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加持下,新会柑传统种植区焕发新生机 会城凭借“一块好皮”产业实现再升级

江门日报 2019-06-13 08:06

绿色有机种植已经成为会城新会柑种植行业的共识,图为种植户为柑田准备豆粕等有机肥。 钟珍玲 摄 每当新会柑收成的时候,种植户都忙于进行初加工。 钟珍玲 摄 更多种植户倾向于收藏柑皮,期待道地陈皮的升值。钟珍玲 摄

开栏语

新会,是闻名海内外的陈皮之乡。新会陈皮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其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整个新会陈皮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范。为了进一步挖掘新会陈皮的故事,展示各镇街的特色,本报推出“新会陈皮镇街行”栏目,敬请关注。

从会城茶坑村凤山登凌云塔远眺,能看到一块冲积平原,连片的柑林一望无垠,数条潭江支流蜿蜒而过。

在这里,来自潭江、西江的多方丰富有机淡水资源和来自南海的含有丰富氯化物、镁盐、钾盐等矿物质元素的海水不断相互补充,在潮夕的作用下,不断淡化,形成“三水交汇”的水文奇观,凌云塔周边水系也形成了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和丰富微生物的特殊灌溉用水,这里的土壤十分肥沃。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这里是种植新会柑的天然理想之地,而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加持之下,让会城新会柑传统种植区再次焕发生机,高品质新会柑更负盛名,成为行业标杆。

近年来,依托品质优势,会城新会陈皮产业再次升级,借着创建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东风,“两岛+中心产区(即南坦岛、七堡岛以及传统种植区)”的产业布局确立,从大基地种植到全产业加工,再到大健康产业的突破,会城新会陈皮产业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

传统产区守住初心坚持做好“一块皮”

会城地区种植新会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元代会城就有种植新会柑的历史,明清时期更是盛行。梅江、天马、东甲、茶坑等地更是众所周知的新会柑传统种植区。

“现其本真,守其淳朴”,这是东甲原枝文化传承人梁活文对于新会柑种植的坚持,他总说,保护好新会陈皮的道地性,传承新会陈皮文化,是传统种植区应有的坚守。

会城东甲村自明代以来就有种植新会柑的传统,发展至清朝,更成为新会柑种植基地,出产的柑果曾被列为“贡品”。据梁活文回忆,自懂事开始,他就知道自己家里世代都涉足新会柑种植,家里的吃穿用度总跟新会陈皮有着联系。

2011年,为振兴乡村产业,会城东甲村委会大力倡议村民乡亲传承祖宗瑰宝,种植原枝大红柑。梁活文立即响应,用心栽种百亩柑田并注册“东甲原枝”品牌。行内的人都知道,要说最正宗的新会柑,还要数原种圈枝柑,“东甲原枝”所用的柑种就是新会大红柑原始品种,该品种世代在新会东甲村无性繁殖,其后代基因与原母本相同,可以说是该村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

有了好柑种,还要有好环境。对于新会柑种植来说,会城传统产区的先天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新会陈皮协会表示,以银洲湖为核心的潭江两岸冲积平原带和南部滨海沉积平原新垦区,让会城处于咸淡水交界,土质肥沃,非常适合新会柑生长,长出的柑果饱满、皮薄、油脂均衡、果香浓郁,晒过的柑皮经过陈化,陈香馥郁,药用价值高。

近年来,随着新会陈皮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城新会柑传统种植区再一次掀起新会柑耕种热潮。目前,会城新会柑种植面积超1.8万亩。对于会城传统产区的种植户来说,柑果品质好,当然是用来加工成陈皮附加值才更高。因此,他们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一块皮”。

新会柑之林会城梅江种植基地负责人叶柏林就告诉记者,虽然新会陈皮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但做好“一块皮”仍是行内人的初心,目前,会城各大种植户也更倾向于收藏鲜皮,“一般来说,除了出售鲜果、柑普茶,新会柑种植户将更多的柑皮收藏,期待道地陈皮的升值空间,这是大家的共识”。因为需求的不断增加,大型陈皮仓储服务业也在会城迅速崛起。

规模化种植打造高质量品牌大健康产业未来可期

会城天马村临近小鸟天堂,天马河沿着村居、农田而过,夏日阳光下,大树成荫,小鸟时而飞掠而过,一派悠然的乡村景象。

沿着村道一路前行,来到临近三和大道的地方,鸿宝盛新会柑专业合作社的招牌十分醒目,这个季节,这里占地100多亩的柑田已挂果。合作社负责人高永钦和一班柑田管理员们异常忙碌,因为很快又到为柑田上肥的时候了,新进的大批豆粕必须先发酵一个半月,以发挥最好效果。

“我们一直都坚持绿色有机种植,主要使用花生灰和豆粕等有机肥,每亩不会种超过60棵果树,这已经成为会城新会柑种植的行规。大家这么做,都是为了保证新会柑的品质和收成,我们要打响"天马柑"这个传统品牌。”说着,高永钦随便捧起身边一棵柑树的挂果,只见小小的青柑个个饱满,散发出柑果特有的清香。

仔细观察,高永钦的柑场排水系统分明,深沟高畦,还配有水泵和大功率发电机。高永钦笑着说,这是未雨绸缪,粗放型的种植模式俨然已经不适合产业的发展要求,更精致的高标准种植环境才是标配。正因为有这样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条件,面对今年的雨水天气,高永钦的柑场没有受到太大影响,预计依旧可以达到每亩超6000斤的收成。

目前,为了更好地保质保量保收益,在会城地区,新会柑种植已经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同时,规模化种植代表着高投入,于是,大耕户模式也成为会城种植新会柑的主流模式。以往小规模的种植散户,也纷纷结成合作社抱团取暖,借助团队的力量打造规模种植环境。据了解,会城地区注册的新会陈皮相关合作社已有30多个。

在新会柑之林会城梅江种植基地,“大基地”的概念更为凸显。电信监控、气象监测站、自动化除草机等10多种农业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水肥一体化、水位控制一体化、智能物联网等先进系统提升了基地的管理水平,产业规模化、绿色标准化新会柑种植模式展现眼前。还有南坦岛新会柑种植基地,2200多亩新会柑与大片葵林相互辉映,成为新会一景。

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会城新会柑传统产区的种植质量得到保证,梅江柑、天马柑、东甲柑、茶坑柑等区域品牌开始凸显。同时,在鲜果供应质量和数量有保障的前提下,从业者也活络心思,纷纷注册商标品牌,试水新会陈皮加工行业。目前,会城地区单纯耕种新会柑的农户已经很少,大多数农户和合作社都兼顾鲜果交易、陈皮、柑普茶、代加工、仓储等业务。

另一方面,随着大健康产业的迅速发展,新会区借助新会陈皮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迅速布局,提出建设七堡健康产业岛。目前,已成功引进中科院生物医药装备项目等一批生物医药、养生保健项目,两个国际级高层次生物医药团队进驻。同时,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谋划建设集“创新转化生物产业、重大装备产业、生物和金融产业交易”为一体的国家级生物产业“转化—创造—交易”中心,新会陈皮大健康产业未来可期。

文/江门日报记者钟珍玲

新闻推荐

安定书室:见证梅江红色苏区的历史

1954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座谈会的代表合影,前左一胡一声左二黄药眠。资料图片安定书室大门,红纸下面写有安定书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