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立足“生态立县、实业富县、文旅兴县”,着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产业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埔分会场央视录制现场,大埔柚农表演客家山歌欢庆丰收。刘招迎摄
梅大高速。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高陂镇的大埔县陶瓷产业管理办公室,展览着园区陶瓷企业生产的各种陶瓷产品。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大埔县人民医院效果图。
四面皆山,群峰耸峙。在大埔县高陂镇福员村大王坑自然村,家家户户都种有茶树。过去村里人多山多田少,村民生活困苦。1980年,村民赖居正从饶平县岭头村引种100株单丛茶成功后,村民纷纷仿效开山种茶。如今,村子周围已变成茶园,成为村民奔康致富的“绿色金矿”。
改革开放40年来,大埔从一片茶叶、一株柚子、一块陶瓷抓起,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中国青花瓷之乡,“山中山”大埔逐步摆脱贫困和落后,成为“中国最美丽县”。如今,大埔县GDP近9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埔将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作用,立足“生态立县、实业富县、文旅兴县”,加快韩江(大埔)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电力、陶瓷产业等提质升级,坚持文旅、农旅深度融合,推动生态富民强县,把大埔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
通讯员刘招迎罗文燕
面貌之变
刷新“中国最美丽县”颜值
“道若纹枰楼接霞,花红树绿灯弄影。”从高处俯瞰大埔湖寮县城,清澈见底的梅潭河穿城而过,青翠欲滴的五虎山逶迤耸立,“客家水立方”泰安楼、中西合璧屋万峰楼和延庆堂、通议第等特色民居屹立百年。
通过大规模、高规格的建设改造,大埔古城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改变了县城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而且强化了城市功能,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40年间,是大埔城乡面貌巨变的40年。翻开上世纪70年代大埔县城的老相片,映入眼帘的大部分是农田和滩涂,低矮的房子,街上鲜有车辆。“如今街道变宽变美了,路灯更亮了,楼房更高更多了。”这是居住在大埔县城湖寮多年的群众最直观的感受。
1998年,为适应县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大埔规划建设了总面积2.1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的县城文化广场。
“我记得广场中间还竖有国际编号为3611的"大埔星"雕塑,那还是大埔县人杨捷兴发现的小行星,后来命名"大埔星",如今已是全县的标志性建筑,广场也成为周围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说起大埔县城多年来的变化,一位退休老干部介绍道,始建于清初的县城同仁路老街已改造成步行美食街,从第一座桥梁湖寮田家炳大桥通车后,县城到如今有10座桥梁……
随着环城大道、大埔大道、过境公路的推进建设,对老城区的市政道路、综合管线、绿化景观和灯光照明的提升改造,几十年时间,大埔县城建成面积不断扩大,由原来的3.88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人口增长到10万人。
五虎山、双髻山两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西湖公园、清水公园、书法公园等的建成,为市民增添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绿色户外空间,呈现出一幅“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2017年,大埔荣获“中国最美丽县、中国深呼吸小城”称号,极大提升了大埔县城的形象和品位。
这是大埔县城市扩容提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万川翰林华府(一、二期)、东城上品、京华花园、万川国源大酒店项目相继建设竣工,西华新村、中央城改造项目、龙湾国际、幸福城、奥园城市综合体、肉类联合加工厂、污水处理设施工程等扩容提质项目争先开工建设,不断刷新着大埔县城颜值。
交通之变
打造连接汕潮揭和海西经济区桥头堡
对于大埔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市民感受最深切的当属出行的变化。
1979年至1989年,大埔县仅修筑公路83.68公里,到梅州市区仅有沙土公路,交通十分不便。“30多年前,大埔到梅州的公路很难走,客车要走5个多小时才能到,从大埔到广州、深圳更是需要坐一天半的车。”曾经在车队做过司机的张云东说。而从大埔县城到下面乡镇的车票更是一票难求,“每次上车像现在坐地铁一样,车门都关不上”,大埔县长寿文化研究会会长袁光明告诉笔者。
面对大埔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1990年开始,“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该县把加快公路建设作为发展山区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主攻项目之一。
1998年,梅坎铁路广东段开工,两年后梅坎铁路全线铺通,打破大埔县无铁路的历史;至2000年底,县城到20个乡镇的公路全部实现硬底化;2014年12月,梅大高速全线贯通,自此大埔有了高速公路,到梅州市区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内,到广州、深圳时间也缩短到六个小时内,大埔人出行条件不断完善。
近年来,大埔围绕“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现代交通网络。截至2017年底,全县共有高速公路1条(梅龙高速),大埔段里程50.2公里;国道G235线,里程101公里;省道6条,里程337.72公里;县道6条,里程110.392公里;乡(村)道2135条,里程2361.83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961.15公里,公路密度120.003公里/百平方公里,总里程和公路密度比1979年的417.23公里、16.91公里/百平方公里翻了7倍,从根本上改善了该县落后的交通面貌。
同时,重点抓好县城至高陂连接线、农村“四好”公路建设,争取大丰华高速丰顺至大埔段早日动工;推进县城至枫朗一级公路、县城至茶阳公路和大麻至高陂旅游公路等工程建设,改造提升国省、县道,努力实现“大交通带动大物流、大物流激活大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大潮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线)动工建设,这是大埔党委政府、企业、百姓各方翘首期盼的一件大事。“大潮高速建成通车后将打通粤东北及海西地区连接潮汕平原和潮州港的南北向高速通道,以及梅州通往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厦漳泉地区的东西向出省通道,对加快粤东及粤东北地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具有重要作用。”大埔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说,昔日“山头水尾”正逐步成为连接珠三角、汕潮揭和海西经济区的桥头堡。
