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葛遗风”大雾寨□ 董国常
大雾寨村有多个古香古色的小门楼彰显门风。
以前,广宁南街是一个很小的城池,城池背靠北楼岗,有东、南、西三个大门。大雾寨村坐落在东门东北方向约三里路的雾山脚下。村庄翠竹环抱,碧塘映照,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由于雾山背靠铁岭高山,常有烟雾缠绕的奇观,“大雾寨”由此得名。
大雾寨村现在属于广宁南街镇红星村委会,有杨、叶、梁、黄、冯、薛、林、邱、江等姓氏。全村人口约600多人,其中杨姓人口较多。
大雾寨村在明清时代已经是广宁周边较大的村落之一,村子四周有青砖围墙,高大周密。村前的牌楼气势雄伟,古朴典雅。穿过牌楼,是一块地坪。地坪左右两边又有小门楼,布局讲究。大雾寨村每兴建九间大屋,就要建一座小门楼,配有地坪。村里共兴建了四个小门楼,楼内各具特色。大雾寨村民风淳朴,男耕女织,和谐共处。他们勤劳致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每天进出都要经过寨口要塞——古门楼。
大雾寨村古门楼上方有一块醒目的石匾,刻着“怀葛遗风”四个大字。牌匾右侧还刻有“康熙己亥广宁知县王吉士题”。王知县题字是在1661年,至今已有358年的历史。大雾寨村的古门楼也是广宁县最古老,并且保存得比较完整的门楼之一。知县王吉士是山东淄博市人,顺治十四年(1657年)起任广宁知县。任期到1662年另一位姓林的县令接任为止。
村中长老告诉笔者,族谱记载,由于大雾寨村紧靠县城,茂林修竹,烟雾缭绕,犹如人间仙境,广宁知县经常到大雾寨村游玩,吟诗作对。话说有一天,知县王吉士来到村里,看到村民热情有礼,笑容满面,村貌整洁,巷道井然,一派融和景象,感触良多,于是雅兴大发,吩咐书童拿出笔墨宣纸铺在一张石台上,题写了“怀葛遗风”四个刚劲大字,以赞颂大雾寨村安居乐业、祥和融洽的景象。村人见状也感到荣幸,便把王知县的题词收藏起来。康熙己亥年间的1719年,大雾寨人重修门楼,村民便将题字凿成石匾,悬挂于门楼上。
“怀葛遗风”什么意思呢?怀葛,是无怀氏、葛天氏的并称,二人皆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寓意世风淳朴,百姓无忧无虑。晋陶潜 《五柳先生传赞》:“酬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遗风,是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史记·司马相如传》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历朝历代的民众,谁不向往民富国强,歌舞盛世呢?“怀葛遗风”表达了王知县对大雾寨村的厚爱,也是对自己管辖的广宁县寄予希望。希望广宁各个村寨都能像大雾寨村的村民一样安居乐业,祥和安定,自己在广宁一任足矣。
大雾寨村人历来重文兴教。
大雾寨村的村后曾建有中山纪念亭,六柱六角。抗战时期,勤俭治国,亭子用大杉木作柱,削杉皮为瓦,亭中石台石凳优雅大方。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轰炸广州等地,有中国军队曾撤退到广宁,部分驻扎在大雾寨村。期间,为了答谢大雾寨村人对抗日将士们提供的帮助,将士们利用休息时间,清除村中西边的垃圾堆,兴建了一座茶亭,供乡民歇息之用。以前,茶亭的柱子上书有楹联多副,至今留下来的尚有两副。其中一副是村中拔贡生杨家箴所书:“爱月夜眠迟,团圆影落疏林,缓步不知宵漏;惜花春起早,隐约亭拢大雾,披襟坐纳晓风凉。”另一副由广宁扶楼才子黄作煌所作。黄作煌民国时期曾任广宁督学,他来到大雾寨村游玩,撰联:“遗葛有威风,十万桑麻欣遍地;园林开大雾,四时花木总是春。”村里的人将这些楹联刻于木板,悬挂在茶亭的柱子上。只可惜茶亭在文革期间因破四旧而拆除了。
大雾寨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村民叶遇荣,道光年间恩科;村民杨超震,曾任浙江宁海县丞;村民叶方隆和杨茂苑曾任县丞;村民杨元美为康熙五十九年贡生,曾任普宁训导;村民杨茂运和杨茂绩,曾任掌理往来文移之事的经歴司;杨茂业考取附贡……大雾寨村的读书风气浓厚。村民杨爷爷到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古门楼上的彩绘配有这样的一首诗:“十载攻书向学堂,果如富贵在文章。鳌头涌出千山在,丹桂漂流万里香。”听说是村里的秀才写的,目的是激励村中学子努力读书,赢得科举考取功名,为村里人争光,从而光宗耀祖。诗词思想上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的读书求学的不倦精神。所谓环境造就人才。大雾寨村几乎每年都有学子学有所成,扬名县内外。
大雾寨村人乐于行善积德,受人赞誉。据清朝《广宁县志》记载,大雾寨绅士杨毓凰看到人们经过官步(地名)入城的木桥年久失修,存在隐患。于是他倡导众人捐银拓宽并建好了官步石桥,让人们出入愈加方便。嘉庆十四年,大水冲毁了该石桥,其后代子孙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捐资修复了官步石桥。嘉庆十五年,广宁城池部分城墙坍塌,大雾寨绅士杨元美出钱出力,并发动其他有钱人大力支持,终将城池捐修完好。
大雾寨村还有一批乐善好施,捐资助学的名人。
杨超震,清朝人。为人慷慨磊落,器宇不凡。入朝为官后目睹官场之黑暗,淡薄仕进,归家隐居。在家乡乐善好施,他倡导兴建渡口石桥,捐资修筑水声(地名)岭路,以方便往来行人。乾隆丙午丁未年间,连年饥荒,他碾米救济,乡人得以存活。其子杨茂绩敦行好品,捐银助学文治书院,怀有一种乐善无穷之志。
杨宗震,清朝人。忠厚老实,孝顺长辈,乐于助人。父母早逝,待兄如父。每得新美之物,先交给哥哥。行事尊重兄长,征求意见。喜爱诗书。子侄读书有进步的,常常嘉奖他们。他还拿出田租四百石,用于村中孩子读书的费用。其子茂远,谨厚和平,乐善多义。当年,在修桥补路,捐修无碍寺,倡修如来殿,增建文昌阁等,他都捐出数目不菲的善款,承其父遗风。
杨茂功,清朝人。生性好学,力求上进。他生性豪爽,心直口快,讨论时弊,卓有见地。他自己平常粗茶淡饭,但却能急人之所急,乐于为人办事。他常捐资助学,接济文治书院。他为人宽厚平和,即使家丁仆人有错,也从不责骂。
杨茂通,清朝人。天性豪迈,语出惊人,少年老成。遇纷争事情,乐于劝解,剖析事理。有借贷他家里,因家贫不能还的,他就烧去他们的契约。他的善举得到村人的赞誉。
沧海桑田,时代在变,大雾寨村人的良好家风不变。村民崇尚勤耕苦读、乐于助人。随着广宁县城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已经到了大雾寨村的家门口。村前右侧的银岗花园早些年已落成剪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雾寨村人不甘落后,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兴建篮球场,扩修水泥路,安装巷灯路灯……大雾寨文化活动中心——“雾山阁”也正在紧张的筹建中,相信大雾寨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普宁市总工会在普宁国际服装城举办劳模进企业宣讲活动。活动邀请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省劳模...