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马灯舞翩跹 岁月悠悠乡愁长 兴宁民俗舞蹈马灯舞已有六百年历史,承载游子思乡之情

南方日报 2018-08-01 13:49

每当春节、元宵等重要节日,马灯舞在兴宁各乡村演出,显得热闹非凡。

马灯舞文化下乡表演。

传统舞蹈《马灯舞》于2011年被列为梅州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呀琅呀琅,叮当琅呀琅叮当……”阵阵歌声从民居内传出,一位78岁的老伯一边灵活地扭动身子,一边唱着歌。他是兴宁马灯舞的第22代传承人罗耀华,“我跳了60多年了,至今后继无人,真不希望这个文化消失。”他说。

马灯舞是客家先人为纪念、弘扬、发展中原文化,具有独特表演艺术形式的客家民间传统舞蹈。明清时期传入梅州,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兴宁市大坪镇。传统马灯舞含“十二月古文、拆字、打五更、补缸”四个环节,表演有说有唱、载歌载舞,曲调是独特的马灯调。流传中逐步形成韵调欢乐祥和、抒情格调,引用通俗易懂的客家歌声和语言,歌颂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

传统民俗马灯舞对客家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乡音乡情,也是在外游子寄托家乡思念的符号。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黄佑鹏刘海阳钟思婷黄凯波兴宁市文化馆供图

追根溯源

明清从江西传入是大坪最早流行的舞蹈

“七月里来收割忙,细收细打粒归仓……”朗朗上口的曲调,结合农忙农事的内容,接地气的兴宁马灯舞来源于田间地头的民间民俗艺术,凝聚着劳动者的勤劳和智慧。

马灯舞源于东汉末年,明清期间,由江西传入兴宁大坪镇,随后逐渐演变成具有客家特色的传统民俗舞蹈。马灯舞也是大坪镇流行最早最广的舞蹈艺术品种,当年大坪镇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马灯团。马灯舞成为当地人欢庆太平盛世、营造热闹气氛的一项民俗活动。

“兴宁马灯舞表演是模仿皇帝女儿在民间游玩的场景。”罗耀华介绍道,马灯舞主要由马灯小姐(阿旦)、打浪伞小丑(阿丑)、两个马郎官、四个配舞、车夫、丫环、引路者等角色组成,有纸马、花车、鲤鱼、雄鸡、花扇、丝巾等道具,伴奏乐器则有锣鼓、二胡、笛子等。“阿丑这个角色是最辛苦的,要不停地跳、不停地扭动身子,同时要会说会唱,逗观众笑。”罗耀华当了60多年的阿丑,表演技艺娴熟。

马灯舞最重要的道具是红、白两匹马,用竹织成的马身,长约1.4m,用红布或白布围裹,再配上其他颜色、线条、装饰物,马身中间骑坐部位留有能容一人腰围的孔。表演者把马套在腰间,并用布条缠在肩上,腿以下部位隐在马身中,在马身两侧各挂一块画有穿长靴的人腿的画布,看似骑马的姿态。“最早是叫"打马车",然后是"打马灯",现在才流行叫"马灯舞"。”罗耀华说。

据介绍,传统马灯舞包含“十二月古文、拆字、打五更、补缸”四个环节,整场节目长达2个小时,表演有说有唱、载歌载舞。

“十二月古文”也叫“十二月生产谣”,内容是从正月唱到十二月,歌颂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赞誉客家农民艰苦劳作,从年头到年尾辛勤劳作的精神。最特别的是该环节要“打四围”,即表演者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要面向群众,让大家都能清楚地看到表演。“拆字歌”的表演,歌颂了客家劳动人民质朴的性格;“打五更”则再现了客家人夜以继日勤奋劳动的情境;“补缸”反映了客家人志在四方外出谋发展的志向。“马灯舞四个环节都紧扣现实生活,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罗耀华说,马灯舞是大坪镇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舞蹈。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近年来,罗耀华对马灯舞进行创新改编,原本2小时的表演压减成6分钟,内容方面,“十二月古文”改成“打四季”,角色方面,4名配舞增加至16个……“只有创新,马灯舞才有活力,才能不断发展。”罗耀华说。

寻觅乡愁

儿时美好记忆是坐在爸爸肩上看马灯舞

如果说在李白的心中,乡愁是一轮床前的明月;在余光中的心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那么在兴宁大坪人的心间,乡愁便是小时候坐在爸爸肩上看马灯舞。

