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住老建筑的历史灵魂 古城区大量承载丰富历史记忆的“老物件”亟待抢救

潮州日报 2019-05-30 10:26

亟待修复的“荣成油行”老招牌修复后的“永祥昌绸缎哖羽疋头”老招牌卫星一路一块“胜丰”老招牌部分字迹剥落下东平路“漆园旧家” 门楼肚壁刻水平路老商号“程乾合”的招牌,是清末潮阳举人郑观其所题水平路的“洽记纸庄”老招牌兴宁巷吴祥记宅第门口“雪居”匾额修复后效果不理想

古城微更新、老街区景观改造、百家修百厝(祠)、民居客栈建设热潮……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和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下,潮州古城发生了喜人变化,不少街巷面貌焕然一新,不少老建筑得到保育活化。

而当古城披上新装,一些代表了某个时期历史人文的珍贵细节,却因为残旧容易受到忽略。本报记者连日走访发现,古城区许多地方仍存在着旧时的老招牌、老匾额、老壁刻,它们有的出自名家手笔,有的属于名门望族,承载着一段段城市往事。岁月沧桑,时代变幻,它们依旧在那里,安静地等待世人,去叩问一座座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老招牌处于“濒危”状态

在牌坊街一带,部分已经得到修复的老招牌,时常吸引着市民和游客好奇的目光。如东门街口一块“永祥昌绸缎哖(同“呢”)羽疋(同“匹”)头”的招牌,就让不少路人驻足研究起上面的生僻字。这块招牌传为名儒杨雪立(1876-1956)所书。状元亭巷口原瀛洲酒店的牌匾,是潮州名家庄寿彭(1885-1942)所题,如今也被妥善修复,成为千年古街又一道人文景观。水平路的老商号“程乾合”,是清末潮阳举人郑观其所题。水平路的“洽记纸庄”创始于1912年,是民国知名商号。

而在卫星路、上东平路、水平路、下东平路等处,还有更多的老招牌仍未得到关注,处于“濒危”状态。

卫星一路旧称“察院衙”,西段一栋坐南向北的骑楼上,一块“胜丰”的招牌字迹已经部分剥落。当地老居民说,这里是汪胜昌鹦歌牌纸伞店的旧址。潮州汪胜昌鹦歌牌纸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清宣统二年,朝廷举办“南洋劝业会”,汪胜昌鹦哥牌纸伞,随潮州各种名产一起参加展览,获得锦旗一面、银质大奖章一枚,于是声名更著。又因重信用,讲究质量,生意甚为兴旺,产品畅销潮汕、闽南、台湾等地和东南亚各国。最盛时年产20多万把,十之六七出口外销。诗人张华云的《番批》云:“褡裢长伞到寒家,饭菜报知五谷爷。”诗中的“褡裢”是一种白帆布背袋,是“批脚”派送侨批时用于装批款的行头。而“长伞”即指汪胜昌制造的长柄纸伞,用于长途跋涉、爬山过岭、走街串巷时遮阳避雨,并可作为打狗棒。这两种工具就是“分批阿兄”的标志,这是潮汕广大侨属以及乡民所共识。鹦哥牌纸伞1950年代公私合营,至1966年停产。虽然停产已近半个世纪,但不少老居民仍记忆犹新。

卫星一路与上东平路交界处,有一栋古色古香的三层骑楼,前身是民国时期庐山艺术照相馆。骑楼外墙古朴沧桑,各种民国风格的装饰保存比较完好,二层飘窗上“庐山艺术照相”六个字仍依稀可辨。

下东平路北段一处门楼上,一块“荣成油行”的招牌,部分字迹已被岁月侵蚀。荣成油行是饶宗颐先生的家族产业。清末民初,饶氏是潮州望族,富甲一方,在1930年潮安县政府登记并可自行发行纸币当铺、钱庄等24家中,“荣成油行”名列其中,其当年在潮城影响可见一斑。

此外,像卫星一路的“梁丽新印务”等,都是民国时期府城知名的商号。下东平路的“华南栈”,是潮州名士、书法家戴贞素(1883-1951)手迹。这些老招牌均未得到妥善保护,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老招牌甚至被现在的铺户掩盖。

名家题刻保存状况堪忧

相比老招牌,府城古民居的门额、壁刻,多数得到较好的恢复和保护。如甲第巷“资政第”门楼肚的壁刻,是清代潮州举人王延康的书法,以及秀才蔡桢(字维舟)的画作。下东平路“漆园旧家”的壁刻,是庄寿彭的书法。去年,尘封数十载的英聚巷扶轮堂“先达崇享祠”门额,家伙巷“大夫第”的灰塑和彩绘,也陆续显露真容,令各方游人瞩目。

但在西马路、猷巷、兴宁巷、石牌巷、大鱼市巷、曾厝巷等处,记者也见到多处未被妥善保护的名家匾额和壁刻。

石牌巷20号“大夫第”门楼肚的壁刻,是民国潮州书法家黄菊秋的作品。这处壁刻整体仍较为完好,落款“辛酉(1921)夏菊道人书”字迹清晰可辨,但保存状况令人十分担忧。

