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市场化的喜与忧 喜:对接市场“造血”发展重焕活力 忧:一味追求流水线生产丢失精髓

南方日报 2018-08-29 07:29

客家童谣展演。何森垚摄

省级非遗埔寨纸花传承人张立绳。

胡金辉摄

采茶如歌,霓裳如梦,木偶灵动,杯花声声……第五届世界客商大会上,一席梅州市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让群众感受到了梅州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非遗项目的外部发展环境有所改善,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

记者走访了解到,市场化是不少非遗项目寻求新生的主要路径之一。而在非遗项目市场化中,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部分求新求变,实现了“造血”发展,一部分却在追求生产线发展中丢失了原有的精髓。

非遗市场化之路在何方?如何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汪思婷

从濒危到家喻户晓

登大雅之堂拿大奖

“三个金奖!三个金奖……我们的《封箱》获得了三个省级金奖!”广东省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后台一阵欢呼声,梅县区木偶传习所的演员们激动地流下眼泪。不久前,他们所表演的作品《封箱》在省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上大放异彩,荣获非职业组作品金奖、创作金奖、表演金奖三项金奖。

回忆当时的表演,一个装满木偶道具的箱子摆在舞台中央、一群青年男女深情演绎着最后一场表演、音乐久久回荡在舞台上……该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也让省级非遗项目梅县提线木偶戏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来,梅县提线木偶戏接二连三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奖项。令人惊讶的是,它是梅州保护区内八个濒危非遗项目之一。如今的梅县提线木偶戏可谓家喻户晓,没有濒危没落的状态,这得益于它选择了一条市场化的道路。

“非遗要传承,首先得生存下去。”梅县区木偶传习所所长赖瑜明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市场空间日益狭小,如果不作出改变,将面临技艺消失的困境。为了让梅县提线木偶戏能重焕活力,2007年逐步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商演不断。同时,他们在坚守传统木偶戏表演剧目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剧目和表演方式,已取得不错的市场反响。

同样走上市场化道路,并获得市场认可的非遗项目还有客家山歌剧。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梅州原有山歌剧专业剧团5个,但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戏剧市场萎缩,人才流失严重,艺术生产质量下降,从而走进了剧团生存危机的困境。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梅州还能演大型剧目的专业剧团只剩下如今的梅州山歌剧团。

“打响梅州山歌剧的品牌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国家一级演员、梅州山歌剧团团长杨苑玲说,客家山歌剧自2013年正式走上市场化,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走出去”,演出市场从梅州八个县市区到周边城市,再到珠三角、省外等地,每年都有上百场的演出。

“非遗市场化和保护传承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赖瑜明与杨苑玲有着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非遗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增加演出,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现,才能走得好走得远,演员也能得到很好地锻炼。

“通过市场途径对非遗进行一种原生态的保护方式,提高知名度,打响了非遗品牌,这是一件好事。”梅州市文化馆馆长廖武表示。

近年来,在梅州政府部门和市场推动下,梅州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对接市场,迎来新生。例如五华石雕工艺厂接到了国内外的订单、杯花舞登上大雅之堂等。业内人士表示,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非遗项目,让它们进入市场是合适的选择,它们具备“造血功能”,去迎合市场、保持品质以及传承技艺。而通过提升非遗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传统文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化,从而实现非遗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样的非遗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市场化道路并非“说走就能走”

流水线上难承精髓

“当梅县提线木偶走上市场化这条路时,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连我自己也发出过疑问,很担心走偏了。”赖瑜明说,他常常请教省级非遗项目梅县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巫启胜,每次演出前后,巫启胜都会亲自指导,与赖瑜明探讨交流,如何在非遗市场化中做好保护和传承。

赖瑜明表示,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他的心里画好了一张规划图,如今梅县提线木偶戏的品牌已打响,下一步将重心放在传承上。

