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三百年 派潭渔灯舞不休?

增城日报 2019-05-17 20:41

舞渔灯活动现场。

色彩纷呈、形态各异的渔灯,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烟花爆竹声和欢快热闹的锣鼓声,或高或低,或快或慢,摆尾摇头。每年的大年初十晚上,派潭镇双合寮村的家家户户都会聚集到一起,参加村里一年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动——舞渔灯,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生活幸福。

作为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双合寮村的舞渔灯已有300多年历史。2017年,该村村民肖永富、肖宪委被评为舞渔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负责组织每年的舞渔灯活动,并不断创新舞渔灯表演形式,通过多种措施传承和发展这一民俗文化。“我相信,在相关部门和村民们的努力下,这项传统民俗活动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谈及舞渔灯未来的发展,73岁的肖永富坚定地说道。

文/记者陈惠瑜 图/受访者提供

每年舞渔灯祈盼生活幸福

舞渔灯是双合寮村的传统习俗。据了解,该村的肖氏宗族最初是从梅州市平远县迁入的,相传村里有一年发生严重旱灾,造成瘟疫流行、作物失收,村民们难以维持生计。有村民认为鱼需要水养,于是用竹编成鱼的形状,做成渔灯,然后高举着游行到当地的龙王庙祭拜,祈求天降大雨解救村民。果然,当月农历十一的早上,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一场大雨缓解了村里的旱情。自此,村里一直风调雨顺,舞渔灯的习俗也被延续了下来。

渔灯寓意“年年有余”“富足有余”,是村民心中吉祥、幸福、美满的象征。每年的大年初十,吃过晚饭后,双合寮村的舞渔灯活动就正式拉开帷幕。在肖永富和肖宪委的带领下,村民们会点亮事先做好的渔灯,伴随着烟花爆竹声和锣鼓声,舞动着从村口巡游至龙王庙,继而在村中巡游。

“当晚,外嫁的女儿都会回来,附近村子的居民也会不约而同地前来观看,本村族人更是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加入到巡游队伍中。我们通过舞渔灯,营造欢乐喜庆的氛围,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生活幸福。”肖永富说,除了附近村镇的居民,外出打工甚至移居的乡亲,甚至来自深圳、汕头的游客都会前来观看舞渔灯,当晚的双合寮村可谓热闹非凡。

最多曾制作逾200盏渔灯

传统的渔灯,每盏长约1—2米,其骨架用削得如薄片般的竹篾扎成圆鼓鼓的立体型,并带有三段“关节”方便渔灯摆动。骨架做好后,糊上彩纸,设计成不同的造型和图案,有色彩斑斓的鱼儿、有雄赳赳的公鸡、有生动有趣的虾蟹等。最后,要在骨架中绑上蜡烛作灯,再在下面装上一根长约20厘米的小木棍,供人举起舞动。

渔灯外型的鲜艳多彩,全靠彩纸的加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彩纸很容易腐烂或褪色,且在舞动过程中容易被蜡烛点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何让渔灯寿命更长、更易保存,成为肖永富和肖宪委接手组织舞渔灯活动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次尝试,双合寮村的渔灯终于在制作材料及技艺方面得以改良。“传统的渔灯是用竹篾扎成骨架,再用彩纸糊起来。改良后,我们用市面上制作雨伞的彩布代替彩纸,将骨架缝制起来,大大延长了渔灯的寿命。”肖永富告诉记者,他们还用小电珠代替蜡烛,避免了渔灯在舞动过程中被点燃的情况。

“此外,我们还增加了渔灯的种类和数量,其规格也有所加大,使其更加美观大气。”肖宪委说,数量最多的时候,双合寮村全村共制作了超过200盏渔灯,基本每家每户都有一盏。“200多盏渔灯一起舞起来,场面非常热闹!”他说。

谋划组建专业舞渔灯队伍

300多年来,双合寮村舞渔灯的传统从不间断,这得益于该村各代舞渔灯传人的共同努力。2017年,肖永富和肖宪委被评为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渔灯的代表性传承人,这让他们更加有了传承这项技艺和文化的使命感。以前,村民每制作一盏渔灯参与舞渔灯活动,就要自己补贴物料及人工成本50元。现在,为了鼓励村民参与到传承这项文化活动中,每制作一盏渔灯,村里就会补贴村民30元,这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传下去”,还得“走出去”。肖永富意识到,要传承和发扬舞渔灯,就要让其成为一项表演形式走出增城,走向更大的舞台。

近年来,肖永富和肖宪委不断创新舞渔灯的表演形式,通过增加舞蹈动作、配合锣鼓声乐等,使其艺术性大大提高。“我们还聘请专业舞蹈老师帮助排舞,以故事情节代替之前难以记住的动作套路,共分为5个情节,分别是登场礼拜、遭遇旱灾、天降甘霖、凤鱼戏珠和吉庆有余,进一步提升了舞渔灯的艺术性,为对外展示与交流做准备。”肖永富表示,从今年开始,双合寮村已着手谋划组建专业的舞渔灯队伍,培养和吸纳当地的舞渔灯人才,同时加大力度鼓励当地年轻人学习渔灯制作技艺,希望将这项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给母亲最长情的告白

编者按:有一种爱,纯洁伟大;有一种爱,无私到从未想过得到报答。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时光匆匆,岁月在母亲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