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通往精神家园的路上 评散文集《耕读笔记》
■ 周思明
万福友《耕读笔记》是继其十年前《日月漫笔》出版后的第二本散文集。十载春秋,十载砥砺。行走、读书、写作,作者阅读人间,涉猎群书,并敲键为文,推出散文新著。
散文集《耕读笔记》,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有作者对自己从事文学社工作15年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也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工作的倾情记叙,还有对所读过的一些文学经典如《诗经》《红楼梦》《陈寅恪与傅斯年》等的体会文章,更有他对童年往事的温暖回忆、对故乡亲人的动情描述、对历史人生的回顾反思、对异乡风光的情景再现……从写作技术角度说,该书既有生动细腻的故事描写,也有文学经典的品味笔记。可以说,它是一部寓微观于宏观、人生与风物、文学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多样丰富题材、样式、情感、观念于一体的散文随笔体新作,读来给人以真切、热诚又不乏书卷气的感受。
现代作家郁达夫尝云: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读福友这本散文集可知,作者祖籍梅州,生于五华。与绝大多数客家人无异,福友祖上耕种为业,闲时也读点书,天祖、高祖与曾祖父均曾“进学”。客家人耕读传统融入作者血液,移民深圳之后,读书教学、登山旅行、喝茶写作,使得作者有感而发,遂有“片羽灵光”“读书日子”“吃饭之外”“相聚海南”“端午忆旧”“醉茶余话”“故乡老酒”“诗意故乡”“遇见杭州”等作品文章,名为“耕读笔记”,有譬喻之意,倒也凸显贴切。
福友的散文如岭南山中的泉水汩汩流淌,让你读时心静,读后安静,沉浸在属于作者自我的半亩方塘里。思绪行走在这本书营造的情境中,仿佛能看到作者沉思回味过往的身影,进而为作者的娓娓诉说所感染。
散文看似好写其实难写。说到散文,恐怕绕不开汪曾祺先生。汪老的文章,以其活泼的水乡气息、关注小人物的悲悯情怀、千姿百态的诗意表达,唱出了一曲曲清新婉转的人间牧歌,引人沉思、让人沉静。较之名家,福友的文字自有其继续努力的空间,但他对自我人生心路历程的真挚描摹,也的确真实流露了他对人间真情和故乡亲朋记忆的回味和咏叹,从而促使人们对当下快餐文化、世俗表达的反省,激发芸芸众生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检视与反思。历史是文本的,文本也是历史的,且行且珍惜,这就是福友《耕读笔记》告诉我们的肺腑之言,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这本《耕读笔记》最打动我的,还是作者描写故乡亲情的文字。虽然此类题材的书写,在许多司空见惯的散文中,都很容易遭遇到。我之所以用“遭遇到”这样的表述,是因为许多类似文章都有琐碎唠叨,令人望而生厌。但读作者这类散文,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作者出于对故乡的热爱,把老屋和老酒都写得具体而微,有条有理,有声有色。比如,书中有如是描述:“老屋为坐西朝东的"上五下五"结构,也就是连厅堂在内,上厅五个房间,四个正间住人,厅堂其实是饭厅;下厅也是五个房间,四个房间住人,厅堂用于出入;上下厅堂之间以天井相连;天井里,有三块方形大石头——每一块均60公分长,40公分宽,高度则自下厅至上厅大概是20、25、30依次递增,从下厅排到上厅作为石级,一来便于形成一个坡度缓缓过渡,好看;二来也便于老人小孩平时的行走,实用。北头上房与下房之间约20平方的地方,垒有土灶,是我家的厨房,那是我小时候常常目睹母亲施展厨艺的"战场";祖母更多的是坐在灶垄坑里不停地把柴禾伸进炉灶里去;南边是叔公叔婆的厨房;下厅进入大门后的左手边,是阿军伯一个人的小灶台,右手边是通往二楼的因年代久远被炊烟熏得有点发黑的木质楼梯。”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畴中,不少乡土散文曾经过目。恕我直言,有些乡土文字,被作者用统一的滤镜所装饰,千篇一律,面目模糊,缺乏真实与个性,读来令人生疑。福友故乡文字的不同在于,他将心灵扎根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热土,以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和笔来感悟、来抒写,他的灵魂触角深入到了故乡大地血脉,他的文字属于个体自我,也属于他者群体;他的文字带着客家乡野中清新自由空气,带着原汁原味的故土气息,因而显得自然而真挚,渐行渐远的乡土记忆,在作者的文字里重新复活,散发着真实的光泽。说这些散文蕴藉隽永也许有点过誉,但说它们能让人为之情动应不为过。
《耕读笔记》一书中所散发的质朴无华的气质,使人觉得他就像一名站在生活舞台上的歌手,是为故土所生并歌唱故土的歌者,是为人生咏叹因而咏叹人生的歌手。他的文笔和他的人一样质朴,他的散文语言具有一定的画面感,他的作品昭示我们,其实散文写作原本就是一场从故乡出发最终仍会抵达故乡的文化苦旅。这里的故乡,既是地理的,亦是精神的。某种意义上,故乡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在此意义上,作者身为一名散文写作者,从未停止对自我与世界的思考,也一直行走在通往精神家园的路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日晚,市足球文化公园足球场热闹非凡,市直机关“七一杯”足球赛激战正酣。副市长张晨前往调研并观看比赛。看到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