“小时候长得漂亮,常常被舅舅叫去当阿旦,可开心了。”在外地工作的黄金莎回忆道,过去在大坪镇,马灯舞是十分常见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马灯队,队长会在村里挑选适合的角色。“但父母怕影响学习,我只当过两次阿旦。”黄金莎叹息说,有机会还会想尝试跳一次,那回忆太美好了。她说,马灯舞的歌词她早已忘记,但曲调还记忆犹新,因为那时候听得太多了,说完她便轻松地哼出了一首“拆字歌”。

“哎呀!我们可爱看马灯舞了,一到过年就期待着这场表演。”同样在外地工作的罗栋强说,马灯舞在他的脑海里很深,已成为乡愁的符号。他说,小时候听到有马灯舞表演,就十分兴奋,早早叫上玩伴,抢占舞台最前边的位置排排站好,等着看表演。有时候来晚了,看表演的人早已围成了几大圈,小孩子们就拼命地挤到最里层,或者占领人群外制高点翘首而望。

“马灯舞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是很重要的,小时候看马灯舞,长大后跳马灯舞,是村里每个孩子的梦想。”罗栋强说。

黄群是大坪镇大塘村马灯队的带头人兼队长,他退伍后回到家乡成立了马灯队。“我之前是在文工团当兵,有拉二胡、打鼓等表演基础,回到家便组织村民一起做好马灯队。”黄群说,每当春节、元宵等重要节日,村民们齐聚一堂观看表演,村子热闹非凡,大家其乐融融。对黄群来说,马灯舞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欢乐,更为自己带来了一段姻缘。

“我和我的夫人就是跳马灯舞认识的,同台表演有二十多年。”年过六旬的黄群回忆道,当时他们同台表演,黄群是领队,负责乐器演奏,妻子黄胜英则担任配舞。那一场马灯舞是黄群组织的第一场表演,同时也是黄胜英第一次上台跳舞。就这样,他们因舞结缘,从同台第一场表演至今,夫妻搭档表演马灯舞已有上百场。

当问起黄群为什么不挑选妻子饰演主角阿旦时,他很认真地说:“因为有比她更适合的人。马灯舞讲究的是团队合作,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有私心去破坏表演。”正是因为黄群做事认真负责,将马灯队做得有声有色,妻子黄胜英心生爱慕,最终两人走到一起。

民间艺术家对马灯舞的评价是,该表演质朴粗犷,伴奏只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敲击节奏,营造气氛;表演节奏明快,每个表演者的动作有张力,变化莫测,高潮迭起;歌词浅显易懂、曲调轻快悠长;人物形象皆具浓郁的乡土气息,是老百姓喜爱的土生土长的民间人物形象。特别是夸张嬉戏富有喜剧色彩的情节,让人看了心情轻松而愉悦。凡农村风俗应有而无所不有,是一幅幅绕场流动的明丽天然、生动活泼的风俗画,更是舞不断的乡愁记忆。

传承发展

加大保护力度绽放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以前村村打马灯,阵势浩大。”罗耀华说,在马灯舞鼎盛时期,大坪镇十几个村都有马灯队,大家都热衷于参与,也都特别爱看。

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马灯舞的表演日渐式微,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能把整首传统的马灯舞词曲都写出来的人,屈指可数。”兴宁市文化馆馆长陈小莉说,面临如此困境,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马灯舞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以前过年过节,或者哪户人家有喜事就会请马灯队来表演。如今过年都很少见了,更别说平常了,真的挺怀念。”大坪镇村民黄阿姨有些遗憾地说道,希望马灯舞能重获新生,更多地出现在舞台上。

“很少年轻人愿意来学,如今留在马灯队都是四、五十岁的大叔大妈。”罗耀华说,他们有的是生意人、是保姆,或者是全职妈妈,等到有演出时,大家才聚在一起排练。“为了达到演出效果,都是提前两个月准备,每天晚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罗耀华说,如果再不传承,马灯舞将面临失传。

对于客家人来说,马灯舞具有认同价值,它让村民、出门打拼的客家人产生无限的思乡情,古式古装的马灯舞散发出浓浓亲情友情。马灯舞也是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保护马灯舞对于丰富客家文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马灯舞被列为梅州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近年来,兴宁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马灯舞的传承保护力度,引导民间艺术家通过不断完善传统的马灯舞词曲,创作马灯舞内容词本、山歌剧、客家山歌等形式,让马灯舞焕发新活力。在表演人才培养方面,兴宁发动组织各村曾演练过马灯舞的人才,提供历史资料,定期培训新人。

