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

南方日报 2018-07-12 08:27

■丁建庭

7月10日,祖籍广东梅州的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辞世,享年99岁。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先生几十年致力捐办社会公益事业,尤重教育,令人景仰。我们对先生的辞世深表哀痛!

先生早年于南洋创业,后举家迁居香港,凭着坚毅精神及辛勤耕耘,创办化工实业,逐步奠定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作为实业家的田家炳是成功的,书写了用奋斗改变命运、创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传奇。然而,这却不是他心中“恒久而辉煌的事业”。1982年,先生创办田家炳基金会,开启职业慈善家之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大于把财富留给个人。”先生一句朴素话语,既道出了慈善的意义,也标注了财富的高度。

如何让你的财富更有价值?田家炳通过慈善这种方式给了我们答案:“回馈社会、贡献国家”。这是田家炳基金会的宗旨,也是先生为人为事的真实写照。

在慈善这项恒久而辉煌的事业上,田家炳将重点放在了教育上,特别是基础教育上。“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我毕生希望所在”“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这些广为流传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慈善家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对国家强盛的鼎力支持。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倘若缺乏坚实的教育支撑,没有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只能是空中楼阁。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深刻指出,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公民所受教育如何。选择以教育为突破口,把个人财富效用最大化,田家炳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力量,同时也升华了人生价值。

慈善不是空话,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田家炳虽不是最富有的,也不是捐钱最多的,但是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或许只有他一个人。慷个人之慨,行利国利民之事,先生展示出了忘我的慈善激情,诚如香港媒体报道“越捐越过瘾”。而相比于在慈善事业上的慷慨,先生对自己却十分“吝啬”:他深居简出,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对此,他坦然表示,钱“够用”就好,希望省下的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如此对比,先生的财富观、价值观一目了然。这是支撑他慈善事业的动力源,是我们需要汲取的正向价值力量。

慈善不是作秀,是需要保持纯粹本心的。“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实而不华我更容易负担些。”田家炳的不计回报以及“实而不华”,展示了他的慈善心境,也诠释了慈善的真谛。尽管社会上不乏慈善作秀的,将慈善与生意勾连在一起的,把慈善当作获取利益手段的,但社会是公平的,伪慈善的画皮迟早会被揭穿,而真慈善也定会被褒扬。全国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数十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院士头衔或聘为荣誉教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田家炳用一生践行真慈善,社会也用无数的荣誉为慈善事业树立了典范。

先生已逝,但精神不朽!纪念田家炳,传承他的慈善精神,冥冥之中他已给出了方向。“我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时刻……你们见到了一个老人家。他叫田家炳,他来自香港,他是做小生意的。他盼望你们能够认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毕业后务必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14年前,先生一席话感染了许多田家炳教育书院的学生,而他也用行动告诉我们如何“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

这正是慈善的方向,也是我们的方向。

新闻推荐

农药经营许可制度8月起全面实行 梅州已颁发许可证436张

本报讯8月1日起,将全面实行农药经营许可制度。记者从市农业部门获悉,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积极稳妥推进农药经营许可证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