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书室:见证梅江红色苏区的历史
1954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座谈会的代表合影,前左一胡一声左二黄药眠。资料图片
安定书室大门,红纸下面写有安定书室四字,现已被涂白。赖俊权摄
1980年胡一声(右)和梅州中学校友孙城曾、温明敬(中)在母校门口合影。资料图片
胡一声(左一)与张文(右二)等民盟同志在一起。资料图片
在梅城,有一座100多年历史的老屋,坐落在安静的街角。它阅尽了梅江区红色苏区从摇篮起步阶段到发展壮大辉煌历史,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赴后继,不畏艰难,带领着客域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它就是安定书室。
据了解,安定书室是由梅县梅南镇罗田上村坡角南非华侨胡锦华和毛里求斯华侨胡锦熙(红十团党代表胡一声之父)在清朝末年集侨资购置的胡姓公产,专门为梅南山区胡家子弟在嘉应州读书寻求上进提供生活食宿的住所。之所以取名为安定书室,是因为“安定”两字是胡氏古代的郡望名称。
安定书室在革命斗争年代,除曾作为梅县团县委筹备机关外,还一度作为中共打进国民党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的胡一声、黄超显(即黄秋耘,解放后担任《南方日报》总编辑)、何平、麦坚弥等人的临时编辑机关。
安定书室被封闭团县委组建工作受挫
安定书室位于老梅城北门凤尾阁巷,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平方米,一字型单排五室一厅外加一个天井围成的小院落。虽独立设有大门门楼,但整体几乎与相邻房舍挤挨着连成一体。
右边紧靠有“公孙三翰院,叔侄四翰林”之称的李象元家族的一座房舍;左边背靠在清朝科举考试时代,考中进士10人、举人56人的“绍德堂”新杨家族“按擦第”后面的房舍。
1927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派曾品清(又名曾衡、化名曾华)回梅县整顿团组织,并组建共青团梅县县委。此前经“四·一二”事件和“五·一二”武装暴动后,梅县党团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在兵力优势的反动武装进攻下,主动撤到了山里,与省委的联系一度中断。
当时被任命为团省委梅属巡视员的曾品清,原是中山大学的学生,与当时以教书为掩护隐蔽在梅南中学活动的胡一声(原名水庭,别号蔡若愚、何家烈等)是同学。经胡一声介绍,他住进了胡氏族人专为本族学子在城学习而设的驻地安定书室。
为了更好地恢复开展团委的工作,曾品清随即将安定书室作为团县委筹备机关,与几个秘密筹备团县委的工作人员经常在这里“接头”。或许来往安定书室的青年人较多,曾品清的团县委筹备机关疏于做好保密工作。1927年11月28日,团县委机关被国民党反动政府破获,曾品清及其工作人员温士奇、陈循昌等被捕,团县委组建工作受挫,史称“安定书室事件”。
“安定书室事件”发生后,国民党乘势派便衣队前往梅南,扬言要抓胡一声、郑天保、熊光、朱公伟等同志。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胡一声、郑天保等已暴露和即将暴露的同志,提前走上梅南九龙嶂九龙岃。
他们随即与丰顺县县委领导人黎凤翔、张春元、邹玉成、邓子龙等人在九龙岃会合,成立了“广东工农红军东路第十团”。此后,九龙嶂成为了威震敌胆的“红十团”“五县暴委”“七县联委”等农村武装革命根据地。
发生在梅江区原所属梅县土地革命史上有名的“安定书室事件”,与“枪杀王之伦事件”“扎田事件”“黄炎事件”,时间跨度短,发生频率密,对当时尚处摇篮起步阶段的梅县党团组织,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作为临时编辑机关办共产党宣传刊物
安定书室虽一度曾被国民党反动派以“共产党逆产”的罪名封闭、占用。但不久后,书室被南非华侨胡秀文(即胡壬喜之子、胡一声义父)和开明人士交涉赎回,同时凭着它在老梅城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优越的人文环境,仍然被许多红色组织看中作为对外联络的窗口。