“文化馆以文艺四进的形式,同非遗工作相结合,多次派出辅导干部下乡到各乡镇辅导演员排练马灯舞。”陈小莉说,通过举行“传承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的活动,利用传统马灯舞曲调结合现代题材、红色题材编写适合中小学生表演的马灯舞。

今年,大坪镇中心小学成立了非遗少儿传承队,将传统的表演节目少儿化,马灯舞在保留其内涵及表演规则下,改编成更适合少儿表演,符合青少年健康向上主题的方向,制定了一系列表演方案和排练计划,作为学校保留表演节目进行长期展示演出。通过不断创新,表演形式的变化和更新,马灯舞逐渐绽放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相关

客家马灯舞传统词曲之拆字歌

拆字歌是传统马灯舞四个环节之一,所唱的内容为数字“一”至“十”,结合农事、人文等内容,歌颂了客家劳动人民质朴的性格。

一字写来一横长,元宵过后工作忙,

坚守岗位来奉献,农村备耕要加强。

二字写来像条河,学习工作要加强,

掌握技术求进取,戒骄戒躁要记牢。

三字写来一在中,致富二字记在心,

农民农业要发展,提高效益拔穷根。

四字写来四四方,做人顶天不能忘,

脚踏实地求真实,诚实守信是根本。

五字写来工字整,敬重父母孝为先,

工作忙余常回家,一起吃饭也唠嗑。

六字写来八在下,夏收夏种一齐抓,

粮食入库要抓紧,有国家才有自家。

七字写来十在先,除虫施肥要领先,

青葱禾苗要防备,主要就杀三化蝗。

八字写来两边开,百物干燥防火期,

教育小孩莫搞火,火灾害己又害人。

九字写来久久长,晚进收割准备足,

粮食入库尾扫好,家家有余各满仓。

十字写来打交叉,物质精神一齐抓,

冬修水利要搞好,立冬节气抓冬种。

■链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江苏溧阳

蒋塘马灯舞

蒋塘马灯舞是流传于江苏溧阳市社渚镇蒋塘一带的传统舞蹈。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在各地创业、打工的溧阳市社渚镇蒋塘后生总会按时回家,和家中的老人、兄弟在铿锵的鼓点中跳起“马灯”,然后是正月“出马”于大村小庄。每逢溧阳举行重大节庆活动的时候,蒋塘马灯舞也会马不停蹄。

蒋塘马灯舞有八百多年历史了。据传,康王赵构与金兀术大战于溧阳,康王被金兵捉住,关进囚笼准备北送请赏。天黑后,康王趁隙逃出。此时有匹马跑到他身边,头仰天,蹄刨地,尾摆舞。他急忙上马,连拍三下:“马儿快跑!只要救我出险,一定为你修庙!”说也奇怪,这马竟一口气长跑几十里冲出重围,来到了石屋山下的蒋塘村。康王回到军中,重振旗鼓。后来,康王在杭州做了皇帝,他不忘神马的救驾之恩,就在蒋塘村修建庙宇,兑现他的诺言。

庙修好了,但救驾的那匹马却找不到了。为了祭祀神马,他就请来能工巧匠,用竹子编了12匹竹马,在马身上披上红、黄、黑、白等各色彩衣,组成竹马队。这竹马编得活灵活现,马头会动,马身会舞,马尾能摆。人站在竹马中间双手扶着跑跳,简直和真马一样。此后数百年,蒋塘村就将竹马当作神马来供奉。

马灯舞表演队伍有一百多人,表演分上下两场,主题是浴血奋战和欢庆胜利。上半场表现杨家将率众抗击敌军,下半场表演军民共庆胜利,祝福万民安居乐业的主题。蒋塘马灯舞是一种娱乐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民间舞蹈,是一种民间娱乐载体,用此舞蹈形式表达了人民美好的祝愿:天下太平、社会和谐。

新闻推荐

志愿者七年坚持粤西农村安全教育

本报讯(记者陈彦通讯员徐畅黄晓妮)近日,广东医科大学“微尘·心”公益团队志愿者们以“情系粤西健康行,护蕾育苗暖人心”为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