“梅县提线木偶戏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向观众展示,是一次大胆、成功的创新。只要能走上舞台表演,就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梅县提线木偶戏。”巫启胜说,传承的形式可以多样,只要在这过程中不忘传承,有更多人愿意加入到梅县提线木偶戏团,这就是成功的。

非遗的市场化推广固然重要,但根不能丢。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面对市场化的趋势,梅州有部分传承人或者传承单位进入了一个误区,指望用市场化来拯救非遗,认为市场化就是非遗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这显然是不对的。

市场化并不适合所有的非遗项目,类似传统的手工艺,如今的电脑技术、机器生产无法真正的展现出传统文化,无法传承原汁原味的传统手艺。

如今的客家盐焗鸡闻名中外,是客家菜里的第一张名片。在梅州本地的盐焗鸡专卖店数不胜数,市场供不应求。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盐焗鸡,其正宗的制作工艺需将包裹着砂纸和草纸的客家土鸡埋在盐里,用文火焗鸡10分钟,然后熄火后用盐的余热把鸡焗熟,用时大概30-40分钟。如今遵循古法制作的并不多,生产线破坏了传统的制作工序。

同样是省级非遗项目丰顺埔寨纸花,据了解,要制作一盆完整的纸花需要耗时一个月左右,经过剪花瓣、接叶柄、组花朵等几百上千道细致而繁琐的工序。这些工序,生产线可以做到,但做出来的纸花却没有“魂”。“传统纸花的每道制作工序都需手上功夫。”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张立绳说,例如一朵大的菊花就有几百片花瓣,必须用松香等一片一片地粘好,有时粘一朵花就要用一天的时间。

再者如省级非遗项目光德陶瓷烧制技艺,“大埔陶瓷在市场化方面做得不错,但在传承方面一直存有争议。”廖武说,陶瓷烧制技艺的精髓是其独特的花纹,需要传承人口传心授,但在生产线上是一个模子就做出一整批的陶瓷,失去了原有的传统手工艺。他认为,有些东西是无法流水线化的,正是因为凝结了传承人的心血和绝艺,非遗才有独特的魅力。

因此,非遗市场化道路并不是“说走就能走”,要结合非遗本身特点,因地制宜,为其量身打造市场之路。

非遗保护不能仅靠市场化

政府引导扶持不可或缺

埔寨火龙、鲤鱼灯、花环龙等传统民俗被绘成可爱的卡通漫画,印在陶瓷餐具、盒子、包包等载体上,竹板歌、客家童谣等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以蕉岭竹木为载体进行传播……在梅州文博会及深圳文博会上,不少非遗项目通过市场化推出的精品类文创产品,还有独特的非遗演出,总能吸引不少市民品头论足,同时激发市民对非遗项目浓厚的兴趣。

近几年来,非遗市场化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已成为非遗最重要也最普及的传播载体。不少非遗项目传承人坦言,为何要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中寻求市场化,无非是为了让非遗项目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非遗不能独守深闺、孤芳自赏,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要有赖以生存的支撑,要通过市场的流通获得利益,并反过来支撑非遗的传承。”在第四届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非遗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巡视员杜佐祥说。

但据记者调查发现,在非遗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有的非遗实现了良好运行,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保护传承中,但有些非遗在市场化中丢失了原有的“魂”。怎样在尊重市场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不改变非遗项目内核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成为保护非遗项目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如何把握好市场化这把双刃剑,实现非遗项目更好地保护传承,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认为:“关键要把握好一个"度"。非遗的保护传承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市场化,在非遗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应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确保非遗在市场化中保持内核创新发展,不让"伪非遗"扰乱市场秩序,坏了招牌。”

“非遗市场化,少不了政府的扶持,应该加大非遗市场化资金的投入,对于无法市场化的非遗,例如民俗类的非遗项目,可以通过文字、图像等形式进行收集和归档;另外一些与市场密切联系的非遗,除了规范生产和推广外,政府还可以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企业以多样化的形式投资非遗衍生品市场,引导企业资金投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非遗衍生品产业。”梅州市文化馆《客家非遗》主编廖君说。

