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之美 美在文化
一走近清心园,凉风拂面而来,伴随雅乐阵阵,还有池水碧波荡漾,广东省博物馆带来的200余件传统书房器物正在展出。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人们称之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展厅入口处的两位制砚艺术家,其中的莫少锋一边专心致志地雕刻着砚台,一边解答观展观众的疑问,他指着手上的砚台告诉在场的观众这样一个小的砚台从选材到雕刻最后完工大概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我仔细端详着他每一步每一步地雕刻,一刀一刀力道十足。另一位制砚艺术师介绍道:“一个砚台的雕刻图案都是比较常见的,如山水、花纹或是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图案,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过于现代化的图案大都不会出现在砚台上,毕竟制砚是一种传统工艺,雕刻砚台的图案都有所寓意,不能戏谑,再者现在“玩”砚的人都是一些艺术大家,他们会去收藏这些砚台,所以仍旧沿袭经典的传统的图案,但是在雕刻手法上可能并不照搬传统的手法会有一定的创新”。看着展厅里一个个陈列着的砚台,讲解员也在一旁讲解肇庆的端砚文化,我了解到肇庆的端砚自古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其中海天旭日砚,仔细一看便能看到一个石眼,而石眼是端砚固有的特征也是砚的精华所在,一个砚台围绕石眼为落点去设计造型,海天旭日砚就是以石眼做设计,形成海天旭日的形状,故称海天旭日砚。展柜还有以坑仔岩为材质的十八罗汉砚,石质温润,造型也较为精致。
与砚台相对的展柜是陈列墨条的展柜。有馆藏于兴宁文化馆的“五百斤油墨”“天然如意墨”“朱子家训墨”,肇庆包公文化园的“光楼墨”“金龙祥云墨”“麒麟油墨”等墨条。诗句“醇烟百炼久,万杵臼中锤”便道出了墨的制作工序的繁杂,其中以广东梅州兴宁的墨烟张墨条为例,墨烟张墨条十分闻名,它的制作工艺追溯到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墨烟张墨条曾远销湖南、江西等地,甚至销售至东南亚各国。墨烟张墨条以松烟、铜油烟、漆烟等为主要原料,其中墨烟张的制作有八大工序:牛皮浸泡、柴火熬胶、捞烟、锤墨、备模、称重、入模、成品,每一道工序都极为讲究,好的墨条的制作工艺必须要精细。成品后的墨烟张有色泽温润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墨香浓郁等特点,因而获“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不论是砚台还是墨条以及其他文房器物都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另一展柜里的茅龙笔,很多人对它很陌生,别说与我们如今的毛笔不同,就算看历史剧也很难能看到这样的笔,看似不是笔,倒像一把枯草捆在一起。而说起茅龙笔就要提及白沙茅龙笔,它出现于明代,有五百多年历史,以茅草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笔书写极为流畅。
我继续往里边的展厅走,晋唐时期开始使用的笔洗,宋时期出现的笔筒,宋时期就已广泛应用的笔架等文房器物一一陈列,亦有镇纸,是书写时为固定纸面,使纸面平行的用具,镇纸随着不同朝代的发展,用料也会有所不同,从唐宋时期制作的瑞兽动物型的压镇到明清转为以金、银、玉为材,造型也愈加生动形象。还有用于装水的用具——水注,形状有方有圆。
走近文房,领略文房里的文化,每一样器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承载着一段文化,如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已经很少有机会去接触这样的文化,传统的东西也渐被遗忘。因而,传统文化亟待加强,不仅要鼓励关注传统文房器物,让文房文化走进每一个人心中,而且要能引导人们关注文化传承和发展。
实习生 郭依微
新闻推荐
●江育娇近来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俄罗斯世界杯了,而这场四年一次的足球盛宴,也带“火”了一些赌球活动。部分球迷觉得看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