米店交通站被敌破坏,谢禄秀被捕入狱。为了组织的安全,张弢被安排到梅西李坑李发英的老家暂避,局势平静后才回到梅城家中,然后又泰然地回到隆发米店继续工作。不过这时少了个得力帮手,担子更沉了。谢禄秀刚被释放,张弢旋即在隆发米店约见谢禄秀,传达组织安排:暂时只和张弢联系,和同时被捕后来也保释出狱的黄波两人离开梅县。谢即到广州中山大学读书,毕业后在省外一间中学任教,这期间都和张弢保持书信联系。至1948年,武装斗争的烽火已在梅县点燃,张弢又去函叫谢回梅参加斗争,谢即回到闽粤赣边区财经委员会工作。
1945年6月,原交通员温万兴、严明等三人在丰顺县叶田乡被捕,从丰顺转解至兴宁,被监禁在国民党闽粤赣边区总指挥部的牢房里。他们三人通过亲友和张弢联系,随之就陆续接到家属和张弢发动的一些党员学生捐助的钱物、药品的接济,在监狱中的情况有所改善。此后,他们三人写了一份关于狱中斗争情况的详细报告给李碧山,11月,李碧山回了一封详细的指示信,鼓励他们在狱中坚持斗争。后来,他们三人都在党组织的营救下获得释放,继续干革命。
1946年7月,李碧山回他的祖国越南后,中共潮梅特委将张弢的组织关系连同隆发米店交通站移交给中共梅县县工委,张弢继续为县工委的交通联络工作服务,直至1948年9月独三大队政治处干部李剑锋在梅县“山方事件”中被捕叛变,李过去曾认识张弢,为预防不测,上级组织决定让张弢撤离梅县,调到香港华南分局《华商报》工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张弢自香港调回广州,安排在中共华南分局政策研究室任研究员。岂料正当发挥才干之时,却积劳成疾,患上肺结核病,这在当时属不治之症!后来,张弢被送进广东省革命干部疗养院及结核病防治医院休养治疗。但终回天乏术,不幸于1960年8月2日病逝于羊城,终年47岁,葬于广州银河公墓(现革命公墓),墓碑上刻有“张弢体康同志之墓”,并有瓷像。
张弢对革命一贯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只讲奉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养病期间,仍然省吃俭用。他还乐于助人,他每月的工薪并不高,除用30元赡养母亲之外,其余全部用于有困难求助于他的乡亲。他去世后,亲友在广州收拾他的遗物,发现只有手表一块、脸盆一个,和当时实行供给制时发的粗呢中山装一套,别无他物。
新闻推荐
南方农村报讯7月3日,受今年第4号台风“木恩”影响,丰顺县汤西镇普降大雨,河水暴涨。当天16时,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