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二中“曲尺楼”杂话
普宁二中“曲尺楼”。通讯员 摄
□杨乐鑫
普宁市第二中学的前世今生
九十五年前,孙中山先生优化整合广东地区部分学校,建立了中山大学的前身——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的“双十一”,南国穗城,孙中山先生参加广东大学成立典礼,并亲笔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同年的春天,八百里外的粤东名邑普宁县,家乡的先贤们也在筹备着成立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这就是我的母校——普宁第二中学的前身。从此,母校开始了她“苦难辉煌”的历程。
和同龄的中山大学一样,普宁二中也是渊源有自。母校源自建于1830年(清朝道光十年)的普宁三都书院。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宣布废除从605年(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隔年,三都书院奉命改为高等小学堂,实行新式教育,开设了修身、读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科目;1912年,小学堂改名为三都高等小学。1924年春天,三都高等小学受命改制,新办初中部,保留小学部,并正式命名为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由陈岱山先生出任校长,这就是今日普宁市第二中学的开端。
随后普宁县立第二初级中学的盛衰和国家命运如出一辙。1927年,受时势动荡影响,母校被迫停办,1929年,才以乌石高等小学校舍为基础复办学校。1930年又因大量学生参与革命活动,并和军警发生冲突,母校被县政府下令停办。1938年由于日本军队入侵,母校再次停办,老师和学生转入内地。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普宁第二初级中学复校,校址设在流沙镇,随后扎根流沙,蓬勃发展。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县城设于流沙镇,至此普宁二中逐渐发展为汕头地区重点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曲尺楼”往事
普宁二中校园内的南楼(靠近原体育学校一侧)、北楼(在传达室一侧)、“曲尺楼”,建设于1952~1953年,学校校董会会长张伯利老师和泰国侨领李树光先生及他们的同学们都曾亲自挑灰沙土、参加建设这些建筑。据张伯利老师介绍,当初学校的规划是要在南楼和北楼之间建一座天桥将二座楼连接起来,校门正对着原水井这一片地要建一座大礼堂,在现在“曲尺楼”这里还要再建一座曲尺楼,二座相向的“曲尺楼”中间再建一个大五角星;同样的在南边也会对称的建设二座相向的“曲尺楼”,中间也建一个大五角星。后来由于县财政问题,只建设了南楼、北楼和现在的这座“曲尺楼”,其他的就都建成了平房。
九十年代初,学校新规划建设教学楼时因场地原因,曾有拆除“曲尺楼”的动议,因为“曲尺楼”确实有点“碍手碍脚”。多亏时任校长陈伦展先生和张伯利董事长等一大批有识师长做出了明智的抉择,“曲尺楼”才免除了和“南楼”“北楼”一样的命运,也才让我等二中学子在回母校时还能找到心中念念不忘的记忆。
大约在新世纪之初,张伯利老师搂着李树光老同学的肩膀,说“我们当时可是一同挑土建设"曲尺楼"的”,并向他募捐了修缮“曲尺楼”的款项50万元。2001年9月,“曲尺楼”重修竣工,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众多学子面前。
四十年前的同学情谊
“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后,普宁二中恢复为地区重点中学。1978年,普宁县开始实行高中统一招生,我和初中同班同学陈冰洪君、杨练辉君以及其他300多位同学成为了第一批统一招录的学生,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教室摆下了十六张架子床,安排了32名同学住在一个宿舍。架子床先沿着墙壁四周摆放,其他的四张为一个组团拼在一起,组团和组团之间留下一条通道。在每一组团的上铺,既是大家谈天说地的地方,也曾经成为我和吴汉松同学、陈汉生同学的摔跤场。做为1964年出生、1978年入学,只有14周岁的我和比我大个一至二岁的我们,虽然十足像一班好斗的小公鸡,个个争强好胜,但是我们的目的非常明确,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斗狠的,所以每每都能“点到为止”,不伤感情。另一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是陈冰洪同学的父亲对我的及时开导。由于我和某位同学走得很近,有一段时间受其影响,当时一门心思想学习如何自己安装半导体收音机。洪同学的令尊——一位“文革”前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的工程师,他知道后,劝诫我说,你只要考上大学,在大学里什么实验设备都有,安装个收音机不算个什么事,并劝说我一定要学好功课,先要以考上大学为目标。另一件值得记忆的事,是我们南溪公社的郑如钦同学,他考上二中后要来县城上学,当时他家里卖掉了仅有的一头大猪,才能够给他置办蚊帐被服和两套新衣服以及学习用品和交学费住宿费。有一次,他在学校被同学不小心推倒、摔断了手臂,这位郑同学和家人自己掏钱治好了手臂,郑同学还一直说那位同学是无意的,也怪他自己不小心没有及时反应过来,才会摔断骨头。至于同学们经常拼单车回家的那些都是平常小事,我就坐过在二中插班的体校篮球队张新伟同学的单车回过好几次家,每趟都将近30公里。
85周年校庆的贺联及隗芾教授的联评
2009年普宁二中成立85周年,我撰写了“普诲精修,知行不二;宁民振国,忧乐其中”的贺联,并由彭小鹏学长书丹做为校庆贺礼。汕头大学汉语言和文化学教授隗芾先生亲自为我的对联写了联评,赞美母校说:“难怪她的校友们对她的怀念中充满着温情与敬意”,并借着对联文的解释赞扬了二中的办学理念。文中还多有赞许,如:“普诲精修”赞扬的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与学生刻苦学习精神……以“知行不二”来赞颂普宁二中的教育方针,正是贯彻了这一正确方针:“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安邦宁民”是对教职最原始的诠释,唐代以后才被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所代替。好在宋代的范仲淹又补充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标准,从此成为仁人志士的修身要求。用来颂扬有85年历史的这个学校,可谓是恰如其分。隗教授还爱屋及乌,在文中写道:难得的是作者能用“忧乐其中”来对“知行不二”,既符了“二中”的特定尾字,又符合对联的联律。
95周年校庆的贺联及续貂之作
今年是普宁二中成立95周年,10年前有贺作,今年也不能没有。中秋前汕头的校友们分派了任务,要求由我撰作对联,邀请彭小鹏学长书丹以为校庆贺礼。因而撰写了如下一联:九五春秋,“曲尺楼”弦歌鼓舞;万千心血,大寰宇桃李芬芳。
先此说明,联中“九五”者,95周年也,不含“九五至尊”之意。上联:弦歌,指礼乐教化;鼓舞,指鼓动、鼓励,因为欢悦而兴奋;弦歌鼓舞,语出《吕氏春秋·孝行览(6)》“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下联:万千心血,比喻恩师们呕心沥血培育我等莘莘学子,才使得我等能够”桃李芬芳“遍于天下。成联后仍请小鹏学长书丹,但又一想10年前有隗教授的联评,而可惜教授已于二年前仙逝,本想延揽高手为文,奈何本人鄙陋,所交文友不多,一时想不起来找谁更合适。曾试图邀请汕头大学学报原编审翁奕波先生为文,翁教授以四字回复:胶己去写!因而也就写成这篇小文。不周之处请诸多师长见谅!
(作者系普宁二中八零届学生)
新闻推荐
□郑凯迎1983年秋季,我在本村分教点念完了三年级,转学到镇上的中心小学高营小学读四年级。我家距离学校有五六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