产业之变
做大“茶叶、蜜柚、陶瓷”三大品牌
从1979年开始,大埔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农民大力发展市场有销路的农副产品,既增加了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大埔已形成“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菜”的区域生产布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大埔特色的发展路子。
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大埔的茶叶、蜜柚、陶瓷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大埔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据史料记载,大埔生产陶瓷已有8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瓷都”之一。经历了从小作坊到陶瓷工业小区到陶瓷工业园区,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大埔陶瓷逐渐发展成为该县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并将全力打造广东省陶瓷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数据统计,1979年,大埔县共有陶瓷企业102家,日用陶瓷总产量6923.85万件,总产值2651.78万元。至2017年,大埔县已有高陂陶瓷工业园区1个,陶瓷工业小区3个,陶瓷生产经营企业共有18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家),年产值21.2亿元,比1979年翻了近80倍。
除此之外,大埔还是“中国蜜柚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为擦亮这两块金字招牌,大埔形成了蜜柚和茶叶两大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目前,大埔已是广东省最大的蜜柚种植基地,拥有1家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大埔西岩山茶、英雅石涧茶、岩上飞天马茶等颇为出名。2017年,大埔蜜柚、茶叶分别实现生产总值9.86亿元和6.58亿元。
如今,大埔县把蜜柚、茶叶产业作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创新高。截至2017年底,茶叶的种植面积从1979年的6109.95亩,发展到2017年底的10.8万亩,产量从1979年的68.2吨增长到2017年的7300吨,分别增长了17.7倍和107.03倍;蜜柚的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31534.05亩发展到2017年底的21.9万亩,产量从1995年的11443吨增长到2017年的25万吨,分别增长了6.9倍和21.84倍。
据了解,大埔县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1986年的43.45∶24.85∶31.7调整到2017年的25:29:46,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成果显著,经济社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民生之变
80%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
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大埔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城乡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40年来,大埔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福利水平显著提高。
1986年,大埔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该县紧紧围绕真脱贫、脱真贫,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长效脱贫,贫困人口数由1986年的3.53万户17.26万人减少到目前的5115户11055人,贫困率下降到1.94%。
近年来,大埔县80%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文化事业、就业服务、脱贫等。以教育强县、卫生强县创建工作为抓手,新建张云栽实验学校、第二实验幼儿园,扩建实验中学、大埔三小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推进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县中医院迁建、县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和县慢性病防治院门诊楼工程建设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让“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变为现实。
在大埔著名乡贤和慈善家田家炳博士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外出乡贤和爱心企业捐资助学造福桑梓,尊师重教、崇文兴学在大埔蔚然成风。此外,大埔还成立了大埔县教育发展基金。该基金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通过奖励优秀师生、资助特困学生,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目前,大埔已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示范县、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数说
改革开放40年大埔发展
●2017年大埔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986年的1.87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87.01亿元,是1986年的46.53倍。
●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由1979年的6310万元、256.1万元分别上升到2017年的79.488亿元、78.017亿元,是1979年的125.97倍和3046.38倍。
●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79年的1584.84万元上升到2017年的9.7亿元,是1979年的61倍。
●贫困户人口由1986年的3.53万户17.26万人,减少到目前的5115户11055人,贫困率下降到1.94%。
●大埔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05元增加到2017年的20989元,是1978年的102倍。
新闻推荐
游客现场品尝客家美食。(刘招迎摄)本报讯昨日,“游千年古镇·品客家美食——千车万人游大埔”活动启动仪式在大埔县百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