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虎:中国史坛闪亮的客家星

梅州日报 2019-05-23 14:47

▲一九九六年季羡林为黎虎专著《汉唐外交制度史》所写的“推荐书”。(曾秋玲 摄)

●曹万青

人物简介

黎虎,兴宁市罗岗镇甘村人,著名学者黎昔非之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历史学家。1936年8月生于北京。1955年9月从老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59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著有《汉唐外交制度史》《汉代外交体制研究》等,1996年季羡林为《汉唐外交制度史》写“推荐书”予以高度评价,系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外交制度研究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执教数十年,培养了几十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中国史学界的权威刊物《中国史研究动态》,于2019年第2期推出了《汉唐史研究的创新、突破与展望——访黎虎先生》。这篇访谈的“编者按”中说:“黎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在中国古代史领域,特别是在外交制度史、经济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黎虎在研究吏民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对中国古代历史分期与古代社会性质的新认识。”扼要指出了黎虎的重要史学成就与贡献。

耕耘史苑 硕果累累

黎虎的学术领域广阔,自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皆有精深研究。他的突出贡献之一是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这集中体现于他的两部专著《汉唐外交制度史》和《汉代外交体制研究》。《汉唐外交制度史》1998年初版,2019年1月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在“增订本”中公布了学界耆宿季羡林于1996年为此书写的“推荐书”,其中写道:“过去研究中外交通史或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学者颇有一些,成就亦斐然可观。但是研究中国政府内部的外交制度者,则黎虎教授恐系第一人,所以我们不妨称这种研究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黎虎教授独具慧眼,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穷十余年之力,在浩如烟海的群籍中爬罗剔抉,搜求资料,终于写成了这一部书,一部有开创意义的著作。”季羡林先生所给予的高度评价,如今已得到印证,现在史学界已经公认黎虎是中国古代外交制度研究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

此外,黎虎又在魏晋南北朝史、先秦汉唐史等领域也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突出贡献,特别是1996年长沙走马楼吴简出土之后,史学界掀起了吴简研究热潮,黎虎独辟蹊径,研究了吴简所提供的“吏民”问题资料,发表了11篇论文,不仅推翻了占据史学界几十年的传统“吏户”论,而且将“吏民”问题研究推向纵深,对于吴简中出现而传统文献记载很少或不清楚的“真吏”“给吏”“军吏”等问题做出了具有说服力的新解,并且在全面研究“吏民”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与中国古代历史分期和社会性质问题联系起来,对史学界争论数十年而莫衷一是的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颖看法和体系。

润物无声 桃李满园

黎虎执教数十年,他的课一向很受学生欢迎。早在毕业留校不久,他就在讲台上崭露头角,他的《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古代史》两门课,都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引起了校领导的注意,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不止一次来听他的课。后来,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指示改革讲课方法,提倡“开卷讲课”,历史系也是安排黎虎最早进行试验。“文革”结束后,1977、1978届新生合班上大课,第一讲就是黎虎的《中国古代史》,这门课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受到了学生极其热烈的称赞和欢迎。他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牛润珍教授,曾多次深情回忆当年聆听黎虎讲课的情景和对他的教益,说黎虎“率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七七、七八级《中国通史》上古、古代之教学,这是我国恢复高考后,北师大历史系开设的第一门课程,第一门课程第一堂课就是由寅师讲授的。我作为七八级一名学生,有幸聆听寅师讲课,至今记忆犹新,师广征博引,宏论要旨,条理清晰,而且板书秀丽,极具魅力。时隔数年,师在讲义基础上,撰成《夏商周史话》一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名曰《史话》,实为一部颇见功力的先秦史专著”。后来,在一次学术座谈会上,牛润珍再次说道:“……黎老师的第一堂课盛况空前,很多同学为了好的听课位置,早早地来到课堂。我来得较晚,个子又小,在后面坐着却听得很清楚。 我记得老师的字很大,看得清清楚楚。讲课很有条理,老师的讲义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学术论文。 学术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都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出来……”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黎虎的课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关键在于他的课都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跟他的著述一样,黎虎从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而是出于自己的研究心得。77、78 届的课,实际上是他在大学三年级时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鄂伦春族进行了一年的调查和撰写鄂伦春族史,“文革”前讲授《中国历史文选》时对于先秦典籍的阅读,以及“文革”后期参加晋、陕、豫、冀考古参观等三个方面的综合心得体会写成的讲稿。这个讲稿就是日后出版的《夏商周史话》的基础,这部书出来之后也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李凯教授,曾跟黎虎讲起自己走上先秦史研究的情形,说:他当时还是初中生,买了《夏商周史话》这本书,于是对先秦史感到很有兴趣,从此决定研究先秦史,于是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并先后完成先秦史的硕士、博士学业,终于成为了先秦史专家。

在恢复研究生制度之后,黎虎又陆续培养了几十名硕士生和博士生。现在黎虎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乃至韩国、日本等国家,不少人已经成为高校或研究单位的专家、教授或研究员。

淡泊明志 桑梓情深

在黎虎简朴的书房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书法条幅特别引人注目。黎虎的人生,正是这个条幅的真实写照。黎虎为人一贯低调,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于教学科研,在追名逐利喧嚣的浮躁环境中,他能够保持定力,心无旁骛,目不窥园,甘坐冷板凳。他在教学科研之余,生活上唯一的爱好就是“养生”。黎虎的“养生之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他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养生方法,他从不抽烟,极少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喝茶。他还是一位多面手的“家庭主男”,家务事样样拿得起。自古以来有所谓“君子远庖厨”之说,但是黎虎却是厨房中的行家里手,他的烹饪技术特点是,基本上摒弃传统的煎炒炸,自创了一套以蒸煮为主的,既符合养生要求又美味可口的菜肴。此外,他还多有“发明创造”,举个例子,他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发现绿叶菜都可以不放盐,照样好吃。有一次《北京晚报》举行如何减少食盐摄入量的征文比赛,黎虎把这个经验写成短文投寄《北京晚报》,发表之后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被评为一等奖。黎虎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散步,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前几年他还每周两三次去香山爬山,这几年因为年事已高,改在校园中散步。

黎虎的身体精神都很好,至今他的研究工作与退休之前并没有多大变化,依然笔耕不辍,不少亲朋学生认为他已经功成名就,建议他颐养天年,不必继续搞研究了,但是黎虎认为还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写出来,不写出来太可惜。他的许多重要贡献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例如《汉代外交体制研究》和长沙走马楼吴简研究都是如此,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黎虎虽然研究古代历史,但对于新生事物并不保守,可谓与时俱进。例如,他早在1993年就开始使用电脑写作,当时全校仅有少数几位年轻教师在使用,他成了使用电脑写作的先进分子。

黎虎虽然出生于北京,1955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之后一直生活在北京,但是对于只生活过十几年的老家一直念念不忘。前几年他携全家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家乡面貌的巨大变化非常高兴,参观了他住过十几年的老屋丕显围,以及祖屋居安围,发现老屋已经濒临崩塌。他以一个历史研究者的敏感,认为维修这些老屋不仅是维护祖宗基业,同时也是具有维护客家传统文化重要意义的事情,于是在他的推动下,同屋族人集资修复了丕显围。接着,他又带头并推动居安围原住户集资维修。

新闻推荐

民生沟通丨军龄能不能算社保缴费年限?

读者陈先生:我父亲参加灵活就业保险,他是退伍军人,当时参保时工作人员说入伍时间可以计入缴社保总月数,请问真的可以计入吗?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