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抗战老兵致敬! 听“期颐”老人讲述烽火岁月的故事
□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文/摄
9月22日中午,汕头诚敬善社、汕头市老潮兴食品有限公司在老市区民族路老潮兴茶楼联合举行“慰问抗战老兵茶话会”。抗战老兵陈仲豪、黄凤、陈来合在家人陪同下参加了这次活动。现场,关爱抗战老兵的30多名志愿者和这3名年近期颐的老人欢聚一堂,品尝美味的潮汕粿品小吃和月饼,回首历史的刀光剑影,畅谈时下的幸福生活。他们虽然行走较为缓慢,但仍无需人搀扶,回忆起往事思路清晰、表达明朗,令人十分敬佩。
陈校长的一段经历
今年95岁的陈仲豪,精神矍铄,身上透出浓浓书卷气息。据潮汕文史专家鄞镇凯介绍,陈仲豪是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洗礼的老战士,同时也是汕头教育界的耆老。据了解,他在汕头读完了小学、中学,1947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因工作需要到了台湾,当时在基隆中学教生物、国文,同时任训导主任。在学校里,他组织“海燕读书社”带领学生读进步书籍,参加一些进步的活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台湾从事地下宣传工作整整两年。
由于在大学时期有办过进步刊物《芦笛社》、负责编辑进步报纸《中导之友》(后来改为《挺进报》)的经验。1948年夏,中共台湾省工委的机关报,就是后来的《光明报》,编印地点转移到基隆中学。时任基隆中学党支部书记的陈仲豪成为主要负责人。
“当时,机关报里面大部分消息都是解放军胜利的报道和延安党中央的声音。《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二十八周年》按规定翻印,大家约好(1948年)7月一个晚上出动,在广场、火车站、交通要道等处贴、散机关报,轰动了整个台湾。”陈仲豪说。
潜伏了一年,1949年10月,陈仲豪在地下党组织和朋友们的帮助下,换装变身份,才撤回到内地,先后在华侨中学、聿怀中学、汕头一中任教及担任校长,在市教育局任副局长,后来任汕头大学图书馆馆长。
山区地下交通员夫妇
步履稳健、和现场每一个人都能谈笑风生的黄凤奶奶,眼神清澈、思维敏捷,怎么看都不像92岁了。“之前摔过几次,骨折,不如以前了。”黄凤笑着应对大家的夸赞。
汕头诚敬善社社长许毓亮介绍,黄凤是潮汕抗日游击队的交通员,入党时还未满15岁,为游击队送信筹粮送粮,为民族解放事业出生入死。黄凤和老伴张步防,当年都是青抗会成员。张步防1938年加入广东丰顺盐坪地方青抗会,在那里担任交通站的交通员。1945年6月随所在的地方游击队编入闽粤赣边韩江纵队。黄凤在1939年前后参加广东潮安意溪地方青抗会,当时还是黄厝围有名的“抗日十二姐妹”之一。她和老伴张步防的故事,就是《潜伏》的现实版。
“我和他(张步防)是被组织指到一块儿的。组织的命令,我们绝对服从。当时两个人毫不相识,一起往丰顺盐坪走。走到半路,才悄悄互通姓名。到了地方后,我们的家就是交通站,我们就是地下交通员。”黄凤奶奶还说了一件当时的趣事,边说边偷笑,可爱极了。她说,当时他们的任务就是穿梭在凤凰山区中,传递信息,护送入伍新兵等,谋生手段除了耕种仅能维持一个月口粮的薄田,主要还是靠烧火炭卖钱,换米来养活自己和给停留、经过交通站的人吃。“当时3天就要去换2斗米(20斤),别人都起疑了,我们就说自己种田人,能吃。另一方面,老是赊钱欠炭,我们就想把炭偷偷卖给别家换钱。原来跟我们买火炭的人不知如何得知消息,半路来截,当时吓破胆。”
打日寇冒枪林弹雨
70多年前,为阻止来自潮州方向进犯潮汕腹地的日军侵略者,驻守在如今揭阳市地都镇的一支部队坚持防御了3年。如今已95岁的抗战老兵陈来合,就是当年这支驻军中的一员。
1940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天还没亮。一支日军的部队在如今揭阳市地都镇的一处名为冬瓜山的附近高地潜伏。陈来合所在的部队驻守在前方,他是营长杨一鸣身边的一名通信兵。
陈来合回忆说,他和营长杨一鸣刚刚冲上山腰,就被机枪射中。“他(杨一鸣)身上中了好几颗子弹,我右胳膊也被打穿了。我赶紧扶着他撤退下山。他还比划着让我把作战地图撕了,不要被日本人包围了。”杨营长最后伤重不治牺牲。
听老兵讲过去的事情,往事如烟,但他们的英勇无惧在历史长河中写下了灿烂的诗篇。许毓亮和老潮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锦辉、郑少君均大为赞颂,称老兵们是“民族精英”。他们分别向老兵们致以中秋节的亲切慰问,并祝他们健康长寿。茶话会后,诚敬善社还上门拜访了几位因健康问题未能到场的抗战老兵。
新闻推荐
敬斋旧址郑鹏作在拙文《黄笠芗,潮州之项子京也》一文(刊于《潮州日报》7月3日)中,提到1932年,黄笠芗的后人将在中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