■相关

梅州保护区内八项濒危非遗项目

编号

项目

类别

项目

名称

分布

范围

现状及原因1

传统

音乐

松口

山歌

梅县区辖区梅江下游的东部地区

现状:①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人才匮乏;②生活方式改变

原因:①山歌已远离原有生活;②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传承人才缺乏

2

传统

音乐

汤坑

绩苴歌

丰顺县汤坑镇、汤西镇、汤南镇

现状:①年轻传承人越来越少;②织布生产活动减少

原因:①传统音乐已远离原有生活;②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传承人才缺乏

3

传统

戏剧

梅县提线木偶梅县区

现状:①没有市场,经济驱动力不足;②后继无人

原因:①传统仪式日渐式微,木偶剧没有用武之地;②收入不多;③费时费力,学习难度大

5

传统

戏剧

采茶戏五华县水寨镇

现状:①传承人老龄化;②学艺时间长,又很难见到效益

原因:①年轻人外出务工;②费时费力,传承动力不足

4

传统

技艺

埔寨

纸花

丰顺县埔寨镇

现状:①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人才匮乏;②原料短缺;③无法进入市场

原因:①收入不多,缺乏传承动力;②后继人才不足

6

传统

技艺

光德陶瓷手工技艺大埔县光德镇

现状:①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传统手工技艺已出现明显的濒危迹象;②后继人才明显不足

原因:①缺少精品意识,没有一流产品;②缺乏一流人才

7

传统

技艺

围龙屋营造技术梅县区、梅江区、大埔县、兴宁市等地

现状:随现代建筑的兴起,围龙屋多被废弃,能建造围龙屋的传承人已经不多,后继乏人

原因:①楼房替代传统围龙屋成为现代人居所;②后继人才不足

8民俗七盏灯五华县龙村镇南洞村

现状: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原因:①表演难度大,学艺时间长,人们不愿学习;②传统仪式渐渐被新仪式取代,传承环境不断丧失

来源:《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他山之石

河北蔚县剪纸: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剪纸是中国汉族民间非常普及的一种工艺,在国内众多地方都有“剪窗花”的习俗。但是在众多的剪纸艺术中,河北蔚县剪纸则自成一派,堪称剪纸艺术中的奇葩,素有“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的美誉。蔚县剪纸是全国目前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重彩点染的剪纸艺术形式。2006年,蔚县剪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蔚县剪纸是非遗走市场化的成功案例。最初,蔚县剪纸与其他“非遗”项目遭遇的情况大致相同,技艺较复杂,需要长时间专注、静心才能完成,不少年轻人难以忍受,最终选择离开。近年来,当地把非遗剪纸项目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把文化资源转为文化产业,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形成了产业链,传承人采用手工作坊乃至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打开了一定的市场。不仅将蔚县剪纸传播国外,还取得了年产值数亿元的成绩,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据了解,河北蔚县剪纸第一村——南张庄村有64%的人从事剪纸工作,独具特色的蔚县刻板剪纸已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独特、享誉国内外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成为了带动村民致富的手艺,并带动了周边村庄就业。对于蔚县剪纸传承人来说,不能谋生就难以传承,蔚县剪纸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样,他们一直坚持与时俱进,能够依靠蔚县剪纸养家糊口,甚至带动村民致富,这既是一种自然传承,也使剪纸有了顽强的生命力。

常常有人担忧,千篇一律的剪纸是否会影响蔚县剪纸的精髓。专家表示,能够实现市场化是一件好事,不仅激活了蔚县剪纸的活力,而且保存了剪纸技艺,还能通过市场流通给人们带来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新闻推荐

“规”出新气象 “约”出好乡风 丰顺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丰顺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积极引导培育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袁群华摄“夫妻和睦,男女平等,尊老爱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