胡一声女儿胡丽娜根据其父亲留下的原始材料整理的《胡一声传奇故事》中便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韶关沦陷后,通过乔冠华留德同学赵一肩等人的关系,胡一声打入了国民党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并任上校副主任,协助编纂委员会少将副主任张铁生(曾任中共旅德支部负责人,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担任军委会政治部三厅中将参谋)主持、主编、出版、发行《新建设》《教育新时代》《学园》《阵中文汇》等被世人誉为“浓黑中的几盏灯火”刊物。
胡一声、黄超显(即黄秋耘,隶属中共军情处,出任编纂委员会中校,解放后担任《南方日报》总编辑)、何平、麦坚弥等人便“拿着国民党薪饷,办共产党的宣传刊物”。
1944年底,韶关沦陷,编委会人员被冲散。在胡一声的安排下,黄秋耘又与少数编委会人员,历经周折绕道江西到了梅县,住进了安定书室,并以此为“编纂委员会”的临时编辑机关。编委会的行政工作由胡一声负责,胡一声的亲属朱权华、胡均源等人帮助日常事务工作,《学园》《新建设》等刊物继续出版。
不久,国民党宣布“编纂委员会”暂停活动,不再发放经费。此时,胡一声再次挺身而出,设法开辟发行渠道,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做到收支平衡,《学园》《新建设》等向社会上进步青年进行民主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刊物,才得以正常运作,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后,胡一声等人办的刊物得到了“编纂委员会”主任许崇清中将(中山大学校长)、副主任张铁生少将的夸奖。
筹建梅城联络点孕育红色革命种子
“编纂委员会”梅县临时编辑机关成立的同一时期,胡一声还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筹备工作。据《胡一声传奇故事》和《胡一声诗词选集》的注释,此时的梅县籍党外人士和未暴露的中共党内人士,如李章达、李伯球、张文、陈慰慈、杨逸棠、陈启昌(陈劲军、陈炳传)等均齐聚回梅城。
当时,东纵司令部尹林平政委转周恩来的密电,指定胡一声负责以兴宁、梅县为据点,帮助筹备中国民主同盟建立南方地区组织。因杨逸棠的家也在元城路“铁汉楼”就近的杨屋,胡一声便将“编纂委员会”临时编辑机关驻在安定书室,安定书室自然成为民盟的一个联络点。
这一事实在30年后的1975年,杨逸棠写给胡一声的一首《长夜行》七律,以及胡一声读杨逸棠诗后、感酬逸棠、伯球、克辉、雄亚、素霞诸友的诗,还有所附丘克辉、钟雄亚的诗中,都可以得到验证。
经过一段认真细致的筹备工作,中国民主同盟东南干部会议召开了。会议推荐李济深为主席,张文、丘哲、李任仁、何公敢为副主席,李伯球为组织部长,陈启昌为副部长,胡一声为宣传部长,杨逸棠为联络部长,组成“中国民主同盟东南总支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三省),亦即后来的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部。
笔者认为,安定书室被诸多红色组织选为联络点,一方面因为它是胡姓青年追求进步的求学住地,人来人往是书室常情,一旦引起敌人的怀疑,也较容易开脱。另一方面因其所住之人,均是知识分子,且大部分是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热血青年,支持革命对他们来说似乎天经地义。
正如其大门石匾两旁贴出的胡一声对联:“安得大同新世界,定将热血洒乾坤”,不但抒发了书室主人敢于将热血洒乾坤的革命志气,更彰显出书室主人追求世界大同的远大抱负。
廖是添
新闻推荐
张文广到梅江区江南街道调研督导创文工作时强调 补短板促提升 让群众得实惠
本报讯(记者王玉婷)昨日上午,市政协党组成员张文广到挂点联系的梅江区江南街道调研督导创文工作。张文广一行先后到梅江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