猷巷“庆德留芬”宅第的门额和壁刻,均出自书画名家佃介眉(1887-1969)手笔。门额保存完好,而壁刻则已经有所损坏,部分墙体脱落,极有可能给修复工作带来困难。

西马路名宅“风采楼”,是民国廿二年(1933)国民党陆军将领余汉谋的题字,落款已难辨识。

兴宁巷吴祥记宅第,门口几处匾额均为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书画大家叶恭绰(1881-1968)所题。其中“延陵旧家”匾额保存完好,而另外一处“雪居”匾额原本字迹几不可辨,目前虽被修复但效果极不理想。

还有不少民居的匾额,昔日为了避免人为破坏,用贝灰包裹起来,至今仍未能重见天日,暂时无法获悉它们的内容和作者。

抢救“老物件”讲好潮州故事

当下,古城区更新改造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如何在施工过程中更妥善地留住“老物件”,成为潮州文史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文史学者陈贤武认为,潮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曾长期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宋代至民国时期工商业十分兴旺,对外贸易尤为发达。那些遍布古城区的老商号、老招牌,就是现存最好的佐证。其中不少商号的产品远销海内外,有的商号则专门售卖进口货物。每一块老招牌,与其所在的建筑物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是其“灵魂”所在。保留住老招牌,挖掘历史亮点,保护好这些有时代意义和承载情感记忆的“老物件”,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建筑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在修缮之后,更重要的是让老街区“活”过来,只有活化,才能保有生命力。“保”,重在捍卫它的生存;“育”,重在延续其生命,通俗的说法就是如何使它“延年益寿”,发挥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功能。所以,老街区保护要重视保持它形成历史的骨骼及肌理的完整度,复原时代风貌,在加大力度“保育”的同时,应多方面考虑其“活化”功能,使之以崭新的存在形式长期生存下去。

文史爱好者洪旭勤认为,名人名家题字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散落在古城各处的名家手迹,是弥足珍贵的潮州文化元素,堪称潮州历史建筑之“眼睛”,也是毁损了就难以再生的文化宝藏。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重视这一文化景观,尽可能对老招牌、老匾额、老壁刻进行抢救修复,从而赋予古城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潮州古城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是一个家族的门面,彰显着一个家族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趋向,建议深入调查发掘,选择一些昔日被贝灰涂抹的有历史意义的祠堂府第匾额,由专业人士仔细启封,让老建筑的“眼睛”重见光明。

对于古城区更新改造,文史学者和爱好者均呼吁,应针对每一座建筑的特色,制订专业的修复方案,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原貌。老街巷外墙上富于时代感的灰塑、彩绘等饰物,要尽可能保留下来。建筑立面斑驳的沧桑感,是城市岁月的年轮,有如母亲脸上的皱纹让人倍感温暖,过度的“拉皮抹粉”是不可取的,修缮时应尽可能保留历史建筑的岁月肌理,遵循“修旧如旧”的保育方法,才能更好地展现古城的气质与风韵,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突显精致包融、讲好潮州故事。

大街看亭字铺前赏匾额

邢映纯江马铎

古往今来,铺号招牌均为商家门面。大凡要书自家商号的,都会细心讲究,斟酌再三,尽己之力请最好书家赐墨,找行家里手装裱镌刻。

潮州古为商贸繁华地,商铺林立,凝聚书家精粹的商号招牌自是不少。潮州民间文化人陈锡龄在《潮州老市招忆拾》中曾称:“闹市如大街、东门街等,市招林立,目不暇给,其中不乏名家手笔。”“后巷头广源街口,千祥金铺倩上海名书家曾熙(农髯)书写"千祥"二字,镌刻入石,每字一尺有奇,曾善榜书,名驰遐迩,书体由摩崖石刻脱胎而出,既开张,又古拙横生,不愧一代宗师。”“金城银庄以"衡隐"二字作市招,系佃介眉手笔。八分汉隶,有张迁、史晨风貌,苍莽间有金石气。”……

随着古城保护建设的逐步推进,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日益引起人们重视,这些老字号、古匾额也逐步走出历史尘封。有的有幸保留下来,有的刚“出土”不久,就被不识宝的主人或建筑工人一把粉墙剂一刷而尽。因而,古城修缮发展中,如何用“绣花”功夫,保住这些弥足珍贵的名家墨宝、历史印记,尤为迫在眉睫。

潮州素为崇文善商之地。过去,人们游潮州,有“大街看亭字”之说。当年一座座牌坊上镌刻的那些字,讲述的是历史,是故事,是道义教诲,也是书法熏陶。如若挖掘保护得好,让这些凝聚书家笔力的老“市招”重焕光彩,与今天的商贸发展相映成辉,那么,人们游古城,看老字号,品的是商业、书法,更可感受潮商的文化气息,领略文化与商业在这座千年古城的紧密对接、融合。

来吧,让我们一起到大街看亭字、铺前赏匾额。

□文/本报记者江马铎

□图/本报记者黄春生

新闻推荐

黎虎:中国史坛闪亮的客家星

▲一九九六年季羡林为黎虎专著《汉唐外交制度史》所写的“推荐书”。(曾秋玲摄)●曹万青人物简介黎虎,兴宁市罗岗镇甘村人,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